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老了

举报 2025-04-08

董明珠,老了

马云
草根逆袭的王者

宗庆后
低调的实干家

柳传志
有争议的野心家

……

这是我少年时的企业家叙事模板,宏大、热血、充满史诗感。

如今,互联网的聚光灯下似乎只剩:

“雷军的皮衣、雷军的写真、雷军的评论区回复……”

“圣人”于东来,以及,71岁的董明珠。


我无意指摘一位已经71岁的女性实业家。
提笔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在我看来,
“董明珠”三个字从励志符号沦为争议靶心的过程,
能反映出时代情绪复杂且微妙的变迁。

而把握情绪、提炼洞察,正是你我工作的一部分。


01
“铁娘子”的人设正在坍缩

你印象中的董明珠什么样?

是那个从基层逆袭成掌门人的励志销售?
还是被嘲“把企业当个人秀场,吃相难看”的靶子?

是那个承诺“员工一人一套房”
但被怼“画饼充饥,公积金一调就露馅”的管理者?

是那个在综艺喊话“年轻人不能躺平”
反被讽自己‘独断’却怪年轻人躺平的长辈?


是那个跨界造手机、造车
却被笑除了开机画面啥也没留下的人?

还是那个直播带货冲销量
却被批抢经销商饭碗,自断后路的人?


董明珠的争议从来不是单一维度。

她的个人经历、管理风格、战略选择,都曾成为舆论的话题中心。

但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董明珠的“铁娘子”人设,正在被这个时代的情绪所撕裂。

她的强硬、她的执拗、她的“独断专行”,曾经是她成功的标志,但在一个崇尚“平权”和“情绪价值”的时代,这些特质却成了她的“原罪”。


02
董明珠的执念,和时代的耳光

格力转型阵痛期遇到的问题并不神秘。

第一重关卡渠道改革的困境

在董明珠的励志人生剧本里,经销商曾是她的“命运共同体”。

1994年,格力空调销量低迷,经销商拖欠货款近3000万。时任销售经理的董明珠带着团队“追债”,硬是把烂账一笔笔追回。这一役,奠定了她在格力的地位,也让“经销商”成为她事业版图的基石。

三十年后,这条护城河却淹没了自己——

当她在直播间喊出“3小时破亿”时,经销商的骂声也不绝于耳:

“线上低价,线下门店怎么活?”

当规则被重写时,最先被淘汰的,往往是规则的既得利益者。


第二重关卡业务结构的单一

“好空调,格力造”

这句曾经家喻户晓的Slogan,是王冠,也是枷锁。

尽管格力早在十年前就布局多元化,但消费者始终无法将“格力”与“生活电器”画上等号。

财报显示,2024 年上半年,空调占格力集团总营收近八成,即78.1%。

没有拳头产品的支撑,品牌的“多元转型”就成了空洞的口号。


格力玫瑰空调的争议,正是这两重关卡的缩影。

这款空调售价高达29999元,设计灵感来源于玫瑰,寓意爱情的长久与美好。然而,其粉红色外观和机械玫瑰造型却被网友吐槽“又土又贵”,甚至被贴上“90年代审美的回潮”标签。尽管格力强调其搭载国际领先技术,历经三次换代、四次升级,但消费者并不买账,销量仅百余台。

问题的核心在于,消费者不再仅仅为“硬核技术”买单,而是更关注产品是否能融入他们的生活方式。玫瑰空调试图通过“艺术品”的定位打动消费者,但这种定位显然与现代家居审美和实际需求脱节。

格力的转型阵痛,并非仅因产品设计,而是整个商业模式的滞后。


03
为什么“强硬”不再是答案?

如果把时间拨回2015年,董明珠还是那个“中国最硬核女企业家”。她能在股东大会上拍案而起,也能在央视镜头前喊出“格力不靠房地产活着”。

这不是董明珠老了,而是时代变了。

更值得深思的是,企业家IP的意义正在被流量经济重新定义。

过去,企业家是“实干”的象征,是“改变世界”的代名词;

而现在,企业家更像是“流量节点”,是“情绪的放大器”。

董明珠的“硬核”人设,无法适应这种新的逻辑。她的“强硬”,在流量经济的语境下,显得“不合时宜”。

董明珠的争议,不是她一个人的宿命,而是这个时代的隐喻。

时代的浪潮不会停下来等任何人,但或许,我们也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需要什么样的时代?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