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流浪地球2》的热点过了,领导建议我换个选题但是...

举报 2023-03-21

1677230130773604.png

如果按计划行事,这篇文章应该在1月份和大家见面的。

那时《流浪地球2》霸榜热搜,《三体》改编作品排队亮相,《宇宙探索编辑部》也终于定档......网上讨论最热烈的不再是三十八线明星的花边新闻,而是国产科幻片的崛起,大国科技的震撼以及物理学不存在了,是不是可以不写物理作业了。

1679281702419261.png

我们老板,也要去流浪地球了!

1679281012319587.png

为了让老板不再流浪(bushi),我打算从营销人的视角观察一下科幻影视产业。

然而,动笔前我简单一搜,仅微信公众号域内关于《流浪地球2》的讨论文章就多达27650篇,而等我终于快写完的时候,“地球”的热度已经过去了,大家被一波波的AI崛起震撼得都快忘了这段地球往事了.......

但是这篇文章最终还是得以和大家见面,就是因为这篇文章和那小三万篇文章都不一样!!在本篇文章中,我通过观察科幻影视产业,提炼出了3个和营销人密切相关的问题:

1、矛盾的小众圈层:越小众,越“分裂”

2、大IP这个“烫手山芋”,怎么啃才最香?

3、中国人喜欢的“科技感”,长什么样?


如果你也对此感兴趣,就请继续往下读吧:

ps:文末给大家准备了“太长不看”的总结版,懒着看我唠叨可以直接拉到底,但是可能会错过一些精华呦~(疯狂暗示)


01 那些看三体的人们

根据2019年发布的中国科幻文化消费报告,中国科幻文化爱好者的数量约为1.28亿人,(同年二次元消费市场用户规模约为3.4亿人,中国游戏用户规模约为6.4亿人)即使三体在全球市场备受好评,两部流浪地球又踹开了中国科幻片的大门,科幻文化爱好者仍属于小众圈层。

而在研究《三体》的粉丝群体的时候,我发现了个特别有意思的事——三体的粉丝圈子分裂成了不同的几类,且会互相开除粉籍。

A类是科幻迷,他们从小就喜欢读科幻作品,是《科幻世界》的忠实读者,对国内外的科幻作品涉猎广泛,他们认为《三体》是一部很不错的科幻小说(但也仅此而已),《三体》的流行让他们的形象从“看奇奇怪怪东西的书呆子”变成了“懂科幻的专家读者”。他们享受这种身份跃迁。

B类是大刘粉,他们是刘慈欣作品的忠实读者,他们喜欢看到《三体》被赞美,但是他们心中最好的一本大刘的作品往往不是《三体》。他们偶尔会在三体的相关话题下推荐大刘的其他作品,平时是相对沉默的一类人。而当他们觉得大刘的作品没有受到尊重,比如被不恰当地改编,他们也会较为激烈地发声。

刘慈欣的其他几部作品(部分)

1679307065280978.gif

C类是“黑暗森林”粉,他们大多只读过《三体》,而且读的时候会跳过物理学术语,让他们着迷的是“黑暗森林”“猜疑链”,是红岸若隐若现的政治隐喻。他们喜欢把一切套用“黑暗森林理论”去解释,所以显得很活跃,你在互联网上看到的大部分声音都由这类人发出,他们被路人称为“三体吹”“三体厨”,是大部分人最熟悉的三体粉丝的形象,但却处在三体的粉丝圈子的鄙视链最底端。

D类是没看过书的三体影视粉,他们一般只看过三体和流浪地球的影视改编作品,会在百度上搜“三体讲了什么故事”。《三体》对他们来说是一部不错的娱乐消遣,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乐于去了解更多背景信息和衍生话题,而另一部分人则讨厌“看个剧还要被教育”。

根据百度指数,图示时间段内搜索指数最高的是
三体讲了什么故事

1677478663936354.png

点击可看放大版图片

根据我的不完全统计和观察,一般情况下,D类是人数最多的,C类是声音最大的。而A类和B类是购买力最强、付费意愿最高的。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有重叠、也有对立。同时取悦他们很难,同时得罪他们却很简单。

三体粉丝圈子鄙视链

1679307037280025.png

那么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当你想融入小众圈层做营销,你所熟悉的“大众路线”已经不合用了,你该如何思考?

