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带货分析,一件挺蠢的事儿

举报 2019-03-18

明星带货分析,一件挺蠢的事儿

我们集团前两周重新推出了升级后的明星调研产品:Celebrity Z。

该产品是通过多维度调研来发现明星真正商业价值的工具。已经存在了很久,但相比起同系列的 Brand Z(品牌商业价值调研产品)知名度却并不高。我带着团队跟传统调研的同事折腾了很久,才终于搞了出来。

这次产品升级最复杂的工作就是把互联网数据跟传统调研数据对接。

我在媒介公司,创意公司都经历过传统和互联网思维难以协调统一的挑战,没想到来了调研咨询公司,问题还是一样的。传统的主动调研从解决问题开始思考,为了发现一个品牌感兴趣的课题去设计调研方式,而互联网的被动调研则从有什么数据想起,再看如何通过数据给出想要的答案。

虽然目的地是一样的,但从两头跑向同一个地方,总难免要不停的喊话,调整,相互迁就,不然很难做出对的东西。

不管怎样这个产品终于出来了。值得欣慰的是,融入了互联网数据之后,明星排行榜果然从以前刘德华占前列变成了赵丽颖排第一。网上的明星表现被很好的呈现了出来,结果让人欣慰,然后产品被拿出去推广之后,市场的回响马上来了。

不管是媒体编辑记者,内部同事,还是客户,首当其冲问题都像商量好了一样:

你们的产品是怎么衡量明星带货能力的?

唉。让人头疼。

要声明的是,该产品有指数维度衡量明星为品牌带来的可能转换及购买倾向。我叹气的原因并不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也不是不幸被问到了这个问题,而是叹息提问的人,自己没花时间思考这个课题。


明星带货是必然,效率取决于媒介和内容

有明星的推广与没有的相比,肯定能带来更高的关注度。明星所能影响的圈子中转化出来的购买倾向,使整体购买倾向增高是几乎肯定的,总有消费者对某个明星有好感,他们之所以是明星,肯定是有人喜欢的。

只不过购买倾向的升高程度不同,这和用了哪位明星有关系,但有没有做大量的可视推广,以及明星在推广中讲故事的方式则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如果花了几百万找了个明星代言,结果没钱做广告,消费者都不知道有这件事,那相当于没请。这样的事听似常理,却经常发生,很多品牌把项目中大头的钱拿去请了明星,然后指望小头钱做出来的小内容可以病毒式传播或在网上爆炸。这是赌博心态,很具风险。(很多广告公司也常被这种预算分配方式压的没办法好好做事。)

用明星讲品牌故事,故事讲漂亮了则事半功倍,故事没讲好则砸了招牌。

最近蔡徐坤代言NBA的事不是一下子招了所有球迷嘛,其实并不是球迷原本讨厌小鲜肉,而是用手机广告的手法讲蔡徐坤和NBA确实不妥。

他与NBA,篮球,球星的关联度在哪里?是需要去寻找挖掘,再通过品牌故事有趣得体的展现出来。我们看看士力架的广告,就明白明星并不是只有一种用法,举重若轻的让消费者喜闻乐见,其基础是在明星和品牌的故事中找平衡。堆砌拼接在一起是最偷懒的执行方式。

如果不思考上面说的创意和媒介成分,直接把选明星当选最具消费力的粉丝群,那是愚蠢的。明星代言作为营销手段的魅力就在于明星所能带来的口碑,调性和传播潜力。

这就跟挑选红酒的时候只看每瓶的度数一样,但求一醉的话,粮食酒不是应该更合适嘛。


看销量是合理,在明星上看未必

完全理解甲方生意思考的压力。没有销量的推广都是往火堆里撒钱,一波推广出去了,好歹要看到点生意吧。所以用销量衡量营销不可避免。但凡事有轻重缓急,别用远水救了近火,还要嫌水来的慢。

对于销售压力较大的品牌来说,明星代言不应该是眼前当下就着急要去做的投资。

拉升销量有很多方法,比如多开辟渠道,做一些促销,搞地推,这些都比找明星代言来的经济划算且效果更好。

任何营销手段在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回报和效果都是不同的,有些做法当即可以给出销量回报,有些则不行。那些不能立竿见影的方法可能长期来看,却对品牌的溢价能力和品牌价值非常有好处,千万别硬把不能解决问题的方式逼出一个解决的说法来。

有客户说,可我老板就是喜欢明星,但还就是同时要销量怎么办?挺简单的,你老板一定也喜欢给你低工资,让你做更多的事儿,这事是怎么解决的呢?道理一样。提出期许,给出方向是老板的活儿,怎么控制解决就是我们自己的事了。

要对一件事情进行多维度深度的分析,再推演出合理的几个解决方案,分析利弊,最后跟老板一起做出决定。明星的分析也如此,不用一下跳进带货的结论里去,先了解明星可以为品牌带来哪些价值,分别如何衡量,再结合现阶段品牌短期,中期和长期需要去考虑什么时候引入明星才最合理,并在该策略上设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和预算。这样做不仅专业,且对任何生意和老板都最负责任。

我之所以觉得讨论明星带货是件蠢事,主要还是厌倦了人浮于事的风气,还有不求甚解的“概念论”。营销圈里不爱研究的作风越来越甚,让我深觉得不安。

毛主席说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营销的方法论每个品牌,每个阶段,每个细分市场都不一样,并没有一通百通的真理。要花时间,花精力,花金钱去实践一些事,才能验证这些方法的实际效果。单纯的认为一定能找到最直接有效的规律其实只是投机主义的偷懒。

没喝过几百瓶红酒,谁敢说自己真的懂。难道听别人说了几个酒庄的名字,就能变成懂酒的情趣之人吗?

还有那些让人反感的“概念”崇拜。用一些奇怪的名词展现自己的专业,把一些已经很有规律和共识的现象,用另外的名字叫出来,显得更前卫专业一些。这大概是互联网圈蔓延出来的风气,充满了“标签化”的风格。似乎只要能说出几个别人还不知道的词,就成了不一样的专家。

所谓带货也是粗暴的标签化营销效果衡量这一科学。本来明星的个人品牌号召力,购买倾向影响力以及直接出发销售等分析方式各有各的衡量手段和标准,每一项都极其复杂,却被人简单“拔高提炼”成了这么一个词。

让人哭笑不得的,市面上一些看似“对症下药”的带货指数,带货能力分析,究其原理,竟然是看明星推广之后(某个渠道)销量涨了多少。

还哪是什么科学,成了小孩子嬉闹的池塘。看谁喊的大声,看谁跳的够猛,看谁水花最大,而都不想真正看看哪个孩子最适合做什么,谁又是里面最聪明的。

关于带货的话题,说它简单其实很简单:并没有带货这么个说法,不要去粗暴总结,肤浅归纳。说复杂也非常复杂:

如果真的想要了解明星和品牌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铺展开比较科学严谨的分析方式及维度,进行有效的分析。

凡事只要想做好,必然有可做的方式。但要想投机取巧,也有很多不需费脑的怪力乱神,不是么?


数英用户原创,转载请遵守规范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