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了很多知识,依然解决不了问题?

原创 1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6-09-09

WX20181115-123856.png

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用来记忆的。

现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知识更新换代如此快,原来很多由人类使用、支配和掌握的知识,正在被机器替代。

比如烟草行业;中国烟草行业机器应用出现在90年代中期,玉溪卷烟厂采用工业机器人对其卷烟成品进行码垛作业,用AGV(自行走小车)搬运成品托盘,节省了大量人力,减少了烟箱破损,提高了自动化水平。

比如金融行业;高盛的雇员中,已经超过25%的是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平台替代了投行分析师的部分工作。

所以,我们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价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多地发挥人性优势,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因而,我们的学习,极有可能是这样的:我们不能局限于现有知识,而是更多的深度思考将来的能力:既然机器能帮我们记忆过去,那我们是不是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将来呢?我们不能局限于知识本身,而是思考这些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尽管机器承担了一些单调乏味的工作,但是我们还应该懂得,用机器可以做什么工作?我们不能局限于某个领域,而是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机器很专业,那我们能做的,就是了解这些专业之间的联系。然而,深度思考、解决问题、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些我们如何才能做到?

为什么你学了很多知识,可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2.jpg

首先说说,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吧!

其实,学习说到底是三个方面:知识、能力和价值。知识的学习就是;具体某个领域的、用来讲述道理或解释原由或完成任务的相关信息。能力的学习就是;这里的能力是广义的,既包括特定领域的技能,比如打乒乓球、做设计、写代码,也包括超越具体的领域的通用能力,比如思维、沟通、计划等。

价值观的学习就是;整体的心理反应和价值体系,也就是说,对事物的判断。三者区分学习和获取信息很重要,可我们就是常常弄不明白它们,导致我们陷入以下学习误区:


1、知识碎片化,以至信息过载,无法进行深度思考

例如,你想学习怎样和客户打交道:看资料讲:“见客户之前,你可以先对着镜子给自己做个增加信心的pose”。你觉得很有道理,收藏;业内大咖说:“介绍你们公司时,要多强调你公司多牛X,客户才会买你的东西”。

然后,你又赶紧记下了。看豆瓣,看到这样的话:“与客户沟通时,不要自己总说,而要多提问,让对方说”。你觉得不错,记下……这样,你很快记下很多知识,不断学习,不放弃任何渠道获得的知识。一段时间之后,你突然觉得:恩??这么多要注意的呀!我何时才能学完,瞬间沮丧了。

你之所以对这些零碎信息恋恋不舍,什么都觉得新鲜,什么都想学到,是因为你没有一个知识结构,所以无法进行深度思考。假如你能总结出,客户购买我们产品的三个方面:信心、能力、匹配,那就不会有上面情况了。因为从这三个方面,你完全可以自己思考出上面那些小技巧,比如,做一个提升信心的姿势是为了给客户信心,介绍公司的牛X是为了证明能力,而多提问呢,是确信我们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匹配客户的需求。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了碎片知识饥渴,只是记忆,却无法思考时,也许是因为,你缺少一个结构。



2、只学价值观,忽略知识和能力,所以无法解决问题

3.jpg

“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生活表象”、“不是不够优秀,只是不够努力”....这些似乎都有道理。但是,如果你只学习这些“道”的东西,却没有相应的“术”和“器”来支撑,你会发现,道理都是别人的。如果你认同“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生活表象”,那么就去思考、去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如果你认同“不是不够优秀,只是不够努力”,那就去寻找努力的方法。


虽然“道”在最前面,可是,“道”是你积累到一定阶段才能悟出来的呀,假如没有“术”和“器”,即便知道了“道”,又有什么用?我们很多时候想一步登天地掌握“道”,其实登上的只是空中阁楼,问题还是无法解决。



3、将知识与能力割裂,所以无法认识知识间的联系

比如,我们学开车,教练跟你讲了很多注意事项,解释了刹车、油门、档位,这些都是知识。然而如果你没有学会开车,不具备开车的技能,那这些知识就是没用的,因为那些知识并没有转化为思维用上它,只是停留在知识表面。所以说,有些知识只是知道就好,比如“天空是蓝的”,然而大多数知识,就像怎么开车这样,如果不能与能力联系起来,几乎是毫无用处的。

知识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如何避免以上学习误区,做到深度思考、解决问题、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知识体系。

为什么呢?

因为知识体系,能帮我们把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出相互间的联系、举一反三,从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快速反应、最终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4.jpg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零散的知识吸收,是跳跃式的、是点状的、是相互割裂的;而有了知识体系之后的学习,是结构化的、是网状的、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三个特征:有知识架构、有知识内容、内容之间有联系的,根据这三个特征,如何建立起知识体系?



