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红书敢用“ENFJ人格”来做电商?

举报 2025-06-30

过去和一些业内朋友聊起小红书电商时,大家的感受出奇一致:拧巴。

拧巴在哪?路径摇摆、定位不清。

“买手电商”喊得响,转眼又变成了“生活方式电商”。名头一变再变的背后,其实是对目标用户、产品机制和闭环电商的不断试探和不确定。

但我个人理解,这种“拧巴”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爱惜羽毛的表现。如果太急着把电商硬塞进社区,必然会折损用户信任和内容社区的体验。

平台本质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非“名字叫什么”,而是“路径是否高效”。如果用户从种草到购买的动线足够清晰、体验足够顺滑,那么叫“买手”还是“生活方式”只是叙事的差异,而不是结构性瓶颈。

直到今年5月,小红书开始清晰地搭建更具开放性的电商合作生态:

一边和天猫合推“红猫计划”一边和京东合推“红京计划”,两大巨头加持,让小红书的电商布局骤然提速。

彼时我就隐隐觉得,作为以内容见长的平台,小红书今年618终于要找到自己的节奏了?

答案在5月31日揭晓:

友好市集。

友好市集6月1日上线,强调三友好:商品友好、服务友好、价格友好。

1751272239493932.png

今天是6月30日,友好市集的最后一天。

我盘完友好市集的整体营销动作,发现这是一条与抖系、淘系、东系都完全不一致的路。

它把自己定义为“ENFJ”,这是一种基于平台性格的“慢电商”表达,也是从消费者视角出发,把一种「化简思维」,贯彻到了底。


一、
友好市集,把618简化成一种产品

在看今年的618动作之前,先复盘下过去半年小红书在电商方面的关键更新:

2月,新增评论区蓝链功能;
3月,直播后台功能优化;
3月,新规发布,严禁引导用户至私域或第三方平台交易;
5月,商家店铺入口调整至账号主页“关注/粉丝”下方黄金位置;
5月,“红猫计划”、“红京计划”上线,笔记可直接挂天猫/京东商品链接并跳转。

蓝链打通的是互动场域的转化潜力,直播后台优化提升的是运营的效率,禁止导流的动作统一了流量入口和交易出口,红猫计划和红京计划借力了高信任电商的基建......

归结起来,这些动作都围绕两个底层目标展开:提升转化效率,掌控交易闭环。

提升转化效率,是降低从种草到购买的路径阻力和中途的流失;
掌控交易的控制权,是把交易闭环、流量和GMV都牢牢锁在平台之内。

那作为618的落地,“友好市集”就贯彻了以上两大核心目标,推行了一种极致的“化简思维”:

以“市集”为名,把618当做一个产品来运营。精简节奏、弱化促销、强化策展逻辑,让用户以“逛”的心态进入,以“买”的行为离开。

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关键“化简”动作:

1、沟通语言化简

做品牌,拥有人格是沟通的捷径。

小红书为友好市集专门注册了一个账号,还在简介里给它赋予了人格标签:ENFJ。

ENFJ,在MBTI人格类型中,是被称为“主人公”“外交官”的一类人。
他们擅长共情、善于表达、精于信息整理,有很强的社交直觉和鼓励他人的能力。

在我们所熟知的名人中,雷军是典型的ENFJ。他的对外形象真诚亲和,讲话有感染力,也善用愿景打动人心。

图源:同花顺

1751423663181148.jpg

友好市集借用这个人格设定,让“推荐”代替了“推销”。

本质上,它是用“人格”来包装电商逻辑,让转化看起来不那么功利,让促销行为多了一层情绪的温度。

我从中读到的意味是,电商未来不止是交易系统,而是一种持续的、人格化的沟通关系。

未命名的设计 (6).png

此外,“友好市集”这个名字,本身就藏着小心思。

“友好”和“市集”都不是冷冰冰的电商术语,而是自带温度和关系感的词汇。

友好是一种明确的沟通语气。它意味着语气温和,不咄咄逼人。在“友好市集”活动的官宣文案中,它就用“嘴替式怒吼”的方式,把用户在其他电商平台常年积压的不满情绪,一股脑地喊了出来:

