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别再乱玩梗,“背刺”年轻人了

举报 2024-02-02

脆皮,难道不是用来夹煎饼的吗?原来还能形容年轻人“碰不得”的身体状态,和“易碎”的精神状态。

刚开始,在2023年末看到脆皮一词的时候,觉得新鲜,也没么多想。

久而久之,发现不同文章、不同报告里经常出现脆皮,调侃或者是概况当代年轻人的身心状态,头皮酥麻了起来。

在我看来,即便是年轻人自嘲的一句话,也不至于越炒越热了吧?更何况谁会希望自己身心“脆皮”,恨不得健步如飞,精神抖擞,扛起大米噌噌上楼。

而且,自我调侃倒也无伤大雅,但一昧跟风是不是该停下来冷静思考一下。把他人自黑的梗玩成流行,变成大众谈资,这样合适吗?

1706788353264034.jpg

就我的认知来说,很多时候,梗是一种娱乐化表达,看过即忘,重在取乐。或许是出于友好,想以玩梗分享,缩短沟通距离。却没想到,有时候玩梗失了分寸感,便是一种“伤害”。

从南方小土豆到脆皮,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表明最近流行梗的影响,《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的观点,指明方向。

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在于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的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


因此,本文探讨不是在于造梗本身,而是重在思考玩梗的边界感。


一、玩梗,为的是群体归属感

先从目的来聊聊玩梗的意义,也就是个体和品牌为什么玩梗。

就个体而言,玩梗像是一场精神放松,短暂地从各种规训和约定俗成的生活理念解决出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从学生、到刚就业的上班族,再到企业中层管理者,面对的压力各有所异,但在玩梗上,多数人想法一致,为的是图个乐呵。

这让我想到弗洛伊德的一个理论:人在文明世界生活的代价,就是压抑自己的欲望。但精神能量是会流动的,压力越大,就必须寻找出口。

放眼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难让人慢下来。很多人蹦着一根弦,忙得像陀螺根本停不下来。玩梗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高性价比,低时间成本的解压方式。无论是与好友的聊天界面,还是某个热火朝天的评论区,发出一句热梗,已然参与到一场娱乐派对中。

“你人还怪好嘞”、“吗喽的命也是命”、“尊嘟假嘟”、“发疯”,一提到这些梗,是否记忆犹新?是否有一种它们在社交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感觉。事实证明,玩梗是当代人放飞自我的情绪出口。

不仅如此,玩梗还在于圈层归属感。有些梗,仅限特定圈层可知。像二次元梗,一些来自经典动漫的名场面,比如高知名度动漫《灌篮高手》里的那句“教练,我想打篮球。”

懂特定梗的人,自然被划分到同一兴趣圈层,建立社交连接

当然,也有不同类型的梗混在一起的娱乐大杂烩,具有普适性。上海万圣节,又称为万梗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互联网热梗随处可见,“哪里贵了”的个人COS、丧到面容惨白的乙方和甄嬛传名场面等等,讨论排山倒海,带起一波“发疯”潮流。

对于大众来说,玩梗既是解压方式,又是找到兴趣圈和融入主流的途径。

大众兴趣喜好,引导品牌做内容方向。品牌下场玩梗,为的是积累社交资产。

从乐乐茶的发疯营销,到淘宝办的金桃盛典,品牌捕捉年轻人乐于讨论的梗,加到营销沟通里,戳中爽点,想与他们玩到一起。


remote_169984929278948.gif

做沟通,做营销,很大程度上从大众生活中来,回到大众生活里去。品牌玩梗,旨在与受众一拍即合,双向输出,激发更多声量。

到这虽然阐述更多的是人和品牌通过玩梗,获取到正向力量,但需引起重视的是,对于含沙射影的梗,不该一昧跟风,无意中背刺他人,尤其是品牌,一方面,践行企业责任,传递正能量;另一方面,时刻敲响警钟,避免长年累月的好感,一朝散去。


二、玩梗借势,避免反噬

冲浪第一线,品牌玩梗,是想借更多的势。

然而,不加思考地玩梗,就是在“玩火”,势没借到,反倒让自己“元气大伤”,因为玩梗翻车带来的影响是连续的、是长时间的。

所以,前面聊了“为什么玩梗”,挖掘大众心理动因和品牌玩梗的落脚点,是为了现在讨论“怎么玩梗”,追根溯源,才好有的放矢,做到有边界感的玩梗营销。

那如何衡量品牌玩梗的边界感?在我看来,有两个方面需引起重视。一个是面向大众,没有令人别扭不适的点;另一个是对照自身,没有品牌形象的割裂感。

首先,品牌玩梗的基本是尊重大众,视角不该是俯视。举个例子,打工人是我们普通人累死累活地工作时,用以自嘲,过过嘴瘾,放松一下的梗。用户在自己的社交圈玩梗倒也无妨,但要是品牌官方玩起打工人的梗,那就是“伤害”效果拉满了。

2020年,某个高端车企品牌曾在微博,说道“我加满油了,你呢?打工人。”一时间,引起网友们的不满。

短短几个字,不像是平等的关心,像是夹杂不屑的炫耀。尽管官方并无此意,但语言传递给大众的感觉,是高位者对“我”的指指点点,变成莫名其妙的打击,自然激发大众心理层面的抵抗性。这换谁,谁都心里都不是滋味。所以即使品牌后来重新编辑内容,也难消网友们心里的怒火。

其次,品牌玩的热梗,要与品牌调性相契合。虽然互联网热梗层出不穷,但品牌心里要跟明镜一样,需要辨别力。哪些梗玩起来像生搬硬套,哪些梗玩起来有顺水推舟之效。

以瑞幸2023年情人节做的新品营销举例。当时,瑞幸在情人节出了款新品,名为带刺玫瑰拿铁。划重点,带刺玫瑰。脱口秀演员何广智,曾有个经典段子:我可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啊。关键词触发合作火花,这不就巧了嘛。因此,网友们在线“催”瑞幸赶紧与何广智合作。

懂梗的瑞幸,不负众望,没过多久就官宣何广智为新品代言人,再次掀起讨论热潮。能明显感受到,瑞幸这场玩梗玩得很自然,丝滑地就跟年轻人玩到一起。当然,这里面有网友隔空喊话的功劳,但我觉得也来自于瑞幸一直以来彰显的年轻定位,和个性有趣为核心的营销沟通。

在玩梗上,品牌要做的是行为积极化和衡量化。即便如今的我们需要情感力量,需要娱乐释放身心,但不能因一时之快,模糊该守住的边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疏离。

因此,品牌玩梗不是圈地自萌,而是众乐乐的精神放飞,核心在于经营公共关系,在拉近与大众心理距离的同时,更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结语

当梗变成一种流行元素,品牌或许可以换个角度借力打力,也就是不再局限于已有的热梗,自己造梗玩梗,用鬼马讨巧又不内涵他人的梗,吸引网友们分享传播。麦门文学,便是有力的证明。从一开始落后于疯四文学,到现在与其肩并肩,甚至有时更胜一筹,足以说明有意思、有边界感的梗,是大家喜闻乐见的。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