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晓波:文案、创意与思考

举报 2024-03-26

编辑:冥想、思思、高蕾、大船,顾问:阿三、莫凡、黄燕东

每次见马晓波,感觉是见老朋友,又像是在和同事讨论工作。他思维敏捷,言语里透着自信的光芒。文案与美术在做一个长期栏目,就是找一些朋友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广告和创意,以及对工作、生活的思考。

我们把与马晓波的一次直播访谈整理成文字,我们在整理的过程里,反复阅读这些信息,发现总会有不同的收获和能量。也希望这篇整理,能带给你不同的思考和启发。


摄影:邓千军


01

很多人对你的认知,可能更多的是一个牛逼的文案,你觉得文案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马晓波:其实这个问题经常被反复问到,也可以从很多角度找到这个答案,但我现在觉得,最重要的的能力是「升华能力」。

一个文案的工作,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比如说一开始要做信息收集、归纳、精简,再形成一个大致概念,最终再完成信息升华。开始可能是一个情感价值升华,再考虑能不能转化为城市价值,或者社会性价值。就是不断地去做升华,这个升华能力也是客户最终买单的。否则,现在很多品牌都有自己的内容团队、市场团队、产品团队,本身就有很强的信息搜集能力,但为什么还是会向专业机构采购策略、创意或者美术,因为「信息升华」这部分,是品牌无法完成的。

广告公司需要各个链条上的合作,而文案肩负的,就是能单独完成一系列信息的各环节处理。所以我觉得「文案」在整个作业过程当中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不仅综合能力要强,逻辑能力也需要很强。


02

大部分人知道你可能是从后浪开始的,后来的后浪三部曲、再到蕉内,再到京东向你买书,惊蛰令等等,从胜加到现在的群玉山,经由你手的作品,或者说你们公司的作品都能保持在一个水准线,这个其实非常非常难,因为面对的客户不一样,预算不同,中间环节变数无限,势必结果也会有很大浮动,可以说说怎么样做到守住这条线的吗?

马晓波:在市场上,有很多靠一个作品维持很多年的公司,我觉得要警惕成为这样的公司。一个作品其实是立不起一家公司来的,还是需要反复地、不停地输出,保持一个输出稳定性,并且作品要达到80分以上的水准。

如何守住这条线?第一个,是人本身。

就我个人而言,小公司主要还是靠个人意志和能力,才能保持给自己定的高标准。比如,在不依赖资源、不依赖某些执行条件或甲方背景的前提下,每一次都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两年,北京,上海,杭州也有不少输出很稳定的创意机构,比如北京的木瓜创意,从刘德华「平常的一天」成名后,又稳定输出了很多精彩的作品。还有上海N3,一开始成名是小红书的「人就应该呆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今年又出了一个不错的创意概念「自然的入口,是生活的出口」。这些十几个人的小型精品创作机构,都能做到每年一定的输出量、并保持在非常稳定且优秀的状态。但如果公司大了,再要保持稳定输出,就需要一个体系化支持。归根到底,我觉得最终还是人本身,因为还是要靠人来创作。

第二个是资源,90%的客户其实是没有资源积累的,作为agency,你要帮助他去完成这方面内容。你交付给他的时候,一半是你的思想、你的创作,还有一半是资源本身。在资源这块,群玉山会有专门的同事去负责,比如说,维也纳有一个全球顶尖的童声合唱团,那我们就得把它联络并记录下来,可能未来某一天我们就用上了。比如说影像工业里面的美术,我们前段时间专门邀请了原先Vogue主编之一作为fashion顾问。我们还会有专门的明星经纪公司,邀请了中国好声音的前导演来做合伙人,让他来负责明星代言签约、明星沟通、权益争取。一个高品质内容,也许不能方方面面都做到完美,但起码不能有明显短板。

第三个是标准,大家能够共享一个标准。我们很多内部作业,其实是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的接力跑,前面调研的人要把数据递给咨询团队的人,咨询团队的人做完之后,要把他的结论递给做行业分析的人,这样一条条传下去,最后再传到创意这边。每一个环节都要在前一个环节上进行加分,都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传输者。这样的话,从60分到65分到70分到75分到80分,才能层层传导下去。即便如此,我觉得保持稳定性还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因为有太多的不可抗力,比如某一个环节突然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说整个项目的交付品质出问题。所以,凡事得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03

对于宏大叙事,很多人都有两个问题,1是现在的人不想被说教,2是太长的视频不愿意看,这个你怎么看呢?