“做计算题”、“预售等好久”、“机器人回复”......全部是用户视角的沟通语言。

1d469f8e-6bbd-4844-a346-69922dba3adc.png

不过,说回这个名字,“友好市集”。

概念是清楚的,情绪是在线的,但也因为太口语,反而出现了个意外的小bug,有人把它叫成了“好友市集”,还有人叫他“友好集市”。(我都看到有人发评论说“这个好友集市进去就能满300-50吗”)

5a0bd418-87c2-42f0-99d0-6afbf7d92962.png

我突然也糊涂了:“友好市集”和“好友集市”到底差在哪?

我甚至专门去查了“集市”和“市集”两个词的区别:

“市集”是经过策划与美学包装的一个生活空间,是审美的、体验性的;
“集市”是人们集中起来进行交易的市场,更乡土的、功能性强。

好吧,原来不是一回事。但这种命名上的模糊,实际上无形中增加了用户的理解和记忆成本。

如果一个名字都撑不起清晰的品牌识别,甚至让用户需要额外去“解读”,那么这个命名本身就很难算成功的品牌资产。

当然,这种“模糊”的亲切感也并非全无价值。它降低了品牌的距离感,让用户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参与感。只是,这样的策略必须依赖更强大的内容和运营支持,才能填补名字在识别上的不足。

2、空间动线化简

把原本小红书个人主页上低调的「购物」更名为「友好市集」,位置依旧显眼,语气却温柔了许多。

它没有把618包装成一个平台视角的“电商战场”,而是转换成用户视角的“生活市集”。从个人观感来看,这不是告诉我要“买”什么,而是邀请我来“逛逛”看。

1751259939135379.png

点进去,一目了然的六宫格 Banner,两页轮播,每一张卡片都像市集里的摊位招牌,带着温度,也带着情绪。

“甜甜荔枝大赏”、“手机也有OOTD”、“意想不到韩妆店”、“心机出片搭配”……名字都起得像笔记标题,轻巧、有梗、有画面感。

没有SKU堆叠,没有弹窗轰炸,没有限时秒杀的红字倒计时。整个页面像一本购物杂志,干净、克制。

1751260112588760.png1751260112240381.png

UI极简,动线收敛,风格温柔,不试图打断用户的节奏,在放低存在感的同时,把体验感推得更高。

这种“化简”的设计语言,直接降低了用户的认知负担,让人更愿意停留、继续往下滑。也因为视觉轻,心理松,转换成本低,留存时间自然就更长。

小红书CMO之恒近期在戛纳创意节的演讲上,强调了这种“真人、真生活、真场景”化的沟通。这种以人为中心、去商业味的表达方式,已经不只是一种沟通策略,而是渗透进了小红书的产品界面设计、内容策展逻辑,甚至是整个平台的电商叙事方式。

图源小红书商业动态

1751268921646061.png

不过,这种UI方式对内容力和审美力的要求极高,也要求内容和场景策展足够精准,足够有引导力。一旦策展失焦、内容乏力,整个市集就会“好看但不好卖”。


3、活动玩法化简

今年,各大电商都在打“膨胀牌”,用满天飞的“膨胀神券”吸引眼球和流量。

小红书却笑而不语,直接甩出85折+满300减50的简单组合,且满减券是平台直接补贴的,真金白银不绕弯子。

就我个人而言,“膨胀券”是又一个需要理解成本的玩法。看起来让利,其实是把一次简单的购物体验复杂化了。

消费者想要的,不过是最省心、最省力、最直白的购物体验。大家都很忙的,小红书的这波“化简”,才是把复杂的促销拆到极致,让买家能轻松逛、放心买,真正把用户体验放到了第一位。

友好市集参与的商品需符合“商品友好、服务友好、价格也友好”的标准,
确保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此外,平台还提供全场85折、300减50券等优惠活动。

1751266996550093.png

小红书对参与友好市集的商家提供了多维度的激励:巨额补贴券、佣金全免(评论/群聊成交)、10 亿级流量倾斜和“友好市集”专属标签。

不过从反馈来看,这个玩法对商家就不那么友好了。

小红书在电商上的老短板,是供应链时效一直跟不上。相较淘宝,普遍要慢上两三天。

在即时零售崛起的大背景下,这一次的友好市集似乎有意在修正这个短板,要求:

