贺大亿 认证用户

收录文章x2

创始人

奥思互动

北京 朝阳区

复制链接

微博

微信扫一扫

7 粉丝
新消费品牌营销顾问,15年营销从业经验。2010年操盘网络营销实战到社媒时代MCN创始人,再到如今利用AI赋能企业增长。一切围绕产品设计+广告营销+内容创意+传播策略,精准定位解决中小企业主最关心的流量转化与销量增长。展开
新消费品牌营销顾问,15年营销从业经验。2010年操盘网络营销实战到社媒时代MCN创始人,再到如今利用AI赋能企业增长。一切围绕产品设计+广告营销+内容创意+传播策略,精准定位解决中小企业主最关心的流量转化与销量增长。

微信扫一扫

  • 贺大亿

    贺大亿

    文案/策划 21天前 广场推荐

    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还重塑了“信任”这件事儿。以前广告说什么大家买什么,现在完全不一样:品牌说话不可信,博主推荐、朋友种草才管用。

    在小红书、抖音刷商品“种草”短视频已经是年轻人的日常。他们看的是和自己生活相似的人怎么用这些产品,而不是广告里那个高高在上的商业大片。
    同样的道理,直播带货也是年轻人购物的一大方式。主播越接地气,粉丝就越买账。
    对品牌来说,这是机会也是挑战。
    机会在于,种草经济催生了社交电商和直播的爆发,能让你的产品更快被大众知道;挑战则是,不能硬推产品,而是得通过这些真实接地气的内容唤起用户兴趣。
    说白了,种草就是要先和消费者成为朋友,推销自己太生硬会很尴尬。
    ... 展开
    800
  • 贺大亿

    贺大亿

    文案/策划 27天前 广场推荐

    品牌对用户的误解,往往从“自以为的想要”开始。

    很多品牌人都有这种困扰:访谈做了,用户调研也做了,画像画像到头秃,但产品上线还是卖不动。
    为什么?
    因为你问的方式就错了。
    用户不是产品经理,没义务帮你画需求清单。更不是广告创意人,说不出一句句打动人心的表达。
    他们只会在真正遇到选择时,根据“雷区”做决策。不是“谁最打动我”,而是“谁最不让我踩坑”。
    决策逻辑永远是规避风险,而不是拥抱完美。就拿最近一个我们服务的宠物食品客户来说。
    他们一开始拼命讲“高蛋白、配方科学、口感好”,但卖不动。
    直到我们去翻差评区,发现最多的吐槽不是“营养不够”,而是:“吃完拉稀”、“便便味太重”、“猫根本不碰”。
    于是我们换了思路,直接把主张变成:“不上火、不拉稀、适口性强”。销量立刻起量。
    因为我们不再讲“好”,而是明确告诉你:“你最担心的问题,在我这儿不会发生。”
    ... 展开
    800
  • 贺大亿

    贺大亿

    文案/策划 29天前 广场推荐

    现在的生活压力太大了。

    买东西,是很多人缓解压力的方式。
    一份精致的蛋糕,一杯限量的咖啡,不只是吃喝,更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
    “工作都这么拼了,我值得对自己好一点。”
    这种想法很普遍。
    消费者花钱不再只是为了省钱,而是要买让自己舒服的感觉。
    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花钱取悦自己,比起用便宜的东西凑合,更看重消费能不能让生活显得不那么辛苦。
    ... 展开
    800
  • 贺大亿

    贺大亿

    文案/策划 1月前 广场推荐

    如何找到那个“一句话打动用户”的超级卖点?

    实战中,我总结出一套叫做“三点合一定位法”:

    1)用户点:他们真正在意什么?

    2)产品点:我们真能解决什么?

    3)情绪点:哪一句最能挑动感受?

    三个点对上,就是超级卖点。
    ... 展开
    800
  • 贺大亿

    贺大亿

    文案/策划 1月前 广场推荐

    很多品牌方说:“现在的用户越来越难伺候。”

    我不这么看。用户没变复杂,是我们对人的理解太浅了。
    一些“伪洞察”,看着专业,没啥用。
    你是不是也经常看到这些:
    “Z世代喜欢多元表达”
    “95后注重体验感”
    “00后追求个性,爱好情绪价值”
    看起来都没毛病,问题是——这些结论怎么指导你选品、定价、设计文案?
    这类洞察只是标签化用户,没有告诉你背后的动因。它不能转化为动作,更不能转化为销量。
    ... 展开
    800
  • 贺大亿