马晓波:说教这个东西,其实我觉得还挺见仁见智的。举个例子,去年群玉山在B站做过一个教师节案子,最后压尾的这两句「一寸月光万里路,莫卷人生卷诗书」,引起很多人转发,这个就是很明确的说教。包括京东图书里讲到的一些关于观点想法,还有类似像小满讲到的「人生是一个小满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很多观点其实都是一种说教。

观点有几个元素决定,一方面是说这话的人的自身经历,决定他有没有资格成为一个分享者;另一方面,他是不是足够真诚。这两点会影响到最终传递观点时、受众的反应。如果他站在一个平等的姿态,来分享自己的理念,那我觉得不会有说教问题的存在。

至于说视频长度的问题,我反而觉得是从广告存在开始,就会被反复提及的一件事情。我们现在内部有一个小原则,要么你聚焦在三分钟以内把它讲清楚,或者索性有本事,把它做到20多分钟、半个小时以上去也可以,那个时候你其实是在比拼内容,是在很多中长视频平台、甚至跟微电影、网剧在做一个PK。我觉得再用视频长度去衡量它是不是优质,或者说是不是看得下去,并不是一个判断标准。坦白讲,如果15秒钟做得非常差的话,其实也不会有人爱看。


04

你觉得你至今为止执行过的最难的案子是哪一个?可以说一说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过程吗?

马晓波:最难的还是上海疫情那段时间,我们的阻力完全不来自客户或者其他的方面,而是不可抗力因素。比如在上海没法拍摄,要跑到广州去拍,团队是要先跑到广州被隔离十来天,但又不知道第二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你定好的场地、团队也要被隔离,当时是完全抱着一个不确定状态在做一些事情。但那个时候,大家反而有一个随遇而安的心态,我们倾尽全力去做、尽可能想到各种可能性。我们在这种既定条件下面,尽可能把它做得好一点,对得起品牌、对得起自己,其实也就好了。

特别是三年疫情之后,我个人还是会有蛮多心态上的改变,稍微会变得松弛一点。我前两天也有碰到过一个案子(许昌不慌),一开始就没有带着脚本去,我们是边拍边感受。这个大家不要乱跟风,我觉得目前能做到的人不多,但它会让人保持一个松弛心态。


05

目前你自己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是哪个?最满意的一句文案是什么?另外,能聊一下背后的故事吗?

马晓波:如果迄今为止我自己最有成就感的、最喜欢的一个作品,我觉得还是「入海」。从文案角度来说,不同的作品,承担的责任和目标是不一样的,但如果纯粹从个人喜好来看的话,我觉得还是喜欢入海,因为他是作为一个纯内容被留存的。我前两天还去QQ音乐上看了一眼,现在收藏已经过350万了,虽然是20年的事情,但我看到今年七月份还是会有很多人去打卡、在那首歌下面留言自己的一些感受,这个也是为什么我自己这两年特别喜欢音乐的一个原因。

我现在更多工作是放在前端策略跟行业研究这一块,写文案的机会相对会少一些,所以我会放更多精力到音乐,定概念写歌词。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意思,而且跟广告内容也有相似之处,最终目的都是要去感动别人,只不过原先是在讲,现在是唱给你听。这个在创作方式上还是有蛮大挑战,所以要先养成这个习惯。


06

群玉山作为一家咨询公司,你觉得你们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马晓波:我们的方法论或视角,更多是放在社会学角度,就像我们经常在讲“短期看经济,中期看人口,长期看文化的流向”。