第一,明确你的传播目标我们一般认为小众圈层会很团结,但很多时候,小众圈子反而更容易分裂,因为一个人拥有背离主流的爱好,往往也意味着他会更加崇尚独特的个性。如果你的传播目标是扩大声量,你需要研究的就是小圈子里“声音最大”的那批人,而如果你的目标是促成销售转化,你需要关注的则是那些付费意愿最高的人。如果你两个都想要,那你要注意避开这几类人都会反感的雷区,也避开他们互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地带。

第二,最容易被“触怒”的人也最容易被打动。人性使然,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稀缺的是更珍贵的”,也都喜欢“被偏爱”。而比起一直以来都被品牌们“捧着的”大众群体,小众群体会更在意向自己投来的关注。这对品牌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实把握机遇的秘诀很简单,就两字,真诚。暂时抛弃你的条条框框、商业思维,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的兴趣爱好和主流市场不相符合,作为少数人的我,期待被怎样对待?

在《社群运营的艺术》一书中,作者聊到“内圈”模式时的这段话也值得深思:每个人都想挤身于某个负有盛名的内圈中,或许并不只是为了得到权力和尊重,也为了找到新的方式参与集体并做出贡献,这种渴望的力量非常强大,让我们很难满足于现有所身处的圈子。


02 大IP这个“烫手山芋”,要怎么啃才最香?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影视界的IP改编历程:中国影视界的IP概念热潮大约始于2014年,《小时代》系列、《匆匆那年》等由知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大IP改编的风气逐渐形成,2015年也被媒体称为“IP元年”。然而,从2017年开始,大IP改编作品几乎鲜少见到口碑票房双丰收的案例,曾经可以一招鲜吃遍天下的万能“大IP”似乎越来越难博得观众的欢心。

1677217551262997.png

而在今年3月16日天猫发布的2023IP榜单中,国创IP逐渐开始占据比较大的份额。

1679366942760316.png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刘的两个IP就显得格外有趣——《我的三体》《流浪地球2》这两部备受好评的IP改编作品,都没有在剧情上完全“忠实原著”。刘慈欣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流浪地球2》是电影团队原创,和小说关系不大了。《我的三体》评分最高的一部也恰恰是原创情节最多的一部,即《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

1679304909955638.png

有一个词在它们的赞美声中被反反复复地提及:“诚意”。

每个作品肯定都被寄予了诚意。但到底怎么才能让观众感受到诚意呢?

1、有时候,改编可以“乱编”

想必大家前段时间都已经看过很多介绍《三体》《流浪地球2》改编细节的介绍,我就不再赘述,还是主要聊和咱营销人有关的事。总得来说,成功的IP改编作品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创作者深入理解了原著精神之后,通过大量细节的铺陈,构建了一个让观众能产生信念感的世界,而对于这个世界中的人物、故事是否按照原著走向,观众其实有很大的包容度。

比如这个冲上B站热搜榜的广告作品:蚂蚁财富《当代和尚的精神状况怎么了?》

当代和尚的精神状况怎么了

西游记绝对是大IP中的大IP吧?稍不留神就“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的六学警告了。但这支广告却备受好评,弹幕上滑过的网友评论都是“这种广告多来点,姐爱看”“请问在哪里可以买到呢”。

1679305029536124.png

细品之下,我觉得这支广告能带给IP改编类内容一点很重要的启发:

人喜欢看熟悉的人做新鲜的事,但是“新鲜”要有度,不能为了“新鲜”而崩人设。

比如在这支广告中,沙僧依旧遇到困难狂喊“大师兄”呼救,猪八戒还是会耍赖说“想回高老庄”,这些人设特点的保留,是在暗示观众“他们就是你熟悉的那个人物”,从而让观众产生亲近感,唤醒他们心中对人物的记忆,这些被唤醒的记忆,也成为了这支广告的记忆点。而在此基础上那些贴合传播主题的元素,也就变得更加易于接受。

2、有UGC内容的出现,才是真正的“出圈”

曾经请教过几位业内人士“到底什么算出圈”?空手老师说:“出圈”的评判标准很简单,看是否有大量UGC内容出现。

而聚焦到科幻影视产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个IP的灵魂,是由作品和它的受众共同创造出来的。

比如《星球大战》这个首创于1977年的IP,是整个西方世界公认的“国民IP”"IP顶流“,但是2016年《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在国内上映时却表现出了明显的“水土不服”,票房表现不达预期。原因之一就是这部作品在海外有深厚的共创基因,而国内观众并没有参与过那个历程。

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和没看过的孩子,终究是不一样的。

1679305241791337.png

《流浪地球2》的诸多热梗也能佐证这一点,比如“郭帆 化缘大师”这个梗,最早发酵于豆瓣小组,后来在微博上又扩散成了9个词条,在视频平台也有很多二次创作和讨论。

1677485002675060.jpg

另一个热梗是“马兆海鸥”,因为四肢短小,双目突出的海鸥形象,和不苟言笑的马主任的气质有某种微妙的相似,大家就开始了欢乐玩梗。

1677483795981089.jpg

马老师被很多人当做了日常表情包,大家看到海鸥、薯条等关键词时也会自然地联想到马老师,并发送到社交媒体平台上和大家一起哈哈哈。

1679305665272625.jpg

这些都延长了《流浪地球2》的热度,UGC内容的产生也有叠加效应,用户之间互相激发创意灵感,一定程度上绕过了科幻文学所谓的“理解门槛”——科幻电影也许难懂,但是拍电影的人、和电影里出现的人,是和我们同样的物种。


03 中国人喜欢的科技感,长什么样?

