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导演陈立言:三年4次剧情类金奖,从文学青年到广告导演

举报 2023-06-12

专访导演陈立言:三年4次剧情类金奖,从文学青年到广告导演

采访:吴小宝、Lily、Queenie
撰文:Queenie


前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2017年踏入广告行业,此后3年间,新人导演陈立言4次拿下业内剧情类广告奖项:

  • 2019年,招联金融x九连真人乐队微电影《上台》获得中国年度广告数字营销金奖;

  • 同年,海尔双11剧情广告《光荣日》获得中国广告虎啸奖金奖,招商银行《来,坐!》获金狮奖最佳竖屏广告金奖 / 最佳互动广告银奖;

  • 2020年,百度网盘八周年《对方辩友》获得中国广告金狮奖最佳微电影金奖,与之同场竞技的是张大鹏的《重逢》。

今年年初,香港置地年度剧情片《翻山》在B站意外走红,陈立言像“冒出来的金子”突然进入网友视野,外界对他倍感好奇,数英也因此关注到了这位默默拍片的广告导演。


201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汉语言专业的陈立言,在逐梦广告导演的路上,已独自摸索了快6年。
在他思索下一步的方向时,韩寒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发布会上的一则“新媒体视频主管”招聘,吸引了他的注意。

彼时,国内小说作家转型导演风潮涌起,陈立言想要抓住这个学习的机会。

入职后他发现,这个职位的本质工作是运营韩寒“儿子”小马达(阿拉斯加雪橇犬)的微博账号。通俗来讲,就是主打一个:喂狗,遛狗和拍狗,与真正的拍片差了一大截。

人物专访 广告导演 陈立言人物专访 广告导演 陈立言
《后会无期》中小马达凭“卖萌”和“装睡”演技一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受关注的狗”

但陈立言没有想到,正是这段兢兢业业的“养狗生活”,让他有机会去到《乘风破浪》拍摄现场,担任影片EPK纪录片《乘风破浪日记》的总策划/制片人、导演,同时还包揽主编、文案和剪辑。


(《乘风破浪片场日记》共5集,平均时长约6min,点击即可查看)

《乘风破浪日记》之后,陈立言正式转型广告导演。

转眼6年过去,如今的陈立言又开始思考新的发展方式。年初,他把《翻山》上传到B站,粉丝数几天就发生了量变,全然在他意料之外。

人物专访 广告导演 陈立言人物专访 广告导演 陈立言人物专访 广告导演 陈立言

(B站热评)

B站主页,陈立言的佛系自我介绍:
“三十六线广告小导演”

人物专访 广告导演 陈立言

我们则庆幸:又一位宝藏导演被发现,随之而来的,便是关于他的无数个问题:

从一个文学生到广告导演,他经历了什么?
作品在B站出圈后,他接下来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
新人导演又该如何构建自成体系的“创作宇宙”?
......


于是,关于陈立言和他漫长的导演之路,以及一个新人导演对于创作的思考,在全程近3个小时的采访中,铺陈开来。


一、迟来的身份

“如果没有看《阳光灿烂的日子》,我现在可能在干其他的事情”。—— 陈立言


电影,是启发陈立言由文学向导演转型的“缪斯”。

当问及当初选择汉语言专业的原因,陈立言坦言:“那时候没有目标,也没有梦想”

他只有两个要求:一是摆脱学数学的噩梦,二是要这个学校的好专业。加上从小喜欢写作,山东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满足他的要求。但入学不久后陈立言就意识到: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是培养学者的地方,大量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着他去研究。这不是他想要的。

那时“看看大片,吃吃爆米花”是学生阶段的他,转移学习压力的主要方式。

也由此,他渐渐认识了影像,认识了电影。

数英:好奇是什么契机让你开始对电影有认知?

陈立言:我记得是10年吧,《让子弹飞》上映,我当时跟朋友看完之后,里面那些人物的状态和台词就一直在脑子里打转,特别是姜文的“张麻子”,后劲特足,跟看《速度与激情》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当时就去搜姜文,潜意识里觉得他很厉害,还去把他早期电影全看了一遍,尤其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发现自己看完以后会像喝醉了一样一直去回味剧情和台词,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以前对电影的理解全错了,然后开始对导演感兴趣。

数英:所以,“姜文”算是你导演之路的启蒙老师?

