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博阳离开领英&赤兔后:谁能接过职场社交的大旗?

举报 2017-07-21

引言:

6月的最后一天,LinkedIn的中国区总裁沈博阳从领英中国正式离职,沈博阳将开始下一段生活,领英中国将进入下一个阶段,而中国职场社交也将进入下一个时代。中国的职场社交将何去何从?谁将继续举起中国职场社交的大旗?


国际职场社交巨头折戟中国市场

近年来,国外互联网企业进军中国最终折戟的案例不胜枚举。原因多样,但都逃不了本土化过程的水土不服问题。如Google、Twitter、eBay等等。领英中国区总裁的换帅也意味着LinkedIn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同样遭遇了难以克服的水土不服,受到了阶段性的挫折。在中国职场社交并不兴盛的时期,国际品牌LinkedIn进军中国并采用了一个中文名字——领英。

图片2222.png

领英进入中国后的战略一直采用的是“高端用户影响大众用户”的策略,先从白领精英人士、海归等人群开始推广,在大众市场步伐相对滞后。而中国的互联网产品多采用免费的策略,从大众用户开始做起,所以当领英中国在高端用户中打开缺口之后,大众市场已经被其他家本土职场社交软件占领。即使之后推出了赤兔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产品上来讲,虽然针对中国用户定制,但账户注册繁琐,交互体验差,页面设计感缺乏等问题仍然突出。不符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造成用户粘性不足,无法获得足够数量的活跃用户对于一款具有社交属性软件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这也导致了领英中国本土化表现并不乐观。


本土力量:钉钉和脉脉独树一帜

目前中国职场社交领域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如何做到满足更多职场人群的需求、平衡好职场与社交两个方面是重要课题。而就当前市场上的各家应用APP来看,钉钉和脉脉的表现更加突出。但钉钉更倾向于职场办公,处理单个公司内部管理问题,突出的功能有打卡、日报、DING会议等。而脉脉从创立之初走的就是平衡职场与社交的路线,在这两方面的结合上的成就十分突出。

作为一款职场社交APP,脉脉致力于帮助职场人通过工作圈进行高效工作交流,掌握行业动态,分享职场经验和话题观点;通过吐槽爆料获取行业内幕、同行薪资及公司内情;通过人脉办事拓展人脉,实现跳槽、挖人、找钱、找关系等需求。相对应的推出实名快速认证,可实名、匿名打发话题、动态、文章,实名动态的本质是让人们发现人脉,匿名八卦可以增加用户粘性。此外经常性进行行业内大咖职播,补充平台高端信息传播。直面中国国内职场需求,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正是基于脉脉的引领效应,中国市场上的其他职场社交平台也在模仿着脉脉的模式,比如,猎聘网的猎聘同道越来越像脉脉;领英刚刚推出赤兔APP时,也加入了匿名八卦;陌陌在2015年起让用户填写公司信息。

图片1.png

图:脉脉创始人林凡

团队背景来看,脉脉主要创始团队成员来自国内搜索巨头之一——王小川领衔的搜狗,产研团队多为清华背景,脉脉创始人林凡是前搜狗技术总监,大街网技术合伙人,对搜索引擎算法和数据挖掘有深入积累,对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了解更加深入。

公开数据显示,脉脉自2013年10月上线至今,已有注册用户数千万,其中互联网、金融、文化传媒、房产建筑等行业用户覆盖率和活跃度最高,堪称名副其实的中国职场社交第一应用。

脉脉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和其针对中国用户实际需要,专注职场社交领域的目标定位分不开。相信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这样的目标定位仍然会是其核心战略。

而沈博阳治下的领英中国对微信的定位却是直接竞争对手,甚至面对几十位媒体记者说:自己从不使用微信。领英中国这个定位,无疑是落脚在综合性社交软件的位置和微信赤膊竞争。

9e3df8dcd100baa15cbb437e4510b912c9fc2e5b.jpg

而脉脉则剑走偏锋,从不将微信作为直接对手,从始至终盯紧了职场社交的刚性需求,全国1.5亿的职场人群需要专有的沟通软件,而微信这种大而全的综合社交应用,并不能完全满足职场社交这一需求。这就好比一个国家和省份、整体与部分虽然区别,但是一定会并存,脉脉要做的就是满足用户的职场社交需求。而且,针对特定目标人群,提供垂直细分的服务,也是互联网行业逐渐成熟的一个大趋势。


中国职场社交的前景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已经颠覆了人们的交往沟通方式,微信、脉脉等移动互联网技术造就了更加丰富的沟通方式,开始影响企业人际网络的架构和效率。但是目前企业人际网络在信息传递的过程还有许多壁垒,影响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沟通效果。移动互联网具备着组织扁平化、沟通碎片化、即时掌握他人动态及节约沟通成本等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很好的解决当前企业人际网络中存在的组织壁垒、环境壁垒、认知壁垒及交往壁垒等障碍因素。所以脉脉等移动端职场社交的出现会对中国的职场产生深刻的影响,脉脉创始人林凡曾预估,整个中国的职场社交领域的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甚至千亿美金。

沈博阳带领下的领英中国有了一定量的用户积累,可谓劳苦功高,但LinkedIn并没有真正的中国化,更没有完全找准移动时代中国用户的真正职场社交需求。沈博阳的离去,不是中国职场社交的失败,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落幕,另一个时代的来临,在新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谁能够重新接过职场社交的大旗?


作者:赵宏民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