    贺大亿

    文案/策划 1月前 广场推荐

    我总结一个做小品牌成功的原则:

    打动年轻人,不是靠“品牌厉害”,而是靠“他们有参与感”。
    卖功能,别人也有
    卖价格,卷不过拼多多
    卖广告,烧不过大品牌
    但卖“情绪共鸣+参与成就感”,这才是小品牌的逆袭通道。 ​​​
    ... 展开
    800
  • 贺大亿

    贺大亿

    文案/策划 1月前 广场推荐

    做品牌的本质不是在市场找缝隙,而是在用户心智里找到空白。

    商品可以被复制,渠道可以被超越,技术可以被模仿,
    但“你带给用户的独特价值感知”——最难被替代。

    别再做商品,去做价值。
    别再追流量,去深挖信任。
    ... 展开
    800
  • 贺大亿

    贺大亿

    文案/策划 1月前 广场推荐

    现在的新消费品牌,光靠砸广告、买KOL,已经很难跑出来了。真正厉害的品牌,早就学会一开始就给自己贴上“自带流量”的标签。

    核心就是一句话:让用户一秒懂你、愿意主动分享你。
    完美日记刚开始打爆的时候,靠的是什么?不是口红颜色有多独特,而是它直接给自己贴了个“平价小众奢侈品”的标签。年轻人一听就有共鸣:好看、便宜、拿得出手。自带话题,自带转发。
    再看钟薛高,定价贵到离谱,但它根本不怕别人吐槽,反而顺势打出了“中国雪糕界的爱马仕”,一边被骂一边卖爆。被议论,本身就是流量。
    新消费品牌想要自带流量,必须做到三点:
    1. 一句话定位
    一定要简单粗暴,别讲复杂功能、别搞概念化叠词。定位要能激发情绪,要么高端,要么性价比,要么情怀,要么好玩,总之要让人想说出口。
    2. 自带传播性
    设计产品和传播内容的时候,要问自己一句话:用户为什么要发朋友圈晒我?能给人炫耀感?认同感?好奇心?如果没有,就别指望自来水。
    3. 敢于制造争议
    怕骂就别做新消费。现在的市场,没点争议、没点极端标签,很难出圈。怕被说low?怕被骂贵?怕被笑土?只要你控制好方向,其实都是流量。
    自带流量标签,不是打广告打出来的,是从第一天起就长在你品牌基因里的。
    ... 展开
    800
  • 贺大亿

    贺大亿

    文案/策划 2月前

    成熟的产品品类要做创新,不是简单喊口号或者花里胡哨。创新必须脚踩地,手抠泥,真正解决用户的需求,打动人心。以下是我总结几个实操角度:

    1. 盯人群

    老用户用够了有点腻,新用户有需求却没产品合适。
    聚焦某个群体,把他们需要但没提出来的需求挖出来。举例:洗衣液都是针对大人,为什么不能有给小孩用的,安全无添加?再比如功能食品,打的是提神、抗疲劳,能不能专门做一款“熬夜族必备”的产品?
    圈定一个核心小众,优先满足好他们。

    2. 做场景

    场景是用来刺激消费的,别拘泥于产品本身。
    一个杯子,光说“精致耐用”没意思,可如果塑造野餐场景,说“解锁春日下午茶神器”,是不是特别容易让人有画面?再比如卖榨汁机,直接讲性能产品不吸睛,但如果包装成“早起一杯元气果汁”,结合快节奏生活场景,很戳人。

    3. 改产品

    成熟不等于完美,细微提升也能是惊喜。
    比如造车,燃油车发展的那么成熟,特斯拉用电池换了发动机革命了。网红酸奶,调了甜度、口感,或者加了乳铁蛋白,大家就觉得高级了。所以观察用户用产品时的“多余动作”,解决那些动作,变成产品卖点。

    4. 搞跨界

    眼前的用户看多了,可以换个圈子吸粉。
    护肤品找虚拟偶像代言,啤酒联手潮牌出限定款,火锅底料做成香水做成盲盒,这些新鲜感给用户理由看你一眼。别怕局外人笑话,说不定你的用户就对这感冒。

    5. 听消费者

    让消费者参与,让他们觉得这个产品是“我”的。
    比如一款饮料,开放让用户提新口味、设计包装。有人会觉得好玩,有人会觉得有归属感。做了投票,时间到了上个“票选冠军特别版”,能带动大量互动,顺便还能听听消费者的真实想法,看准趋势。