陈立言:算是吧,确实是看了他的电影,我才喜欢上这一行他就像开关一样的启蒙。如果没有看《阳光灿烂的日子》,我现在可能在干其他的事情。


受到启发后的陈立言开始琢磨如何进阶。

当时隔壁新闻系的同学天天举着摄像机晃悠。陈立言有事没事就跑去蹭课,学习剧本怎么写,镜头怎么布置,蹭着蹭着就成了中文系唯一一个主动借摄像机玩的学生。

凭着一股子折腾劲儿,陈立言一个月之内就把采编、剪拍学会了。到了大三大四,他甚至想:要不去考个研得了。

数英:真假?哪个学校?导演专业吗?

陈立言:北电哈哈。但我当时想考的是编剧系,文学系。因为没有专业基础,我就稍微集中地买了北电的考研教材,第一次接触到了基本的编剧理论和讨论,包括蒙太奇、长镜头、分镜的特写、中景、近景、全景等专业词汇。但自学真的很难啊,后来还是没能坚持下来。

人物专访 广告导演 陈立言
(笑死,豆瓣争气地证明了陈立言当年真的很认真)


数英:是因为竞争太大?

陈立言:本来我也不是一个能沉得下心学习的,而北电每年又只收两个人,很悬,所以我就想算了。我后来思考,就算考进去了也不可能一上去就能拍电影,我找个能拍片的工作不是更好嘛?于是,我就有了“骑驴找马”信念:找一份可以学习拍片,可以拍片的工作。


陈立言的“骑驴找马”实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他大学毕业的处女作《骑驴找马》;二层指由于非专业背景,想入行的他只能“曲线救国”。

2013年“爱优腾”等网络视频平台崛起,电视台综艺全面开花。媒介的迭代重置了大众的娱乐形式,也在无意间为怀揣梦想的青年打开了通往理想国的大门。陈立言的三匹“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找到的——

第一匹:爱奇艺《环球影讯》写影评。“这档节目有点像现在的三分钟电影解说(“小帅小美”的鼻祖),但后来净写段子,无片可拍,我就转行了”。

第二匹:江苏卫视《一站到底》任编导3年。“剪片对我来说很重要,它让我对镜头真正有感知,我跟着剧组从自行剪片,到世界各地拍VCR,学会了如何运用全景、中景、近景掌控节奏,在电视台的那两三年我还挺开心的”。

第三匹:误打误撞,变身韩寒电影《乘风破浪》的EPK导演,缘起于开篇主打“喂狗拍狗”的“新媒体视频编辑”。

数英:得知要去给韩寒拍纪录片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当时构想了怎样的方案?

陈立言:高兴啊!我终于不用再拍狗了,我可以去拍邓超,拍彭于晏,拍赵丽颖了!我提的方案是包装成一个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新闻嘛,每天就是端着一台单反,在剧组最不起眼的角落拍素材,拍完再去写脚本,挺像记者。

数英:这时候你其实已经看到电影的门槛了,为什么没有往这个方向走?而是转向了广告导演?

陈立言:看电影的门槛我觉得是完全谈不上。光鲜亮丽的大导演、大明星和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几个月生活在一起,看似离得很近,其实隔得很远。那些拍电影的昂贵机器触手可及,但我连机器的名字都叫不上来。

拍纪录片的时候,在现场要保持安静,不能在电影镜头前晃悠,挡住镜头一个耳光就扇过来了。有时候像狗仔一样,需要在摄影师的两腿之间找角度,还随时可能挨骂。
我虽然在现场,但只是看到了电影是这么拍的,但一切与我无关。所以,下一阶段,我还是决定进入广告行业。

1682311785322402.jpeg
(《乘风破浪》纪录片拍摄现场)
1682311856605519.jpeg
(团队合照)

数英:你最初走上导演的这条路是因为电影的艺术性,但广告可能更看重商业性。

陈立言:我也想去拍更艺术的电影啊。但我觉得我还没到火候,因为拍电影一定比拍广告的限制多。所以,等到我的技术能达到不仅能应对资方各种各样的要求,各种严格的审查和修改意见,还能把一切处理好的时候,我再去拍。

数英:去年,你说自己“从文学生到导演花了10年,终于成为了一个独立导演。”这对你来说寓意什么?火候到了吗?

