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职场最缺哪类人才?

举报 2020-03-27

疫情后职场最缺哪类人才?

核心导读:

1、为什么会混合物种成为稀缺人才?

2、混合型的专业人才?

3.、职者如何自我成长为混合物种人才?

4、企业如何找到靠谱的混合物种人才?


最近又是企业开始春季招聘的时间,许多同仁经常在社群当中也会讨论如下这些实际问题:

简历很多,但靠谱的人才极为稀少,如何去筛选靠谱的人才?

团队最害怕出现什么类型的职场新人?职场当中有最缺乏哪类人才?疫情后企业在人才招聘有哪些异同?疫情后求职者怎么找到更好的工作?

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想起之前去年HBG研究院的论坛,曾经邀请过一位资深的人才管理方面实战派专家——曹老师(小罐茶品牌联合创始人之一、集团VP副总裁,主抓人才管理),当时他提出一点非常有趣的结论:人才管理是一门实践的艺术,管理的程度不要超越经营水平,但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人才管理既要符合经营现状,又要符合时代变化。了解论坛,点击链接:小罐茶VP曹卫:品牌飞速增长,人才管理如何跟得上?

确实,当下时代变化的剧烈程度超出想象,譬如今年这场全球疫情,显然不是同行们能提前想到的,也不是求职应聘的人才们所能想到的。

如果没有这次疫情,企业在招聘时可能还是年前定的“大力招聘”策略,宁可错招十人,不可错过一人。求职者们还可以慢慢悠悠来选择求职对象,或者跳槽升价、或者慢慢比较。

但现在的情况显然不是。

大多数企业现在更优先考虑的,可能是内部人才如何优化,如何挤掉之前的泡沫型人才,如何优化和调整内部组织架构,如何能用少而精的人才团队,如何能够减少对人才的投入而直接找到拿来即用的人才?

而大多数的求职者,也不可能再慢慢悠悠、毫无准备的求职,更不太可能有那么多慢慢比较、慢慢犹豫的机会。

尤其对于没有多少经验的大学生求职者,对于工作可能还是比较“天真烂漫、孩子气、言情剧”的认知,常常会因为无知而傲慢,因为偏见而认知贫穷,又遭遇这次疫情,显然现在这个时代更难以去包容这类天真幼稚、无知不专业、孩子气满满的求职者。

总之,这是时代的巨轮。如今,无论是摆在企业面前,或是求职者面前,都是极大地挑战。

疫情后职场最缺哪类人才?

如果企业还是用传统的人才标准,采用传统的招聘与人才管理方法,可能很难应对疫情后的新挑战,反而会付出更多的人力成本,绕更多的弯路,而且要付出业务的极大代价,也很难找到靠谱的人才。

而与之相对应的,如果求职者对于职业,仍然存在不切实际、天真幼稚、不专业、不成熟、孩子气的想法,也很难应对疫情后的职场现状。

很多潜在的危机,不是当下一两个月、或者目前一份工作就能显示出来的,也不是父母二代所积累的资产能够挽救的。

疫情后职场最缺哪类人才?

所以,接下来会通过几篇文章,来系统的讨论下疫情对于职业选择 & 招聘应聘的影响——疫情后,职场到底缺少哪类人才?企业最需要哪类人才?求职者到底如何更理性专业的认知职场,从而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首先进入篇章1,精专人才or混合物种,哪一个才是当下更稀缺的?

在过往的时代当中,精专人才一直被认为是职场当中比较稀缺的人才,企业总想找到精专于某个领域,或某个工种岗位的人才,而比较少去找所谓通用型或者混合型人才。

但随着时代变化,从前几年已经开始出现苗头,直到疫情后,越来越成为主流——混合型的专业人才,才是企业最稀缺的。

疫情后职场最缺哪类人才?


一、为什么会混合物种成为稀缺人才?