其实我在胜加做策略时,就已经有这样的意识,我们更愿意去看整个社会趋势的变化,有哪些能见度比较高的趋势。比如中国在迈向一个共享型社会,还是一个知识型社会、妇女友好型社会,不管是国策里、还是说我们日常所见的地方,其实都是能看得到一些征兆的。那么你作为品牌方,你如何去应对这种大趋势,然后能否解决一些非常显性的或大群体化的社会问题,从这里面,其实我们能够面看到一个品牌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品牌的发展,也是一个社会意义被不断建构的过程。再说简单一点,如果把品牌看成一个人,那么它的初期阶段其实是一个商业性的盈利组织,但发展到比较成熟阶段的时候,它会越来越接近一个所谓的社会功能性组织。除了要继续在商业上规模上得以发展,它在无形当中也成为社会某一个功能模块的载体了。比如阿里、腾讯、滴滴这样的互联网平台,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看成是社会功能组织,很多消费品,也会起到一个社会功能组织作用。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看一个品牌或者一个社会组织的发展,跟站在商业角度去看,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甚至愿景、发展目标也会不一样,我们这种核心方法论就叫「社会的公众角色」。

当我们把这套东西最终交付给客户时,其实也是在做两种不同视野的交换。对于品牌来说,不管是创始人还是核心团队,其实是在负责整个商业路径的推演,而我们负责的是整个社会角色推演的规划。只有将这两个部分放到一起看时,品牌的规划路径才会更加清楚。

比如蕉下,它对应的是户外运动趋势。我们前两天还在聊,整个中国户外运动关联到线下经济的活力,国家倡导的线下消费,会涉及到很多目的地开发。比如一些比较偏远、拥有很好自然资源的乡村,还有边郊资源的开发、一二线城市大量的公用绿地开发。从微观看,户外是一个明显能带来提升民众幸福感的东西。我们甚至可以把人的生活,分成「室内空间」跟「户外空间」两大块,「户外」一下就变成生活当中或者时间分配里面一半的场景,那这必然是一门上万亿的大生意。

如果大家关注一下新闻,也可以看到,不管是体育总局还是国务院,其实都在发布一些关于从产业层面、企业层面,扶持户外运动的政策,所以这样的趋势其实是可以被预判的。

综上所述,从这几个角度判断,户外未来一定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那这样的话,其实品牌可以从里面获得灵感,看看未来的增长空间到底可以做到哪一步。

归根结底,每个咨询公司都有不同的研究路径,有些是从一个组织管理进化去看的,有些是从整个商业资源整合角度去看的,也有像我们这样更愿意站在市场、社会发展趋势去看的。所以我们能够交付出来跟其他的咨询公司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也算是我们的优势之一。

当你认知到一个趋势、一个你可以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时,其实你是需要有一个社会定义权的。你能不能对某一件事情、对某一个概念,有一个很好的定义能力,然后同时再通过很多的势能塑造方法,把它变成一个让更多人受到感染和影响的方案。


07

问一个比较宏大的问题,中国经济进入平缓期,未来你看好哪些赛道、产业的发展?

马晓波:大家如果去看一些财经类、产业发展类的专家预测,我觉得还是能得到不少的答案,从我个人角度来看的话呢,就是我就看好几个。

第一个是我前面讲的户外运动。如果我们把户外的生活百货,户外器具,不管是帐篷、自行车、桨板、营帐,还有皮划艇、滑雪,然后加上户外资讯服务,户外营地开发,电工基地开发,文旅业,全部加起来的话,它应该是一个高达几万亿的大市场。第二个,我依然看好美妆跟护肤类,第三个是咖啡。

举个例子,清代人和唐代人的生活方式,其实几乎是没有变化的,但直到工业时代开始、特别是七大件普及,才真正给生活带来极大变化。洗衣机解放人的双手,电视机让你看到千里之外的画面,汽车让你迈过千山万水去到一个非常遥远的目的地,手机可以让你跟万里之外的人做沟通……但是,这些跟我们现代生活方式相关、或者能极大提升幸福感的东西,其实在前2、30年已经全部结束了。新能源车跟手机,应该是最后两个完成普及的大件,在这之后你会发现,能够给生活带来非常显著幸福感提升的东西,是越来越少了。再加上现在进入经济平缓期、失业率增高,在这个前提下,只有像美肤类、咖啡类、户外类,才是真正能及时性让你获得一些快乐的东西。

还有一个是大健康赛道,这和当下老龄化社会越来越严重有关,我觉得它未来肯定是一个基础性的大行业。

在这几个行业中,一方面你可以看到很好的前景,本身的市场规模超级大、可以容纳非常多的不同细分赛道的小的玩家,赛场大,可以进去的选手就多。另一方面,这些行业的判断标准还没有出来,也还没有非常成熟的品类。

一个行业刚刚开始发迹的时候,其实行业的最终走向、所持有的核心标准或价值,其实还没有定数,这个时候一定是最好玩的。真正有野心有力量的品牌,可以去书写历史,他们成型的时候也是红利期,谁掌握了关键的话语权,谁就能获得非常长的发展。


08

我听说你曾经给一个品牌命名,收费是1百万,可能很多人都想知道你是如何说服客户的,顺便可以聊一下你的提案技巧吗?