必须现货,24小时发货 ——解决服务时效问题;
必须85折,让利明确 ——降低决策门槛,提高转化效率;
必须20个主动好评 ——建立商品信任,补齐口碑资产。

这些条例解决了买家的购物焦虑、时效担忧和服务不确定性,让用户安心买、放心等。可对商家来说,这波要求就不那么“温柔”了:发货快、让利多、口碑硬,样样都是硬指标。

“20个好评才能参加,对商家不友好”

1751266847285340.png
“24小时发货,慢了就罚款”

1751266903394822.png

“活动玩法复杂”

1751266946215920.png

或许,“高压筛选”是另一种平台态度的体现。平台敢于设下这些高门槛,背后可能是在为构建长期的供应链信任体系提前埋伏笔,通过制度化筛选优质商家,建立服务标准,从而强化平台调性和购物信任感。

这些硬性要求,本质上是平台试图用强制性的运营标准,去倒逼商家体系向“快、准、诚”靠拢。


二、
618,不是一场必须要消费的集体仪式

回看小红书去年的618,它以“直播”为抓手,推出了「小红书618直播季」,动作分两步:

第一步,发起“简单直播”倡议,劝商家别整太花,回归真实而平和的表达;
第二步,给商家10倍流量推流,全力扶持直播带货,助力生意增长。

去年战报里的一段排比很有气势:
“不喜欢叫嚣式的直播”、“不喜欢卷低价、卷流量的经营”、“不喜欢劣币驱逐良币的营商环境”

1751268420896193.png

小红书去年的618,更像是对商家卖货方式的规范化演练。

平台通过“补流量”和“控节奏”的方式,不仅助推商家业绩爆发,也有意管控直播风格和社区内容氛围,努力从根源维护小红书独有的审美边界和表达调性。

毕竟,小红书始终坚持“内容驱动购买”,这份调性,已经成为电商业务无法割舍的核心底色。

而今年上线的友好市集,就完全是一种消费者视角的战略转向。

我从中看到了两点根本性的价值:

第一点,在平台基因之下,电商不是GMV的堆叠,而是用户体验的沉淀。

不再仅仅围绕商家“怎么卖”展开动作,而是彻底换位站在用户角度思考“怎么买更舒服”。

从页面设计到命名语感,从价格机制到商品策展,所有细节都在围绕用户体验来构建。

小红书追求的不是爆发式销售数字,而是更顺畅的购买体验、更深入的用户关系、更持久的品牌信任。

其他电商都在盯着“品质经济”跑,小红书的韧性,恰恰在于它能坚持不做短视的GMV堆积,而是构建更深的用户连接和品牌资产。

第二点,618不再是电商的“必买节”,大家随性而来,爱上再带回。

“友好”、“真实”、“去功利”是小红书社区长期倡导的氛围和价值观。

618不再是非买不可的“节”,而变成了用户随性逛逛、看上再买的“市集”。

没了死磕折扣和抢购的焦虑,消费者不再被逼着买买买,而是更自在地去发现、去挑选,真正把购物变成一种享受而非任务。

这种从“强制消费”到“自愿种草”的转变,或许正是小红书想要打造的“友好”氛围。

而且,这种“市集”能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大家的购物习惯:过去是种草→跳转淘宝;现在是种草→直接在小红书市集下单。

电商被嵌进了内容,不突兀、不打扰、不打断,而是以一种极低压、无负担的方式,穿插在社区氛围中。

心动了,再来一键闭环。

但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这种转化逻辑是否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内容?当内容与商业日益融合,如何确保内容生态不被消费诉求侵蚀,防止“消费化”反噬内容本身的价值?这也将考验平台在内容策展、推荐逻辑及调性守护上的定力。

至此,小红书的拧巴,反而成了一种反脆弱的体现。试错过后,若能找到自己的节奏,那些曾被质疑的“慢”,也许正是它的底气所在。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