这背后的根源离不开2个宏观背景。


第一,当下的企业结构从“稳定”走向“变动”

过往时代当中的企业结构是相对稳定和固定的,即便是创业,创业的套路和规律也是相对固定的,无非就是换一批人去重新操作,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相对来说固定和稳定的。

过往时代里,越是大型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是“螺丝钉”,因为大型企业的架构、人才技能都已经相对固定,对新人的要求是——做好本职即可。就算人才离职,也不会影响大企业的运转。所以,过往时代对于精专人才的需求更大。

这里要注意,“精专人才”可不只是“工厂女工”这类体力劳动者,也包括我等脑力劳动者,大家只是换一个工厂环境、获得不同的经济回报而已。

顺便说一句,人的职业本质上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用劳动去交换价值,但职场当中总是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歧视与偏见现象——大城市瞧不起小城市工作者,高楼里的白领瞧不起小楼的创造者,年龄之间、性别之间也总会有莫名其妙的歧视。

但当下时代,已经很难找到一成不变的企业结构,企业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

不仅部门结构在变化,人员也在不断的变化,不仅企业高层容易变化,中低层也经常变化,可能经常出现一个部门被裁掉或合并等,年轻的小朋友刚加入团队,还没有来得及学习适应,就要面对一些变化,就会让许多思维上没有准备好的职场新人甚至老人很难适应。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型外企的职业经理人跳槽到民企、或者互联网企业一开始不适应的原因——认为变化太快,组织架构一天三变,也无法制定长远的稳定的战略规划。但其实,这并非是企业经营不善或者创始人有问题,而是因为企业要不断的去摸索,匹配这个变化多端的市场。

疫情后职场最缺哪类人才?


第二,外部环境从“可预期”走向“无法预测”

以往的时代,外部环境虽然也在变化,但至少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因为类似的套路而成功,也会因为类似的套路而失败。

但显然,当下时代并没有多少固定套路可循,就算刚刚学习完竞争对手的成功套路,也很难立即应用在自己身上,因为外界环境总是瞬息万变的,不仅消费者在变,媒介方式和其他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以往时代还可以去寻找一些技能相对固定的人才或者岗位,但现在的时代很难只是精专于某一领域,因为没有所谓固定的领域,也没有固定的岗位,更没有能够培养固定领域技能的外部环境。

所以相对而言,当下更需要的是,能够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混合型专业人才。

疫情后职场最缺哪类人才?


二、什么是混合型的专业人才?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第一是混合,第二是专业。所谓混合,顾名思义,是有多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比如传统的甲方可能会将市场部分为前端、中端、后端。

前端:品牌顶层设计、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开发

中端:品牌营销、传播、投放

后端:服务于销售渠道的渠道营销


但是当下已经很难将这三者细分。往往品牌对人才的需求是要兼备前端中端和后端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资深的职业经理人从外企跳槽出来之后,很难找到适应自己的岗位的本质原因,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专一的工种,而更加需要混合型的人才。

比如传统乙方可能会细分文案、策划、沟通、创意、媒介投放,数据分析等多个岗位,但当下已经不存在如此细分的岗位。

无论是4A公司或是中小型创意热店,其实现在的岗位都是混合型,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混合型,需要人才既要有过硬的文案能力,也要有创意策划能力,更要懂媒介平台,还要会数据分析,甚至要学会与客户打交道。

所以不存在传统时代里面非常细分的岗位需求,这对求职者而言也是相当大的变化。如果以传统的求职思维,可能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因为压根不存在自己想要的岗位,企业也压根不知道这类专才除了某个岗位外,还能做什么。

疫情后职场最缺哪类人才?

所以,混合型的专业人才首先是要有混合型的技能或者潜质。

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而言,可能更多是潜质部分,因为本身没有工作经验,也无从谈起工作技能。年轻的大学生在应聘时应当向企业招聘人员展示自己,热爱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勇于挑战多重领域工作的渴望与激情,而不应该去局限自己的求职岗位。

因为很多时候,大学生可能还不清楚这个世界上存在什么样的工种,以为企业放在招聘广告上的职位需求就是唯一的需求。其实不然,企业往往都是有多重岗位的需求,只是受限于当下人们的传统认知,所以才会采用传统的岗位名称去招聘人。

而对于有经验的职场人士想要跳槽,则也必须要像招聘人员展示自己愿意接受不同领域挑战的激情,同时对过往经验不用过于提及,原因在于,过往经验在新的工作岗位并不一定适用。更应该强调的是自己对于未来的渴望,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及空杯心态。

疫情后职场最缺哪类人才?