马晓波:说像所谓100万的一个名字,因为它并不贵,首先我们可以明确这个报案其实并不贵,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面,其实一个品牌的名字,要比slogan、一些关键性主张更重要,名字是用一辈子的东西。

有很多品牌是幸运的,在一开始起名字的时候,几乎可以代表这个行业的价值。比如说文具里的得力,一个得力伙伴、一个得力的助手,它相当于占据了这个行业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比如说内衣里面有个品牌叫爱慕,不管是对自我的高评价、自我的爱慕,还是说对异性的爱慕,在整个内衣市场里面都是很有内涵的。还有觅光,它本身是光电起家,追寻光、追寻真理之光还是说理性之光,这种名字都很好,绝大部分的品牌都缺乏这样的机会。很多从0到1的新品牌,如果有意识地去起一个好名字的话,其实可以节省非常多的推广费用,一下子就被记住了。像我们这样的业务,其实也就三次,像大家可能知道的「半分一」。我觉得我并不需要去说服客户,他们找到我们时,已经有付费预期存在了。

关于提案的技巧,这问题其实挺难回答,我觉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我能分享的是,其实技巧本身并不是太重要,我更愿意花时间在方案上面。我们现在经常采取的一种提案方法,就是先讲最后结论。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从A点到B点这条路怎么走好,回过头再去看背后的思考是什么、如何形成这样的判断或结论、是基于哪几个关键性要素达成的,其实就可以了。

我有时候也会参加一些年轻创意人的提案,他们很多提案其实也是很朴素。大概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看到的机会在哪里,然后为这个机会准备了一个什么样的构想,准备怎么去实现它。甚至有些文案出身的同事,直接先念一段再说,客户没被打动那就睡觉,打动了那你也不用说那么多废话。反正所有的思考、所有的解决方案就放在那边了。很多时候你就当客户是一个观众或者是消费者,所见即所得,当然这也绝对不是唯一路径。从年轻人角度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保持镇定吧。最笨的方法,就是把想讲的东西堆在上面,稍微简洁一点,当是自己的一个发言提纲。


09

都说DDL(Deadline)是生产力,你认同吗?

马晓波:我觉得宇宙唯一的真理,因为当你背后被顶了一把刀时,浑身能量都会爆发出来,但这里面可能有一些不一样。

举个例子,我以前做方太的案子时,经常会有一个现象。明明在卖一个产品主张或者一个品牌主张,客户觉得还可以,但不知道落地性怎样,我们就一定要在最短时间之内,把它演绎出来。比如说提「因爱伟大」时,客户说你怎么诠释「因爱伟大」,去对接我的油烟机、我的水槽洗碗机呢?这个时候,我只能说,给我一个小时,我去给你写条片出来。然后真的跑到旁边、快速地写一个15秒、30秒或者1分钟的TVC文字脚本出来,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他的deadline不是说几天,有可能就是半小时,如果你演绎不出来,客户会觉得你可能还没有想清楚,或者说这句话不错,但好像在整个传播中没有太高的应用价值,那你前面花的一两个月时间可能全部白费,所以你一定要在半小时之内把它写出来。

所以我慢慢养成了这种习惯,怎么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能够把一套自洽的东西写出来,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训练。我自己经历过最急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提案前天晚上写的,比如《后浪》《踢不烂》《入海》《为什么要有深圳》。我那时候经常跑去一个酒店闭关一天,但其实人还是比较心猿意马,白天还是会不断地刷刷微信、看看微博、抖音、B站,你要让自己静下来,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然后晚上十一二点了,这个时候你再不行肯定来不及了,也就是这个时候,才会真正会静下心来去写。

deadline一定是第一生产力,其次,deadline的弹性也是非常大的。你甚至可以先给自己设定一下,五分钟的是什么样子的,搞不好也能做出很好的东西来。


10

你被称为“中国最贵文案”,从你自身角度来看,这个外号准确吗?如果有得挑,你更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外号?