看到过一组很有趣的问答。

问:中国科幻文学 和 西方科幻文学 的区别是什么?
答:只有我们中国人才会想“带着地球流浪”。

往源头讲,这是西方航海文明和东方农耕文明的差异,一个充满征服欲,目光永远投向更远方的星辰大海,一个也向往远方,但心底永远藏着一个柔软的故乡。

然而,或许是因为乔布斯、马斯克、以及硅谷文化,都对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很深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品牌在营造科技感时,还是会采用西方的审美体系,你会看到画面上总是反反复复出现绿色或蓝色的荧光光幕、穿着白大褂的科技工作者,清一色的“苹果极简风”,甚至很多广告只是把人物换成了东方面孔,除了LOGO不同真的很难分清哪里不一样,也让品牌失去了辨识度。

“苹果极简风”很好看
但是大家都长这样就不好了

1679307225816888.png

如何营造更本土化、更贴近本国文化背景的科技感?

我觉得日本半导体制造商东芝的这支广告让我印象很深刻——

Takumi Spirit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这支广告找到了一个“很日本”的表达,——Takumi(匠人)

极致,是品牌对“科技感”的理解,也是品牌想传达的精神。

匠人,在日本文化中和“极致”的含义很贴近的一个词。

很巧妙的是,因为所有的信息量已经压缩到“匠人”这个词里了。所以当把这两个词联系到一起时,品牌就节省了大量的沟通成本,而且这种“只有同一个国家的人才懂”的微妙阵营感,也拉近了消费者和品牌的心理距离。

那我们中国人喜欢的科技感是什么样?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有待品牌们探索。我个人觉得,能打动我的呈现是肯定科技背后人的价值。是告诉我每一个参数、每一块设备,背后都是一个个人类奋斗的日日夜夜。比如这支《大地上的星火》,我每次看都会被触动。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事实上,科技感是一种难以标准化的主观感受,每个人对“科技感”都会有不同的定义。

而当我们想呈现这种难以被媒介化、标准化的体验时,核心点是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情绪价值,是幻想和情感。可以参考香水的营销方式——哪怕我们可能一辈子都闻不到广告中描述的那些味道,也不妨碍它带给我们治愈感和满足感。

总之,期待更多融入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美学语言的科技感的创意呈现。期待中式科幻美学成为新的潮流。


04
结语

“太长不看”总结版:

1、矛盾的小众圈层:越小众,越“分裂”

  • 所谓小众圈层,必定聚集了崇尚个性的一群人,他们内部的分裂可能会超越你的想象。

  • 声音最大的、人数最多的、购买力最强的,往往是三波人。先想清楚自己传播的核心目的,再决定主要服务哪批人。

  • 坏消息:同时取悦他们很难,同时得罪他们却很简单。

  • 好消息:只要你避开他们雷区的交叉地带,他们内部总会有一群维护你的人。


2、大IP这个“烫手山芋”,怎么啃才最香?

  • 只要让受众感受到,你真的理解了IP的世界观,他们其实非常宽容。

  • 人喜欢熟悉的人做新鲜的事,但是不接受“崩人设”的新鲜。

  • IP的灵魂,是和受众共同创造出来的。


3、中国人喜欢的“科技感”,长什么样?

  • 科技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这种难以标准化的体验,你营造和贩卖的,是幻想和情感。

  • 你的品牌理解的科技感是什么?如果用你的国家的文化中独有的词语表达,那个词会是什么?找到这个词,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 我觉得,中国人喜欢的科技感,是肯定科技背后人的价值。


2023年一开年,先是科幻热潮,又是AI上阵,真的有几分未来已来的味道了。或者用大刘的话说:“人类文明的航船已经孤独地驶到了茫茫的大洋之中,举目四望,只有无边无际的险恶波涛,谁也不知道,彼岸是不是真的存在。”

但是,“哪怕是阴沟里的虫子,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只要诸位不停止创造。

人类精神就可以永垂不朽。

共勉。

*部分配图来自于网络,侵删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