陈立言:不是,只是标志着我“骑驴找马”的马已经找到了。说这句话是因为在那一刻我很确定10年的小目标终于完成了,我现在可以去追求下一个小目标了,不是当电影导演,而是在短片领域里,做讲故事讲的最好的那批人。


从了解“导演”是做什么的,到决定深入自学导演课程;从一步步寻找试炼地,到一点点确认自己是否适合这份职业;从没有平台和资源的“野生导演”,再到能够每年稳定输出10来条片,且一半质量过硬的“独立导演”.....

用陈立言的话说,这是把热爱变成职业的,漫长的十年。

十年间,随着自我认知的翻新,拍摄技法的提升以及编剧能力的成熟,陈立言结合自身的文学背景,逐步建立了一套个性鲜明的创作体系。


二、文学的润色

“我是文学写作出来的,讲故事是我的宿命和追求”。—— 陈立言


打开陈立言的新片场,“讲故事”的目标已被写进简介 ——“故事大王”,像一封向外界发出的,简洁有力的声明。

1682072153725671.png

所谓“故事片”的标签,在陈立言看来,只是一个深度钻研技艺的途径:“这反而能更好地推动不同类型的导演专注于自己想做的领域,我是文学写作出来的,讲故事是我的宿命和追求”。

“我很乐意接受这样的类型分工,因为它能明确地替导演表达‘拍什么’和‘干什么’两件事”。—— 陈立言


很难想象,在这个不再流行长叙事广告的时代,陈立言“出道”至今的作品几乎都是10分钟左右的故事短片。

1682241211764833.png

为何如此热衷于“讲故事”?我们曾猜测,是源于陈立言对电影叙事的着迷,但实际上是“与其说我喜欢电影,不如说我喜欢写作多一点”他这样解释。

“因为故事里人物、台词和情节的塑造,最终还是要回归“写作”这件事,这个编剧的过程我挺重视的”,这就解释了为何陈立言的作品一半都由自己担任编剧。

数英:感觉,你是属于文字型的导演?

陈立言:差不多。每个导演的基因不太一样,摄影或是美术出身的,他可能会从某个场景的美感、视觉去架构片子。但我的脑袋里面是文字写出来之后,照着它拍就可以。所以说,我的基因一定是从编剧开始的。

数英:那如果写出的本子被频繁毙掉,你怎么消化负面的情绪?

陈立言:我经常自我安慰。但我的嗨点出现在写完一个剧本的时候,特别快乐,自我也非常满足。所以哪怕被毙掉,我觉得也不可惜这段时间的投入,不算浪费掉,也就没那么强的挫败感。


于是,“以编剧为导演基因”成为陈立言创作体系的核心,实现的载体是剧本,需要的技能是“卖稿”。

在国内以执行为主导的广告导演生态里,陈立言是少数主动跟客户提议自己写剧本的导演。对他来说,写剧本是与生俱来的使命,而卖剧本,是处在上升期的导演为自己谋求话语权的一种方式,也是导演在拍摄能力之外的,另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但有人认为这个过程会使广告导演偏向一个比较讨好的角色,我们将这个问题抛给了陈立言:面对这种情况你会反抗吗?