    6. 打情感

    产品都是为人服务的,服务的是人心。
    一个饮料是饮料,但它也可以是“你最累的时候,提醒你别放弃的小伙伴”。一个电饭锅是电饭锅,也可以是“让你每餐饭都有家的味道的帮手”。讲故事,让普通产品变成能打动人的东西。
    ... 展开
    800
  • 贺大亿

    贺大亿

    文案/策划 2月前

    有客户问,品牌店是做“大而全”还是“小而美”?
    大而全,能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走的是规模打天下的路子。比如超市、综合类电商,产品多、品类全,消费者总能找到点需要的。
    优点很明显:货多,人多,钱就多。
    缺点也很明显:盘子大了,成本高了,风险也大了。产品多了,往往失去了品牌原本的个性,用户记不住你。
    适合团队有资金、供应链、有资源。对手厉害也没怕的,能拼就能赢,不然就得烧钱。
    小而美,专注点一个领域,把一个点做到极致,成为细分赛道的爆款品牌。比如精品咖啡馆、小众潮牌。
    优点是定位清晰,用户觉得你有特色,愿意为这份“差异化”买单。运营成本低,方向聚焦,决策快。
    缺点是圈子有限,市场天花板明显,容易被风口和潮流影响。
    适合刚起步的团队,资源不多,但有想法、有态度,敢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怎么选,看三点:
    1. 你在哪个阶段?
    刚创业,资源少,建议“小而美”。先一个点打透,别盲目贪大。等品牌有钱、有人、有人气时,再考虑往“大而全”走。
    2. 用户想要什么?
    目标客户如果追求省事且多样的选择,大而全更有吸引力。喜欢个性化,你就适合做成小而美。
    3. 你擅长什么?
    没能力管理复杂的供应链,就别想啥都做。没本事做高调品牌,就低调打好品质。
    大而全容易赚钱难出圈。小而美容易出圈风险高。选啥都行,死磕客户需求,才能活下去!
    ... 展开
    800
  • 贺大亿

    贺大亿

    文案/策划 2月前 广场推荐

    2025年,中国数字营销就是一场越来越卷的赛道升级。不管是大品牌还是小商家,谁抓不住趋势,谁就容易被淘汰。几个明显的方向,我简单分享一下:
    1. AI是基本功
    不是AI牛不牛的问题,是不用AI你就落后的问题。从跑广告的自动化工具到内容生产的智能生成,AI干活比人又快又准。广告的点击率优化、用户体验个性化,全靠算法。给用户推他们真正关心的内容,比硬广有效。
    2. 私域是标配
    私域早不是什么新鲜事,关键是怎么做得更精细。不是建个群发红包就了事,而是要知道人群细分,搞清楚每一波客户喜欢什么,怎么让他们常回来买。养“熟客”,比疯狂拉“新客”划算太多。
    3. 短视频和直播还在巅峰
    短视频、直播电商,这几年一直火,未来还会更卷。大家不是在比有新内容,而是在抢用户的时间。做直播、做短视频,拼的是谁能让用户停下来,愿意多看一分钟。虚拟主播、AI直播要追上了,创意比体力更重要。
    4. 每个平台都有机会
    以前跑电商主要就盯着淘宝京东,现在抖音快手拼多多,一个都不能漏。消费者在哪逛,我们就得去哪开店。再加上小红书、知乎这种社区,能种草的地方都得布局。
    5. 促销不只看便宜
    现在消费者越来越聪明,光靠打折没用,他们要的是“值”。买贵的要产品有品质,买便宜的要花得划算。促销的形式可以变,但最终还得抓住用户到底图个啥。
    6. 数据要用好
    现在的消费者,和品牌接触多次才会下单。数据告诉你路径,他们是刷短视频来的还是老用户回购的?怎么优化广告和内容,要靠数据来拆解。
    7. 打造品牌故事
    靠一波爆款活下来的品牌,生命周期有限。大家开始更重视长期的内容输出。产品要讲故事,品牌要有温度,消费者才记得住你。
    8. 消费者不买你的“噱头”
    口碑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年轻人信用户评价胜过广告。趁风口搞一波流量没有意义,商业模式唯一的出路是复购率和信任。
    未来数字营销,不是有钱任性就能赢。方向选对了,所有坚持都值得。
    ... 展开
    800
  • 贺大亿

