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小的我》整合传播,推动残疾人发展

举报 2024-12

电影《小小的我》整合传播,推动残疾人发展

在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口,相当于平均每16个人,就有一位残疾人,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似乎难以见到。在无障碍事业持续发展的今天,无障碍电梯、无障碍通道等基础设施规模普及,但残疾人对现代社会生活的融入水平依然很低,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无障碍设施只能满足残疾人生活和出行的基本需求,而平等的求职、求学、社交机会,才是残疾人面临的更为顽固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残障类型的不同,各种残疾人面临的社会评价和尊重程度也各不相同,很多不为公众所了解的残障,要遭受比视障听障等常见残障更为艰难的生活处境。

我们认为,一个无障碍的社会,首先需要消除的是公众观念的障碍——既要对残障群体有科学的认知,也要坚信残疾人应享有和健全人平等的发展机会。

2024年底,由易烊千玺主演,聚焦脑性瘫痪患者的现实题材青春励志影片《小小的我》于院线上映。伴随对电影的热议,脑性瘫痪群体和残疾人群体,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

由蓝色共鸣操盘,一系列围绕“残疾人发展”公共课题的新共识整合传播,面向社会发布。经与电影团队的深度讨论,本次整合传播旨在跳出电影产品惯用的娱乐化营销方式,诉诸票房之上更高的社会价值,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残疾人发展层面的社会进步。


创作者共识:
理解,是实现尊重的第一步

《我的电影》

脑性瘫痪群体是《小小的我》的主要关注对象,电影团队在创作过程中邀请三位患者担任幕后顾问,通过他们真实的生命经验为影片注入灵魂。这三位顾问在拍摄阶段无私分享生活细节,更随团队赴东京国际电影节见证作品首映,参与了创作全程。

电影《小小的我》整合传播,推动残疾人发展

特别纪录片《我的电影》,选择以轻快的视角呈现患者生活常态:用合唱团成员、快递员、诗人等身份打破公众对患者的刻板印象,着重刻画他们与健全人无异的生命力。镜头平实记录三人从成都赴东京的旅程,当患者看见自己的诗歌跃上国际银幕时,电影艺术才真正成为跨越障碍的沟通桥梁。

残障群体无需俯视或怜悯,他们同样拥有职业追求、艺术表达与生活热忱。作为整个传播的先导片,我们摒弃了苦情叙事,为后续传播奠定平视基调。


社会机构共识:
所有人都应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苔花公约》

人与城市互相成就,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中,所有人都应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电影《小小的我》整合传播,推动残疾人发展

2025年1月1日,由蓝色共鸣策划,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成都市委宣传部及《小小的我》电影团队联合出品,旨在推动社会各界为残疾人提供公平机会和帮助的文明公约——《苔花公约》正式推出。任何单位或组织机构,只要张贴或使用“苔花标志”,即意味着宣告自动加入愿意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学习机会、活动参与机会或力所能及的便利和帮助。苔花的意象取自诗人袁枚的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象征着每一个平凡的个体都应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苔花标志”采用6°倾斜设计,象征占比总人口6%的残疾人群体。

苔花标志作为一种沟通的介质,让有善意的机构可以表达,也让那些可能因为胆怯、害羞或不想给人添麻烦而不主动表达的残障人士看到社会的善意,在恰当的时候和场合使用自己的权利,获取必要的帮助。

《苔花公约》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多元力量,是本次整合传播中最关键的一步。


意见代表共识:
脑瘫不是傻子,只是慢一点的普通人

《别叫我脑瘫》

Cerebral Palsy,在国内被译为脑性麻痹或脑性瘫痪,在社会通俗的称谓中,一般把这个病症叫做“脑瘫”,但“脑瘫”这一俗称一直以来存在很多问题,除了典型的词汇污名化之外,也经常被大众理解为“傻子”。绝大部分人无法正确区分“脑性瘫痪”、“小儿麻痹”、“智力障碍”、“唐氏综合征”等,大家习惯且刻板地认为,“脑瘫”就是“傻子”,意味着“生活不能自理”。事实上,脑性瘫痪患者,大部分都具备完全正常的智力与学习能力,但因为公众对“脑瘫”这一名称的误解,他们可能失去了很多学习、就业、或与普通人一起正常相处的机会甚至是权利。

电影《小小的我》整合传播,推动残疾人发展

本片着重探讨“脑瘫”这一称谓在公众语境下面临的困境,呼吁公众给“脑瘫”换一个俗称。通过采访和募集了患者及家属、残障人士教育工作者、医疗工作者、媒体工作者等多方的综合意见,最终提出了“五慢症”这一新名字,它发源于中国古代对脑性瘫痪病症的相关阐述“五迟”,表达脑性麻痹患者与普通人并没有多大的不同,他们只是比我们稍微慢了一点点,慢一点,并不影响他们也可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做得很好,他们也只是比我们慢了一点的普通人。

观念的进步,就从一个新名字开始。


公众共识:
残疾人,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多不同

《小小的问答》

所有《小小的我》的观众,或被电影相关内容辐射到的人群都会注意到当下有关脑瘫群体、残障群体的相关现实话题。与之同时,对于残疾人生活日常的各种疑问也在产生热度。

电影《小小的我》整合传播,推动残疾人发展

“脑瘫开车上路安全吗?”

“真的有人会爱上残疾人吗?”

……

为了打消这些大大小小的疑惑和误解,最后一支创意内容《小小的问答》在电影上映的一周后发布,我们邀请到与这些问题息息相关的人来进行解答。如:残障驾校教练、患者与他们的伴侣及朋友、律师、高校教师等……请他们给出真实、客观、理性但同时也充满温度的答案。


电影引发公众关注宣发促进社会行动

《小小的我》新共识整合传播,是蓝色共鸣对新共识广告的一次全面实践,通过对优质社会资源的整合,实现了对社会观念的整合。

该项目总曝光量达20亿,全平台互动讨论量5.3亿,全网热搜词条20+条。引发全社会对于残疾人相关话题的激烈讨论。其中尤以《苔花公约》为代表,收获了极为广泛且深度的社会成果:

50余家主流单位跟进报道;30余家知名品牌及旗下约20000家以上门店陆续加入;5所重点院校和大量民间教育机构加入;200多家事业单位、专业组织机构、基金会、活动团体加入;四川成都和广东信宜,两地市委动员全市,积极组织参与单位工作会议、残疾人定向帮扶就业等“苔花公约”主题活动;全国277家影院同步上线“苔花公约”图样的无障碍观影轮椅专座影厅;多地影院自发组织“苔花公约”主题公益观影活动;全国范围内自发分享、科普和加入的中小型企业门店、商铺、个体户及个人志愿者不计其数。

网友们自发设计制作带有“苔花标志”元素的钥匙扣、文化衫等各类形态的文创周边,残疾人社群自发创作设计表示“苔花公约”含义的创意手语手势。知名华语辩论赛事新国辩中,《苔花公约》作为典型文化事件,被复旦法学院副教授、知名辩手熊浩引用作为论点,论述“当今时代,社会意义建构的重要性”。《苔花公约》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已经从商业项目快速成长,成为属于全社会的公共资产。

后续,蓝色共鸣还将对苔花公约公益项目进行长期可持续、规范化的运作,进一步推动残疾人事业与无障碍事业的发展。

项目信息
品牌/广告主
电影《小小的我》

营销机构

Creative Agency 创意代理商
Shared Pulse 蓝色共鸣
Shared Pulse 蓝色共鸣
Consulting 咨询公司
Shared Pulse 蓝色共鸣
Shared Pulse 蓝色共鸣

参与者

项目负责人
陈哀Megi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