他说:“我的反抗方式就是踏踏实实写剧本。导演如果想坚持自己,别急着当场说服客户,不妨多花点精力,做一套完整的方案去阐述,让客户心服口服。如果成功了,你就会发现这样的反抗是最有效的,不是态度上的反抗。一个好的导演,同时也是一个销售。”毕竟,“如果一个剧本有缺陷,片子拍出来一定不会好”。

基于这份编剧基因衍生的职业责任感,陈立言免不了跟客户和代理商Battle。但他也因此收获了懂他的客户,让好故事免于“流产”:今年开年为香港置地拍摄的《翻山》,以及拿下中国广告金狮奖最佳微电影金奖的《对方辩友》,是迄今为止,陈立言最满意的两部作品。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先说《翻山》。这是一支在情怀和各个层面都对陈立言都很重要的片子,它的筹备和拍摄过程,就像名字“翻山”一样,一步一个坎。“定剧本花了一个月,但因为疫情开不了机,又等了两个月,明明是一个夏天的故事拖到了冬天才拍。但硬拍也能拍。”

1683512042865631.png

卖稿环节,是在四姑娘山附近的一个野山沟里完成的:“那是11月份啊,高原3000多米的海拔,气温已经快零度了,我坐在一个大石头上,绘声绘色地讲了几个小时,挂完电话,才发现脚已经冻僵了,全程一点没动”。

1682227731473290.jpg
(“惨烈”的人造“山火”现场)

后期拍摄,全国疫情蔓延,整个剧组无一幸免,发着高烧上阵。好不容易到了最精彩的山火戏份,却由于现场调度问题无法完成。“剧组是临时决定靠灯光打“山火”,放了30箱烟,结果有重庆市民在报警,说山上又着火了......我们不得已要在警车来之前撤退,最后就只好用新闻纪录片素材混剪出来,勉强完成了结尾,原本会有一大段飞车戏,结果一个镜头都没拍成”,陈立言回忆


“那场戏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陈立言谈《翻山》结尾


而谈及接受这个故事的香港置地,陈立言感慨说:“我都不敢相信真的有客户想拍这个,当时他们讲了6个字很触动我:‘有所求无所图’”。

回看《翻山》的成功,很难不承认有一部分是原因源于品牌价值情怀与陈立言情感初衷的相互成就,就像他自己所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客户更希望自己的品牌出来,我会尊重他们的意愿。但遇到香港置地这样的客户,我会毫无保留地燃烧生命去帮他们做”。

1682073184661892.png

好客户“可遇不可求”,他们愿意交还导演一定的创作权,主动为创意或内容让步。陈立言无疑是幸运的——早在香港置地之前,他就已经遇到了第一个愿意给他空间发挥的客户,百度网盘。

2020年,百度网盘迎来八周年,Brief给到的核心是“百度网盘是一个能存你回忆的地方”,主打品牌价值。


(《对方辩友》为导演版名字,官方版又名《存在》,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数英:关于“回忆”的解构其实有很多,但你为何选择把落点放在“破碎婚姻”与“珍藏回忆”之间的转换上?

陈立言:Brief是8周年嘛,8年前我还在上大学,学校里什么回忆有价值?一场辩论?一场话剧?我意识到这个故事空谈回忆肯定不行,应该是去把回忆和现实做一个来回的交叠。顺着这个思路,我鬼使神差地就翻出了斯嘉丽的《婚姻故事》,第一场戏就是离婚调解,过程中主角回忆之前的婚姻是多么的好,但最后依然选择了离婚,这个挺戳我的。
于是,我的框架就慢慢理出来了:两个人结婚又离婚,他们共同的回忆是大学时候的那些往事。基于理性的推导,再从感性层面发散,保证“回忆”跟网盘的存在点和契合度很高。一个广告方案的诞生是感性和理性共同作用的成果。

数英:那这个剧本,当时是一稿过吗?

陈立言:他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陪我写剧本、改剧本。这是我第一次遇到宽容度很高的客户,从提初稿到定稿,我每天都会跟客户去交流,哪怕只是改一句台词,他们都要跟我探讨一番。整个过程我觉得很舒适,也很感谢他们。

1683512509763701.png
1683512541469229.jpeg


在双方的积极共创之下,《对方辩友》拿下了当年中国广告金狮奖的最佳微电影金奖,行业看到了新人导演的实力,也给予了陈立言继续探索的能量。《翻山》和《对方辩友》,它们在故事层面的“光环效应”实际盖过了品牌特性和产品功能,但市场和大众的反馈却意外积极。

