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女子力!“小姐姐们”是如何开始消费标签化的直男内容?

举报 2018-05-31

来源:全媒派
原标题:「内容消费女子力」崛起:那些标签化的直男内容,其实有很多小姐姐pick

“RNG牛逼!”

“牛逼!!兄弟,加个好友一起玩啊!”

 
沉浸于中国电子竞技的荣耀时刻,你甚至并没有察觉这位带你上分的“兄弟”其实是个小姐姐。

“小姐姐军团”成长史:看看直男的内容基地是如何被占领的

女孩子们越来越“贪心”了。她们不止在美妆、穿搭、宠物博主的评论区组建起自己庞大的军团,还开始攻占“直男领地”——聊得来街舞、看得懂漫威、玩得了电竞……“内容消费女子力”正在悄然崛起。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带你一览“小姐姐军团”成长史,看看直男的内容基地是如何被占领的。


一、进击的女子力

01 热血是必须热血的

现实总是脱离不了魔幻:当小姐姐们以为自己正在享受女权崛起带来的“万般宠爱”之时,却发现自己连朝圣漫威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在漫威迷狂欢夜——《复联3》上映首日,通辽万达影城在复联3观影厅发出广播:“敬告各位女性,请在看电影的时候不要打扰你身边男性的朝圣,遇到不懂的剧情安静吃爆米花就好……”

 “小姐姐军团”成长史:看看直男的内容基地是如何被占领的

小姐姐们心里大概同时浮现出千万张问号脸。

刻板印象确实难以逃离。即便大多数人都高呼性别平等,但在屏幕对面与你聊韩剧的网友,总会被下意识当作女孩子;选上一个重装战士在游戏里叱咤风云的队友,总会被尊称一声“大兄弟”。当人们的目光落在超级英雄电影上,也会做出不自觉的“统计调查”:漫威粉,大多都是男生吧?

 “小姐姐军团”成长史:看看直男的内容基地是如何被占领的

但作为漫威粉的小姐姐们是不服气的。事实上,在漫威系列的国内周边产品消费上,女性占比已然超出了60%。至于微博、贴吧等相关话题讨论区,女性用户也从未落过下风。要论“买买买”和“看看看”,小姐姐们可谓是牢牢掌控了话语权。

激烈的战斗、个人英雄主义、热血与冒险精神,从来都不是专为男性制作的内容大餐。有多少女生在消费着热血向的“直男内容”?可以说,当年的流川枫有多少小女友,如今的出久小天使就有多少小迷妹。

“小姐姐军团”成长史:看看直男的内容基地是如何被占领的
初代男神与新生代小天使


02 游戏少女的撒币之路

喝着肥宅快乐水,坐在电脑前为主播扣“666”送一发火箭,也早已不是直男们的专属形象了。

游戏主播在女性中的火热,大概要得益于已经日渐“凉凉”的狼人杀游戏。作为一款聚会桌游,其上手简单、角色丰富、容易活跃气氛的特点使其迅速蹿红为男女老少无人不知的“网红游戏”。而熊猫直播平台在2016年9月开播的《pandakill》节目,则搭上了这班列车,成为狼人杀爱好者的必备“教学节目”。

 “小姐姐军团”成长史:看看直男的内容基地是如何被占领的
《panda kill》节目

《pandakill》中的玩家原都是电竞游戏的主播,狼人杀的走红使其意外收获了大批小迷妹。从此,无论是DOTA主播2009,还是LOL主播JY,都成为了狼人杀女性玩家熟悉的名字,“电竞主播”也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而随着“吃鸡”游戏与王者荣耀的普及,游戏直播的女性观众也开始成倍增长。截止至2017年5月底,王者荣耀用户规模达2亿,其中54%是女性玩家,这些女性玩家也成为了王者荣耀直播的主流观众人群。

相比起喜欢带弹幕节奏、以制作主播表情包为乐的男性观众,小迷妹们在直播消费上表现出了同追星一般的热情:每天去主播的直播间或微博签到、表白、喊老公、送礼物,都是粉丝日常。铁杆粉丝更会在各类社交平台自发宣传主播的直播间,这种承袭于饭圈的专业度和执行力,在以前男粉丝为主导的直播圈是不可想象的。

“小姐姐军团”成长史:看看直男的内容基地是如何被占领的
小姐姐为主播送上星星(是真的星星!)