马晓波:目前肯定是最贵的。按咨询公司标准看,我们应该是在一个中上水准,但如果按创意收费的话,肯定是最贵的,但我觉得这个“贵”不是一个人的价值,而是背后还有一个专业团队在运作。比如我们一开始研究某个品牌的发展方向时,很多同事都会一起参与。最后产出的内容,不管是使命愿景、价值观,还是说产品研发标准、各种品牌资产等等关键词,统一由文案做整理表述。

如果我们把「文案」概念放得开一点,各行各业其实也有所谓的百万文案,比如说湖南卫视的「百万文案」、央视的「百万文案」。但你再怎么贵,肯定贵不过广告文案。从一个行业的交付价值和平均水准来看,它的价格本身就是高的。

如果说想要个外号的话,我觉得「中国最贵文案」这个外号我还能够用个十年,当然一定会面临很多非常优秀后浪的挑战,只能说我尽可能地守一守。如果说十年以后的话,我希望被认为是一批「参考级的文案」。当有人看到这个参考级时,他可以知道,他已经写得比谁谁好、比马晓波好,或者说在某些地方或细节还没有他老练精准。由一群人来做一个行业参考值或标准线,我觉得应该是一件好事。


11

现在很多文案作品,看上去可能辞藻华丽,或者夹杂着网络流行语,但总感觉少了文案应有的基本东西,也就是基本功,你怎么看待这 个问题,或者说你有什么建议或者经验谈谈吗?

马晓波:客户花钱来买你的文案,一定是买他自己想不出来的东西,不管是一个观点、一个概念、一种说服技巧、逻辑,还是说一个朴素但很有效的洞察。他是来买观点的,而不是来买流行语和形容词的。现在还在习惯使用网络热词、或者说形容词写作的,可能就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并不能称之为文案。


12

自媒体时代,很多人都在说广告正在被KOL和主播取代,你怎么看?

马晓波:也常有人跟我说这个,但是国内最一线的头部主播里,有四五个找我做过付费项目。怎么做公众形象设定,怎么设计自己的ESG,怎么组建自己更多维的商业竞争力,是不是很好玩?

这种项目我收的钱是最多的,但是有严格的保密协定,和咨询案例一样。老问我你们怎么不对外宣传咨询案例。一签就是三到五年的保密协议,做个定位然后打个广告那叫咨询吗?产品线研发路径、资源配置计划,收购技术或者供应链模块的计划,这种东西难道我公布给外界?

我们咨询的口碑好不好,跟广告圈没有关系,去问我们服务企业的创始人,他/她会告诉你,群玉山1000-1500万的咨询费值不值。

我们的竞争对手是中国区的波士顿动力、贝恩、麦肯锡,中国定位式公司从来没有出现在我们的竞争名录里,我想方设法都放不进去。


13

现在年轻广告人似乎不那么热衷于广告投奖了,你能从你自己的角度谈谈参加广告奖项的益处吗?

马晓波:我觉得广告奖是一碗热汤,它肯定没法让你吃饱,但在你吃饱一碗饭,比如说你很好完成了一个客户委托后,这个时候再来一碗热汤的话,会让你有很大的幸福感。所以,我觉得奖项不管是对于年轻的人,还是比较资深的人,都是挺重要的一件事情。

另外一点,我觉得国内比较知名的奖项,铜奖银奖可能还会呈现出更多元的状态,但对金奖的评判标准基本都是趋同的,所以我觉得大家对知名奖项的信任度还是可以有的。作为广告人,我觉得需要有这么一些奖项作为同台竞技,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同样年度里、横向去比较其他广告人,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准。大家可以以此判定自己作品水准、同层级对比的竞争力。

现在的奖项绝大部分有点过度商业化,中国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综合类奖项,而是需要一些更专业性的奖项。比如说像「文案与美术年度大奖」这样专门针对基本功的奖项,或者说专门针对影视制作广告影业金狮奖。总体来看,中国的奖,应该需要进入到一个更专业、更细分的领域里。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