正是基于这两次的经历,陈立言愈发确定:“品牌层面的故事广告还是纯粹一点真的会好”。而我们,却对此持保留意见。

数英:如果大家看完之后都被故事感动,最后只记住了故事没记住品牌,故事广告的价值又在哪里?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立言:我还是想说真的,但凡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片子一定会好。但是很多客户还是没有理解,他们不敢相信品牌在故事里一定会发光。只能说如果品牌决定要很纯粹地去讲一个故事,就把这种信念感坚持到最后,让导演大胆去做,真的不担心不会给品牌带来价值,我真的是这样想。中国的客户想明白这一点,我觉得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我愿意去做这个人,不停地去做。

数英:可能业内也有导演跟你有一样的信念,但他们可能卡在“卖稿”这个环节,对于提高“卖稿”成功率,您有什么方法吗?

陈立言:我还真发明了一个技巧。剧情片通常没有参考片嘛,你就可以从电影找相关戏份给客户看,跟他说在这个剧本里会看到一部经典电影精彩场面。这对客户来说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点,每一次都很有效。

数英:那写“故事”呢,会用到什么技巧吗?

陈立言:我知道在第几分钟的时候,该是怎样的节奏,又或是到了中后段,需要出现另一个更大的困难,这是有技巧的。但所有导演都懂这套技法,想要拉开差距,你要比他们更懂生活。而我的优势就在于:我能很快地从我最熟悉的,或者是身边的经历和感受,立马抓取出能被我用的东西。


去年陈立言为片仔癀拍摄的《三十而礼》,就刚好呈现了他说的这一特点。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这支片子的Brief最初是希望以女性视角阐述30岁女性面临的焦虑、困难和疲惫。这个听起来严肃的命题,经过陈立言的构想,最终变成了用30份礼物,记录女性从出生到30岁之间每一个蜕变的暖心故事。

当问及“礼物”的巧思,陈立言告诉我们:“这个还是源于我老婆送我的礼物,当时她还拍了一个vlog,这个vlog后来就成了我给客户的参考片”。

而片谈及中有关女性情绪的感知,不少网友看完表示很有共鸣,我们也没有想到这是陈立言从自己身上抓取的:“我问我自己:30岁那一天你是怎样的状态?你在干嘛?经过一个很理性的分析,再去想象那些电影感的画面。”

什么是”电影感“?

陈立言的理解是将文学与艺术折叠后的深度思考:“就是突然有那么一个瞬间,让你的灵魂受到激荡,叫电影感”,它脱离了狭隘的字面意思,也不再与视觉有牵连”。落实到广告里,就变为很细腻的洞察,或者是微小又动人的小细节。

“我所有片子的故事基本上都是这样来的:从某一个瞬间对电影感的想象,去发散成一个故事”。—— 陈立言


今年5月,陈立言为美的拍摄的《同感》,脚本就来自他从“电影感”的瞬间发散出的50多个故事。“同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需要很‘懂人’才能有好的故事。代理商Puff回忆,选择与陈立言合作就是出于对其编剧和洞察能力的欣赏和肯定:“我们拍摄前把陈导的片子拉了一遍,知道他是用故事和剧情来推动core idea的导演,拍摄中给了导演充分的创作空间去设计细节”。


《同感》导演版

世上的事,由简到繁容易,由繁到简到难。

陈立言自带文学基因的创作体系里,从写故事的纯粹,到对生活瞬间“电影感”的想象,都在按自己方式简化并丰富解码编码的过程。总结下来就是:向内寻求精神情感的共振,对外保留内容创作的本真。

我们好奇:身份与作品之外,他的坚持与投入,是否也一直蔓延到他的生活日常,他对行业变化的感知,以及对周遭世界的理解中。


三、知行的外延

“我不太迷恋繁华精致的氛围,我喜欢西部重庆、成都这种比较江湖气的地方。” —— 陈立言。


出身四川的陈立言,定居成都生活已经3年。

去年成为“独立导演”之后,他在广告圈的名气逐渐打开。如果在上海这种广告资源最发达的地方,他遇到的客户和机遇会更多,也更能触及行业的深水区。但陈立言似乎没那么在意外界环境的发展势能,性格慢热的他,更愿意待在有“江湖气”的地方潜心打磨。

数英:成都的广告业发展和资源力都不算前端,但您为什么愿意在成都待这么久?