    贺大亿

    文案/策划 2月前

    评估一个品牌值不值钱,不是拍脑袋。关键要从多个角度看清品牌的实际表现、行业位置和它在消费者心里的份量。以下几个点很重要。

    一、看收入
    品牌有没有赚钱能力?核心产品卖得好不好?赚钱能力是品牌最直接的价值表现。营收高、利润高、能长期挣钱,这个品牌值钱。特别是品牌能带动溢价,明明同类产品更贵还能吸引用户买单,这就说明品牌硬气。

    二、看用户心中位置
    用户认不认识这个品牌?听到名字会想到什么?这是判断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关键。一个让用户“听名字就有画面感”的品牌,比那些“靠打广告拼命刷存在感”的品牌更有价值。
    另外,用户还要信服品牌。愿意重复买、愿意推荐的用户群体,是真爱粉。真爱粉越多,品牌的抗风险能力就越强。

    三、看市场表现
    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能说明地位。大品牌在自己领域里一定能做到前几名。不靠打价格战,产品还能卖得比同行贵,大家买得心甘情愿,这是市场对品牌价值的认可。
    还有品牌在行业里的影响力。有没有机会变成行业里的“领导者”,甚至是制定标准的品牌。例如光提“运动鞋”,很多人就联想到耐克、阿迪,这就是行业标杆的体现。

    四、看传播力
    一个值钱的品牌,传播能力也很强。表现在哪?比如推出一个新品,消费者马上知道,而且会愿意去了解。这种“自带流量”的能力,能让品牌的推广成本变低。在社交平台能引发讨论,粉丝爱主动分享,也显示出品牌的吸引力。

    五、看用户体验
    再好的营销,如果产品和服务让用户感觉差,品牌价值也无从谈起。好品牌卖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体验。包装设计、服务态度、使用感受,这些每个细节都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用户体验越好,品牌黏性越高,价值自然更长久。

    六、看未来潜力
    现在赚钱的品牌,不一定未来还能行。品牌有没有能力持续创新?是否跟得上行业变化?能不能吸引新消费者?如果品牌能不断推出新产品、拓展新渠道,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个品牌才值得投资和信任。
    ... 展开
    800
  • 贺大亿

    贺大亿

    文案/策划 2月前

    中小企业做品牌,别想着一口吃成个大胖子。资源有限,最重要的是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
    一、让客户记住你
    产品好不好是一回事,客户能不能记住你才是关键。
    1. 名字要直白清晰。名字、logo、slogan弄得简单好记,带点意思。别搞那些高大上的花哨名字,能让人立马明白你是干啥的最重要。
    2. 突出自己的特色。想一想:你的产品比别人好在哪?是价格划算、服务贴心,还是质量过硬?找到一个点,死死抓住。让客户一听到你的名字,就能联想到这个点。
    二、别光顾着吹自己
    很多企业喜欢讲自己多牛,其实客户更关心的是“你能帮我解决什么问题”。
    1. 研究客户痛点。做个问卷调研或者直接找客户聊聊,他们最在意什么?拿这个做文章。
    2. 讲别人听得懂的话。广告语、宣传文字别绕弯,客户该懂的一看就懂,不懂的也能被你的语言打动。
    三、利用身边资源扩大声势
    推广要花钱,但有些事并不用投入很多。
    1. 善用社交平台。朋友圈、抖音、小红书都开起来。多发点软的、有趣的内容,比如客户好评、幕后故事、产品技巧,别总是硬广告轰炸。
    2. 找对人帮你说话。熟人圈子是最强的口碑放大器,先从自己朋友圈下手,让朋友试用、帮你宣传。也可以找几个本地有影响力的人做测评。
    四、花钱别乱花
    钱不一定要多花,但得花对地方。
    1. 精准投放广告。比如你是做企业服务的,不用去大众平台撒网,直接投到区域内的产业圈子。
    2. 小活动带客户。办些促销、赠品或者线下体验活动,让客户既有得赚又体验到了真诚。人来了就能带动后续生意。
    五、老客户拉新客户
    光靠新客户是不够的,老客户最值钱。
    1. 对老客户好一点。搭建会员机制,积分、优惠券、节假日福利,这些手段成本低,还能增加客户的好感。
    2. 利用老客推荐。激励老客户带新客户,可以送折扣、送产品,回报简单又直接。老客户推荐的,比你主动拉人说话更可信。
    ... 展开
    800
  • 贺大亿