除了直播撒币之外,游戏内容的周边产品也是女性玩家的心头好。手办、主题T恤、合作产品……只要成功引起了小姐姐们的注意,消费力往往不可小觑。


二、女子力进化!

 01 经济基础: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追根溯源,“女子力”的初步崛起,是从高校中的女性主义思潮开始的。

西方的女性主义进入中国,得益于最初几位赴美留学的女学生。在几位女学生把女性主义的术语流入中国以后,更多的留学生也将相关历史与文化传入国内。女性主义思潮从高校开始,逐步进入国民的视野,并在互联网大潮中爆炸式生长,为众人所晓。

女性有了更多的平等权利,便有了更强的经济能力。职场上的“女强人”不再是珍稀动物般的存在,家庭收入的夫妻贡献比也通常是一半一半。《2017年中国女性消费调查报告》显示,52.4%的女性认为收入水平与配偶相当/相近;财务独立和收入增长使得女性消费需求逐步释放,近半数女性个人消费占家庭收入的1/3以上。

 只要成功引起了小姐姐们的注意,消费力往往不可小觑。
图片来源:《2017年中国女性消费调查报告》

人们开始关注女性经济能力的上升、消费能力崛起,“她经济”这一名词就此火热。在同样的经济能力约束之下,小姐姐们显示出了远高于男性的消费能力——“买买买”,从来不是事儿。

女性身上有着不可多得的互联网特征。她们往往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喜爱利用碎片化时间,“感性动物”的身份让小姐姐们常常陷入冲动消费。而这些特征决定了女性在互联网经济中的强大消费能力——这大概也是每到双11,非单身的男孩子们便开始瑟瑟发抖的原因?


 02 心理因素:这!就是我要的阳刚

从《中国有嘻哈》到《这!就是街舞》,传播街头文化的综艺开始一拨接一拨地爆红。

这些贴满了“反叛”、“阳刚”、“炫酷”标签的文化,受到了一众小姐姐的喜爱。为女性受众输出了太多歌舞、美食、亲子类节目后,人们这才意识到:热衷于追随帅气小哥哥、在音乐节对着舞台上炫技的吉他手星星眼的女孩子们,凭什么就不能喜爱热情、血性的街头文化呢?

 “小姐姐军团”成长史:看看直男的内容基地是如何被占领的

在父系社会的话语体系中,男性被赋予的特性便是刚强、勇敢、理性,这一特征被抽象为代表男性的符号,对异性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如同大多男性无法抗拒软软萌萌的小女孩,女性对阳刚气质迷恋与崇拜,因此超级英雄、运动竞技中的热血场景,能激发其好奇与喜爱之情。

 

03 社会文化:给小姐姐一点阳光

男孩的童年曾被飞机与坦克的模型围绕;女孩的童年曾与芭比和玩偶相伴。

“小姐姐军团”成长史:看看直男的内容基地是如何被占领的

当然,现在的男孩女孩都玩起了iPad。玩具的趋同、数年前“女汉子”一词的流行,似乎都意味着性别二元对立的逐步消解。社会文化开始关注起这个曾被誉为“半边天”,却又常被忽视和误读的性别群体。另一方面,女性不断在公领域制造惊喜——急速攀升的经济地位、各类工作岗位上的杰出成就与惊人的消费能力,都表明女性群体正被重新审视,并与男性群体平分秋色。

大众文化受众的性别边界开始变得模糊,商人们开始在商品中加入女性化的元素。漫威、DC的产品推出了手机壳、T恤、手办、玩偶等周边,满足着女性消费者对于日用小物件的消费欲望;数码产品纷纷开启了颜值改造,为喜爱数码产品却苦于其呆板外表的小姐姐们送去了惊喜;电子游戏逐步降低入门门槛,提高画面质量,令女性玩家沉迷刷怪练级无法自拔。