当然混合型并不等于万金油。

传统时代企业都非常讨厌万金油类型的职场人,是因为往往这类人并没有过往时代所需要的精专技能。当下时代虽然比较稀缺,混合性人才,但并不意味着对人才的专业性需求降低了,反而更加要求人才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要成为一个有一定专业能力的混合型人才。

比如你想应聘市场部,则必须要有最基本的文案与策划能力。同时兼备市场部所需要的其他复合型能力。如果不具备基本的文案策划能力,就很难去指导供应商做出优质的创意,也很难培养起来自己的行业洞察与审美。

比如你想应聘销售部门,则必须要具备基本的渠道,运营能力,同时要兼备营销、数据分析、产品等多重复合型能力。如果只单单会运营,则很难找到下一份工作,原因在于运营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运营背后的行业洞察与行业应用。

疫情后职场最缺哪类人才?


三、求职者如何自我成长为混合物种人才?

无论是年轻的大学生或是有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在面对求职时一定要注意,调整自己的认知,匹配自己的思维,切不可自大,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扎扎实实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敢于探索、敢于挑战不同的工作类型。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勇于去挑战未知领域的混合物种人才。

这里尤其要注意几点:


1、不可自大

许多职场人的自大,源于2点,第一自卑,第二,无知。尤其要注意避免因无知而傲慢的职场窘状。

要知道职场不是家庭,职场当中的同事也不会如家人一般去提醒我们的无知、自卑或自大,而只会任由我们的缺点自由发展,从而限制我们的个人职场发展,却不会对其他人产生本质性的影响。


2、如海绵一样吸收新知识

无论是哪个职场阶段的人士,都需要像海绵一样接受新知识,因为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有源源不断的新知识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学习。

这里要注意,在接受新知识或新工作时,给自己一段时间,不要提前去评判工作的好坏,知识的好坏,而要专心致志,如海绵一样吸收。假如你在边吸收的同时边批判,就有可能影响吸收的效率,甚至也许你的批判,完全就是个人幻想。


3. 放下对工作、对自我、对他人额外的想象

许多人在进入职场之后依然保留“孩子气”的一面,还没有职业化的思维习惯,对工作本身、对自我、对他人,都有额外的幻想,这样就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以及成长速度。

而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混合型的专业人才,必须要抓紧时间,聚焦工作本身,聚焦成长本身努力去探索,去自我提升。


四、企业如何找到靠谱的混合物种人才?

企业也尤其要注意,找到这类混合物种人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类人才具有极强的开拓性,也相当有主人翁意识和担当,反而是那些总是沾沾自喜,沉溺于过往工作经验的职场人,会对你的企业破坏大于贡献。

其实往往在面试时就可以筛选出来,哪类人才具有混合型的潜质,哪类人才仍然执拗于传统的迷信认知。

但当然人不可貌相,也不能仅凭面试来去判断人,而应该给予人一定的尝试机遇,让人才在实践当中慢慢去挖掘自己的潜质,因为没有拿来即用的人。都必须要倾注心血去培养。

总之,疫情过后对于混合型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会逐步增加。职场不是过去式,而是将来式。要将目光聚焦在无穷可能的将来,而非贫瘠的过去。一定要打破自己的思维局限,一定要开放心胸,开放心态,保持谦卑,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永不停歇探索与学习的脚步。


数英用户原创,转载请遵守规范
作者公众号:麦青Mandy专栏(ID:mqzwp2015)
作者:麦青Mandy,实战派品牌营销与文化IP专家、“大渗透品牌增长理论”与“文化营销”首倡者、前宝洁,现HBG品牌增长研究院院长、美妆博物馆创始人,高校客座讲师、著有《非传统营销》《活色主义》等。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