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活人感,品牌抢购文淇、蒋奇明

举报 2025-05-28

山下有松携手蒋奇明、王一通,拍了一则意识流广告

评论区看到个有趣的提问:

是品牌,还是广告人爱找蒋奇明?

广告代言.png

问题先按下不表。但显然大家都发现了——

蒋奇明在品牌广告里的出镜率,很高。哥伦比亚、奔驰、罗意威、祖玛珑、一加、优酸乳……俨然是品牌代言的新宠。

蒋奇明.jpg

进一步看,不只蒋奇明,一些非流量明星正在被品牌市场部抢购。有上面提到的贾冰、腾格尔,还有文淇、刘晓庆……

是他们独得广告人/市场部偏爱吗?

不,是广告更需要“活人”了。


一、世界呼唤“活人感”

这阵子,“活人感”成了社交媒体的高频词。

当AI能完美模仿人类,当“淡淡死感”成为一种时代情绪,那些不可复制的“人味”,愈发可贵了。

在我的理解,“活人感”不是某位大明星,他也会吃饭、睡觉、打游戏、玩抽象的精装Vlogo。演出来的活人感,扒下滤镜就现行了。

活人感,首先是一种祛魅。

就像进能代表“国家队”、退能和网友一起玩梗的老艺术家。

比如咱腾格尔老师。在B站,“腾格尔版”翻唱,鬼畜区圈粉无数;在抖音,每年一度自家杏子品鉴大会,也是保留节目了。

不拿腔作调,摆些“如芒在背、如鲠在喉”的架子,把我们当小朋友一样,多可爱啊。

腾格尔,宝可梦.jpg

“活人感”更是一种真切感和生命力。“不完美的真实”的魅力在于,有一个具体的人,他能从平常的生活里,抓取鲜活的瞬间;也能将人生的体验,内化为一种自我的丰富。

大冰、刘晓庆的口碑反转,都是如此。前者是揭开抽象梗,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后者则在“老年少女”被嘲后,换上一个活出自己的女性形象。


有细节、有瑕疵、有反差,就有了活人感。

搁年轻演员这边,“活人感”也是我们喜欢蒋奇明、文淇的原因。盘盘作品,两位扮演的不全是绝对的正面角色,但都很鲜活。

角色加持夏,蒋奇明有集傅卫军、王安全于一身的“粗粝的性感”。

文淇又是一种“野生的灵动”。她身上有棠真、有小米、有陈朵,有各种坚韧、倔强的少女。

蒋奇明,罗意威.jpg文淇,霸王茶姬.jpg

在一些言之有物的采访中,还能看到:他们都有一个求我、求真、求复杂的过程。

实际上无论是在角色中还是现在接受采访,蒋奇明何尝不是在扮演‘蒋奇明’?不同情景下的我都不是全部的,是可以变化的。

——蒋奇明×睿士采访

我是一个宁可去尝试痛苦,或者说待在痛苦里面,也不能去变得麻木的一个人。
不要丧失感受痛苦的能力,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

——文淇×《很高兴认识你》采访


坦诚的,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痛苦、矛盾、野心——在充斥着滤镜的时代,这样的公众人物是稀缺的。

这样的活人感,对于那些口上喊着“活人微死”,实则追求真实、自由的年轻人,也特能感到同频。


二、有故事的品牌,需要有张力的代言

去年,数英对哥伦比亚的采访中,品牌谈到为什么选择蒋奇明:

“如果用流量明星,或者重金签一位大咖,品牌会有依赖性。

因为这个代言人很好用,他的形象穿上衣服往那一站,就能直接带货。但是我们不想只是这样。品牌想去传递的内容难免会被牺牲,想去娓娓道来的部分就要往后放。”


流量已不是品牌选择代言人的唯一标准。

这也是营销内卷下的新趋势——“品牌代言内容化”。

不绑定流量,注重自我叙事的品牌,更希望代言服务于品牌,能帮助自己拓展品牌表达、沉淀品牌叙事。

这个趋势,最早是影视剧中因某种特质出圈的“活人”配角,越来越被品牌青睐。

如前年贾冰与美团酒店的合作,就对《狂飙》里出圈的大哥形象,做了次灵活再现。剔除负面形象后,“哥的春天”和美团的酒店业务有了巧妙承接。

美团×贾冰 《像哥一样享受春天》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然后,走红社交媒体后,大冰、刘晓庆等也开始在品牌广告中以个人形象出镜,为快手、美团等的平台价值输出、女性议题表达背书。

快手×麦子阿姨×大冰 《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


刘晓庆×美团 《这一天特别爱自己》


现在,我们又看到,文淇、蒋奇明这些有活人感、或者说“有张力”的演员,开始接到更多代言。

品牌的选择,首先在于能把小角色演活的表现力,本就是个加分项。

因为拍广告也是需要演技的。一个演员演技不设限,就可以“哪里需要哪里搬”。

像蒋奇明,能在奔驰新年大片里,充当过年气氛组,细节满满、舞技也秀;