 “小姐姐军团”成长史:看看直男的内容基地是如何被占领的
听说键帽不可能这么好看

事实上,女性群体几乎可以pick一切:只要多给她们一些阳光,她们就会近乎野蛮地生长。


三、直男VS直女

 01 均衡,存乎万物之间

这是一个愈加开放的时代,具体表现为:大家都开始变“弯”了。

《创造101》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几乎全国的女孩子们都开始怀疑自己的性取向: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小姐姐!曾经对着小鲜肉、小奶狗露出星星眼的小迷妹,如今一头扎进女团坑里无法自拔。欣赏漂亮女生,并不是男孩子们的独有天性。

不仅直女们在追女星、看漫威、打电竞,直男们也表现出了对“软萌”、“美丽”之物的追求——从穿衣搭配到美妆教学,面向男性的形象塑造内容生产正在蓬勃生长。时尚博主、美妆博主拥有着大批男性追随者,而“钢铁直男”们拥有自己的护肤品、分享自己的保养心得,也都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女性群体几乎可以pick一切:只要多给她们一些阳光,她们就会近乎野蛮地生长。

内容消费中的性别边界正在逐渐模糊。深夜还在宿舍偷偷为球队加油的或许是个萌妹,高呼“这款皮肤也太萌了吧”剁手买买买的或许是个壮汉。对于“胜利”、“可爱”、“勇敢”、“优雅”这类积极事物的追求,都无关性别,而关乎人性本身。

女性主义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认为,一种性别身份的获得,事实上是一个不断引用、不断重复的操演(performativity)过程。在巴特勒那里,跨界的、混杂的性别扮演,不断重复的操演是意义重组、主体重建的新希望。无论是“女汉子”或是“伪娘”,都是性别实践的改组和进步。

 女性群体几乎可以pick一切:只要多给她们一些阳光,她们就会近乎野蛮地生长。

对于内容生产者而言,单一性别的受众往往不是良好的营收信号:某一性别的受众再多,也只有总人口的50%。即便是单一市场定位的内容产品,拥有多元性别的消费者也百利无害。去除单一性别标签,包容多种可能,内容生产者应尝试将互相观望的小哥哥小姐姐们聚拢在一起,走向消费上的性别融合。

 

02 标签:信号塔或是模具

从“标签”诞生以来,对它的争论便从未停止。

全媒派往期文章《匿名社交再流行?全民社交焦虑中,你只是在标签体系下寻求身份庇护》中,提到了“标签”的积极作用:它是网络社交中的信号塔,指引着互不相识的人们建立起初步的社交链接。而在内容生产之中,性别标签亦有着“信号塔”的功效:强烈、明显的性别标签,可以迅速吸引特定性别的受众。想让小哥哥转发自己的推文,就写一篇“RNG牛逼”;想更容易被小姐姐戳开,就来一篇情感八卦。

无论性别融合之路走到怎样的高度,性别的独有特征依旧会存在。目前致力于受众性别多元化的内容产业,大多在思考如何根据性别偏好来设计内容。全媒派往期文章《撕掉“直男”标签!一系列尝试后,FT终于读懂了女性用户》中,金融时报(FT)便对女性用户的内容偏好及阅读行为进行了充分研究,并以此作为性别多元化措施的依据。这仍然是某种意义上的“标签”内容——将女性特征标签化,并将这些标签贴进内容,简单而直接。

 女性群体几乎可以pick一切:只要多给她们一些阳光,她们就会近乎野蛮地生长。

但并没有人真正喜欢标签。标签意味着粗暴的定义,它将鲜活而复杂的人格不由分说地灌注进统一规格的模具,从此你成为女汉子,她成为软妹,他成为直男。标签化的内容极易忽视那些“非典型”受众,而他们往往是内容消费市场上那长长的尾巴。

当内容生产者制造的“直男内容”也开始吸引众多女性受众,去标签化或许是内容生产的又一方向。左手直男癌,右手嘤嘤怪——当二者皆被抛却脑后,小哥哥小姐姐们同时亮灯,才能成就内容生产的最大秀场。


经授权转载至数英,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
3.jpg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