    贺大亿

    文案/策划 2月前 广场推荐

    愚人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法国曾采用一种特殊的时间观念:每年的新年开始于春暖花开的3月25日,并在7天后,也就是4月1日结束。这一周里,人们庆祝新年的到来,会互赠礼物、参加舞会、举办宴会,整个国家都欢笑满载,热闹非凡。
    教皇格里高利十三忽然发布命令,说:“从现在起,所有教区都必须采用新的日历,新年开始于1月1日!”
    消息传出的那一年,正值春分,寒冷刚刚结束。人们早已醉心于传统的庆贺,根本没心思理会这突如其来的命令。特别是在偏远的乡村和山林地区,一些人压根都没听说过日历改革的事情。
    等到第二年的4月1日,这些“坚持传统”的人照常庆贺新年,他们舞蹈、唱歌、互赠祝福,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实际上与官方的新年庆典已经“错失良机”。
    听说这一情况后,城里的年轻人们爆发了一阵哄笑。“这些可爱的乡下人真是太固执了!还过什么4月的新年呢?”怀着一种戏谑的心情,城里的人们开始恶作剧般地送去一些“假礼物”。
    比如,他们装在精美盒子里的不是香水,而是丑陋的土豆;宴会邀请函上标注的时间居然是在凌晨一点。这些小恶搞无伤大雅,却让乡间的人哭笑不得。
    渐渐地,这种开玩笑的行为像春风一样吹遍了整个法国,并从法国传播到世界各地。演变到后来,人们不再以“固守传统的新年”为玩笑目标,而是将幽默的气氛扩大化,变成一个全民狂欢的节日。
    对于许多人来说,过愚人节代表着一种生活哲学:在繁忙和压力之中,我们都需要一点自嘲与轻松。
    以后,每年的4月1日成为了大家释放幽默和欢笑的日子。无论是恶搞朋友,将他们的电脑桌面倒置,还是在家里悄悄把糖罐换上盐罐,这一天大家肆意欢笑,把烦恼抛到脑后,把日子过得轻松愉快。
    所以,愚人节不仅是一场趣味游戏,更是一种对生活小惊喜的赞美。哪怕世界令人严肃,我们都能用幽默去点亮每一天,愚人节就是这样的存在!
    ... 展开
    收起
    旋转
    800
  • 贺大亿

    贺大亿

    文案/策划 2月前

    跟几个客户聊天,发现大部分客户都要杜绝“控制”出现差评,只有极少数能接受差评。

    其实,每一个做产品的人都怕差评。怕看到差评,怕被客户投诉,怕领导追责。有些公司更是把差评当成“红线”,设置罚款制度,一旦出现差评,相关岗位就直接扣款。这种做法看上去很严厉,实际上效果有限,甚至会带来反效果。

    没有任何一款产品能做到无差评。消费者千人千面,评价标准和使用场景差异很大。你觉得完美的产品,可能对某些人来说不够美满。差评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差评来了之后怎么解决。

    能留言的用户,说明他们对产品还有期待。不满也好,吐槽也罢,至少他们愿意给你机会。那些从来不评价的消费者才危险,他们选择默默转身,永远不会回来。

    差评是免费的问题诊断师。你再努力,也不可能完全发现产品的问题和服务的瑕疵。而差评就是帮你找问题的金矿。一个差评可能隐藏了你需要花调研费都挖掘不到的运营真相。

    比如,商品包装不实用,容易损坏;比如,客服回复太慢,让人焦虑;比如,功能鸡肋,根本用不上。这些建议从“差评”里一看就懂。能有机会听到“最真实的声音”,这本身就是额外价值。

    有些公司对差评严防死守,用罚款逼员工减少差评。结果呢?差评还是会出现,而且越来越“匿名化”和“不沟通”。当员工处于高压状态时,问题更容易被推卸或避而不谈。最后,品牌失去了真正解决问题的机会。

    差评来了之后,解决问题是第一要务。可以做这些:

    1. 快速回应
    不管对方有没有道理,先表达关心和沟通意愿。这是态度问题,让客户知道他们的反馈被看见了。
    2. 调查原因
    找到问题的关键点,看是单一案例,还是普遍问题。比如发货时间超标,是物流滞后,还是承诺不实。
    3. 反馈解决措施
    用实际行动解决矛盾,比如补货、补偿或优化流程。消费者不是挑事,他们只想看见你在行动。
    解决差评最好的结果,是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如果客户问题处理得好,他们不仅不会离开,可能还会把品牌推荐给身边的人,说一句“服务挺好,靠谱。”
    ... 展开
    800
他的互动

参与 1 次项目评分

常见问题

  • 什么是收录文章?首页推荐?数英奖?如何提升数英指数排名? 如何创建企业账号?如何发布职位? 详情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