在哥伦比亚的户外广告,“户外体验派”的阳光、自然,拿捏了;

与伊利优酸乳的合作,“抽象派”演技也不像是演的……

优酸乳×蒋奇明 《审判一颗柠檬》

    

同时,跳出角色,演员自身鲜活的个性和不空洞的内涵,更增加了他们作为代言人的“含金量”。

以文淇为例,她身上最为人知的是那种属于女孩的“灵气”。

gucci强调氛围感的奢侈品广告、霸王茶姬带着夏日气息的新品广告,都突出了这一点。

但除此之外,这还是一个少年成名、清醒独立,会在豆瓣读书推荐每一位女孩去读伍尔夫的女孩。当品牌能够透过角色,看到她柔软又锋利的生命力,非粉路过也要赞一句“用得好”。

mini 展现了文淇的多重身份:种花的,看书的,放风的,开车的,喝咖啡的,遛狗的......

nimi,文淇.jpg

山下有松则以记录片和播客采访的形式,揭开了一个演员内心的深刻。

山下有松×文淇 《心流浪》

有趣的是,文淇、蒋奇明还被一些品牌当作代言的对照组。一加、哥伦比亚、山下有松,都先后与二人有过合作。

说来说去,品牌选代言人,就是个“组cp”的过程——挑个和自己更Match的对象,互相加持。

当品牌想Match的不只是流量,还有调性、形象这些多维的考量,有故事、有细节可挖的“活人”,就跳了出来。

甚至反过来,有质感的品牌广告,还能反向“挖宝”明星。当粉丝从山下有松的播客,看到文淇鲜活又深刻的一面,代言人与品牌间也真正实现了“互相加持”。

文淇,山下有松.jpg

一个活跃在固定赛道、有既定角色印象的明星,还能通过广告,拓展出更多面的形象、人设。

徐江之后,我们在喜剧、综艺里,看到贾冰感性的、会生活的一面;广告里,各家品牌又合伙把贾冰塑造成了一个百搭、接地气的喜剧元素。

贾冰一口吃下东风日产贾冰过年搭伊利嘎嘎有戏、贾冰躺岛变成了真冰……

伊利×贾冰×李现《 过年好搭子》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到这时,代言太多消耗明星形象的问题,都不成问题了。

腾格尔老师也是。我们总会期待他的下一首广告神曲,随时见证“一个不会唱歌的艺术家,不是好的喜剧人”。

oppo×腾格尔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三、找活人代言,做具体沟通

最后想说的是,拍广告从来也不是明星说了算的事儿。

此处联想到付航,以及许多广告对脱口秀演员的匮乏想象。

虽然说,脱口秀演员是搞文本内容的,比起演员的“名场面”,他们的出圈更多是凭“热梗”。内容形式的限制,决定了拍广告这事,影视演员更有“吃到好饭”的优势。

同时,付航爆火的那会,品牌更多得考虑,怎么追热点、求曝光,叙事逻辑就要往后放放。

但是,比起逮着passion薅,像瑞幸这样,既能快速蹭热度,又能换个梗,从“猴”上做文章。不更好发挥了“代言”功效吗?

瑞幸×付航

付航的故事不只有passion。一个“活人”摆在你面前,问题在用人的方式上,而不是人本身。

而当文淇、蒋奇明们,开始在广告中,或扮演一个鲜活的角色,或展露某种真实的自己,这种趋势也说明——

品牌正被要求把广告做的更用心,也更具体。


一是,更鲜活的品牌表达。

内娱呼唤活人感明星,大众也需要活人感广告。

首先,要有一直不脱离用户话题的存在感。新鲜话题要跟,有热度的明星、剧集、角色,蹭到就是赚到。

其次,是品牌内容要有真切感。

最近看到很有感触的话,“人和植物差不多,要见光、见风才能长的舒展。”广告也是。多一些生活的细节,就会多一些动人的感觉。

最近的一个案例
天猫母亲节 《我的妈呀》


二是,更聚焦的品牌沟通。

往远了说,明星代言要有活人感,因为广告本就是一项与人沟通的活儿。

媒介碎片化、用户分层的时代,绝对意义的大众传播、大众品牌已越来越少。品牌要做的是聚焦——或聚焦于一个既定的营销目的;或聚焦于一群确定的人。

回到开头的问题,广告选人肯定沾点甲乙方的偏好。但决定因素还是明星受众与品牌用户的重叠。

哥伦比选择蒋奇明,是品牌要打做以徒步为核心场景的用户年轻化; 从李娜、郭柯宇,到文淇、蒋奇明,山下有松的代言人选,也与 “中女” 群体的偏好匹配。

山下有松.jpg

甚至我们允许山下有松的广告是“莫名其妙”、“空洞”的。因为一种对目标受众可识别的调性,本就是一项不可替代的品牌资产。

因为,品牌不再活在大众的好感里,而是活在目标用户的价值感里了。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