陈立言:我的起点其实是在杭州(制作公司在杭州),实话说,成都的广告行业离杭州起码差三年,离上海更不知道差多少。在上海拥有一席之地对我接触资源都更有利,但我一定程度上还是喜欢游离在大环境以外。因为在成都我会很踏实,它的慢节奏和舒适的生活,让我能够专心的写东西。

数英:不刻意社交,地域也不占优势,如果有比你价格更低,技术也不错的年轻导演出现,你怎么避免自己不被他们替代呢?

陈立言:第一,我觉得我还是算个新人,报价也没有那么贵,我特别害怕有一种在捞钱的感觉;第二,我也不太担心被淘汰掉了。我确实还年轻,经历跟想法还没那么成熟,需要几年时间不停地去碰各种题材的故事片,了解每一种故事类型,商业的,文艺的,励志的,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去成长。能够把每一种类型都驾轻就熟,才算达到我做广告导演的一个追求。


我们理解陈立言选择远离“北上广”的原因,毕竟导演这一行,需要用生活反哺创作。常年浸泡于“江湖”的陈立言,是懂怎么让自己的生活保持鲜活的:

点开他的朋友圈,除却大量“工作报告”,余下“半壁江山”都堪称搞笑版的《摩托日记》。日记里,他化身穿越世俗红尘的搞笑男陈·格瓦拉,饱览山河的壮阔,也领教美景的危险。

1682216595451156.png
(陈立言的“摩托日记”)

把这些有关骑行朋友圈连起来看,就像在看一部笑泪参半的情景短剧:前有摩托爱好者狂野、刺激、酷炫的飙车技艺,后有为此经历的摔伤、磨难和疼痛。看着看着就觉察:这玩意儿挺磨炼人的恒心与意志力。

1682216624443304.jpeg
(陈立言的骑行路)

但不管再险再累,陈立言都乐在其中,骑行途中偶遇的人和事,都能在无形中成为他感知“电影感”的素材。好比这段在川西大草原骑行的经历,便是陈立言对“电影感”产生强烈感知与共振的瞬间。

“我在加油站遇到一个藏族小哥。当时我骑了一台比较贵的车,他骑了一台很便宜的车。
我看看他的,他又看看我的,然后他问我:你从哪来的?

我:我从成都来的,你呢?
他:我是本地人。
我:你的车是用来干嘛的?
他:我是骑这个车来放牛的。


从那一瞬间我们俩看着对方,没有说话,但我很确切的知道我们都很羡慕彼此的生活:
他很羡慕我在大城市,能骑一台很快很贵的车;
我很羡慕他天天就骑着一台小摩托在草原上面飞奔去放油”。

1682217632575552.png

听到这段经历的时候,我们也好像置身现场,哪怕和主人公身处不同的物理空间,也丝毫不影响我们感知人类因灵魂交织迸发的微妙共鸣。与此同时,我们也见证了生活体验与创作思考两种状态,摩托与导演两种热爱,在陈立言身上融汇贯通的过程。

我们也想通过一些问题,了解他是如何理解周遭的一切,理解他的导演身份,理解变动的行业和现在的年轻人。

数英:都说“广告是戴着镣铐跳舞”,只拍故事片会给你带来限制吗?

陈立言:我现在还不会去挑剔说写故事广告会有很多限制,相反,我很乐意在这种框架内去跳舞。每一次有各种各样限制的时候,反而很锻炼人,我需要锻炼,广告也真的是一块很磨练人的东西。当你越受限制,还能做得很好的时候,你的功力一定会越来越好。

数英:那你到现在有拍过自己风格之外的故事吗?