1)明确自己的学习背景

当你在一个领域开始学习时,首先要明确:你为什么学习这个领域?你打算怎么应用它?这个领域跟你所接触的知识有什么关系?假如你学习的东西不能据为己用,你会没有动力去学,而且就算学了也会很快忘记。不仅如此,假如你不知道你学这个领域为了什么,你就很难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比如,我的本职工作是做内容,内容领域是文字设计,我业余时间就会多看书、专研个人提升方法。所以我就会有两套知识架构在脑海里,任何知识进来就自动在脑海中、笔记里补充到接下来的模块中。

比如内容的——做好内容创作的影响因素,比如个人提升的——个人需要具备创作以外的能力,当然,这两套架构之间也是有联系的,这种架构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进行类比。比如,我把个人提升看成企业提升的间循版,其中,文字设计里的各个要素,相当于个人能力提升领域的“专业能力”要素。

我们知道,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会针对关键人才进行大量投入,而对其他人才,保持行业平均水平就好。由这种联系我会想到,个人的专业能力提升其实也是一样的,讲求“T”字型,横向上,各领域都懂一点,纵向上,找到自己赖以生存的专业领域去深挖。总之,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很难建立起知识架构的,因为你很难知道,这个知识是用来解决哪个领域的问题、跟你的个人目标到底有什么关系。


2)通过各种可靠信息渠道建立架构

明确了学习目的之后,你可能会想:在我对这个领域不了解的时候,我要如何建立起这样的架构?答案是:通过高质量信息渠道,找一个已有的体系,而不是自己搭建。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大学里面学的一些课程,好像听懂了,然而好像又不知道怎么用,也不知道各门专业课之间到底是什么联系,它们是如何组织在一起解决问题的。教材占很大的原因,如果你不读本校老师编撰的教材,而是去读一些经典教材,你会发现,很多问题豁然开朗。这就是高质量信息的作用。

那么,在建立知识架构的时候,什么是靠谱且高质的信息源呢?专家、专业网站、经典书。

专家:你摸索数月而不得入门,可能还不如专家跟你讲1个小时收获更大,因为他/她研究很多年了。通过专家跟你讲,你可以直接借用他们的知识体系。至于说,去哪里找专家,豆瓣、知乎、门户网站等等,都是很好的渠道。专业网站:如果你找不到专家,那你可以在知乎、Quora、Wikipedia或者其它专业类网站,找到相关领域的信息,比较体系化。

经典书:你可能会喜欢读励志类、趣味性的文字,然而,如果你不是为了解决某个小问题,而是真的想系统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那么,经典教材不读,很难建立起架构。

还有,趣味书籍往往选取某个细分角度,无助于你认识全貌,另一方面,为了保持趣味性,必然在一些难懂的知识上模糊处理。



3)不断修正自己的知识架构

你可能会说:别人的知识体系,未必适合我用啊。是的,所以,在你学习一段时间之后,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关于内容设计的知识体系,是按照影响因素来建的,实际上,也可以按照流程来建。

以前,很多企业找服务公司,通常是一下子建立全套体系,用流程比较合适。但现在,很多企业更多的是问题导向,哪里有问题就解决哪里,所以影响因素是合适的。

每个人的背景不同、学习目的不同,最终形成的知识结构可能也不同。


4)在架构中填充知识

等到有了架构后,你如何填充知识内容呢?

首先,把你看到的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都记在手机里,可以用备忘录或其它工具。记的时候不需要组织语言,记关键词就可以,这样最快。如果是微信文章里的,你可以直接截图保存。

其次,每天对当天的知识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地列整理好。

最后,定期回顾,如果是重要的知识,再记入到知识架构里,作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用这种方式,即便是碎片化信息,也能够进入到知识体系。


5)将知识之间、知识与问题之间进行关联

很多人都觉得:我明明学了很多知识,为什么解决问题的时候还是没有任何思路?为什么有人学一个知识,就可以轻易举一反三解决很多问题?

之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想不起用什么知识,是因为知识和问题之间是脱节的。那么,如何让知识和问题链接起来呢?答案是:两边都靠向对方。

知识靠向问题:每看到一个知识的时候,就去思考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学习农业基本知识,解决农业生产遇到的技术问题;比如学习土质种植类知识,解决解决土地荒芜的问题;还有奢侈品为什么如此贵,因为买奢侈品,不只是满足物质需求,还可以让人尊敬你等等需求。

这样思考的话,以后你真的遇到这样的问题,就知道用什么知识解决了。

问题靠向知识: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不要抛开过去的知识坐着苦想,而是回到你的知识体系,去查看哪个能帮你解决问题。多次之后,你就知道某类问题该用哪类知识解决了。

如果能够常常做这些“向两边靠近”的思考,不仅能够建立起问题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会逐渐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它们不再是割裂的众多点,而是可以放在一起去解决某个问题,当然你也可以利用工具。

5.jpg

实际上,工具其实并不是最大的障碍。

假如我们掌握了基本的方法论,你自然会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但假如我们只会工具,却不懂得方法论,那工具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工具很容易学,会给你成就感,但也会有错觉,让你觉得会用工具就真的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但实际上,任何知识体系,都不会像工具那样,看个说明书就能会。


作者公众号:镖狮(ID:biaoshi51)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