陈立言:百度健康的《最后一次月经》吧,应该是叫这个。按我的惯例,我可能想把它往故事片戏剧感走一点点,但是当时没有这样去做。因为编剧监制是一个挺有经验的策划,他就坚持说你一定要把它拍成很冷静的,很客观的,很写实的风格。我当时是很认同的,因为我缺这种类型的故事片,所以也挺想做一条这样的,就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圈。

这一条我们所有人在非常前端的时候就达成了共识,要做一个纯细腻、纯克制、纯冷静、纯淡定的片子,还挺难得的。


(百度健康《最后一次月经》,数英评分高达9.7,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数英:在短视频兴起的当下,故事片还能这么受欢迎,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你心中最好的故事片又是什么样子?

陈立言:说一个我自己的理论。我发现传播最广,流传最广的文学作品,不是《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巨作,而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这些非常简单易懂的小故事。

所以,我心目中最好的故事短片应该是像寓言一样,能言简意赅地能讲出一个深入简出的道理,这样既能达到了传播的效果,又完成了价值的输送。很多人都质疑说七八分钟的故事太长了,没有人看,我相信是一定是有人会看的,我深信这一点。

数英:那怎样的广告才算好广告?

陈立言:我觉得好广告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数英:对现在刚刚踏入广告圈的年轻导演,你有什么想说的?

陈立言:当自我表达不能实现的时候,你不能跟情绪,跟客户闹别扭,而是想解决办法。我的方式就是:先写一版给你看,试图用实打实的真东西去说服你。其实,妥协往往是更好的解决方式。如果真的必须要妥协,那就试着看看自己在妥协中还能找到多少能量。


关于“妥协”,陈立言在采访中谈到:“妥协并不是放弃自己的追求,是让自己的手起茧的过程。你的手越粗犷越有茧,你才能去做更多的,更有重量的事情”。

我不由得想起《当尼采哭泣》中的那句话:“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再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这个过程,意味着对人生的审视和筛选,意味着学习如何取舍和放下,也意味着在经历过突如其来的困难,或陷入“没有选择”的窘境后,我们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自愈,获得自洽。

1682220067339755.png
(陈立言的“工作报告”)

拍摄《翻山》时,陈立言的奶奶因为感染新冠不幸去世,困在片场的他无法赶到亲人身边,波动的情绪更诱发了潜伏的病情,带着“世事难两全”的遗憾与无奈,陈立言熬过了22年最难的一个冬天。“我特别想在这个片子开篇之前我想加一行字,就是献给我奶奶的”,这是当时的他最想实现的愿望,也是采访中陈立言唯一谈及奶奶的一句话。

1683516355562725.png
(陈立言在朋友圈记录下了这段揪心的经历)

如今,一切过去,翻过了那座山,又将迎来新的山。

在陈立言的一系列故事里,我意识到:环境的动荡以影随行,磨难也随机波动,可只要一个人的内在有某一部分足够确定,他终会有出路。

从十年摸索,到确定步入广告江湖,再到栖身“江湖气”之地(四川)以“大隐隐于市”的方式磨炼自我,陈立言接近人生梦想的方式很简单:无非就是解决好眼下的问题,回归生活,幸运的话,还能在爱好里收获额外的能量。

但这么简单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却变得很稀缺:年轻人总用“画饼”调侃“梦想”,好像这样就可以为暂时无法企及的目标留出转圜余地,缓解眼高手低的尴尬,也越来越少有人在乎一件事的“意义感”,“即时满足”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

可“意义感”是需要延迟满足才能收获的东西,它诞生于过程,就像一个“好饼”的出现,重点往往在于“如何画”。

陈立言用十年才“画”好身份转型的“饼”,接下来,还有“故事大王”的饼等着他完成。我们不知道这个过程需要多久,但我们知道,这期间的每一次尝试和挑战,都有属于它的意义。


彩蛋

采访前,无意中了解到陈立言名字的含义:立功,立德,立言。

1682220502346838.jpeg

而今的陈立言,已经用行动实现了名字里的附加意义。未来,我们自然希望他的“立言”之声能被更多人听到,也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广告圈内,还有不少专注于故事表达的广告导演,他们踏实做事,“用作品说话”。

最后,谢谢阅读至此的朋友。

另,有想和导演交流的小伙伴,欢迎评论区留言,我们将邀请导演一起评论区互动。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