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举报 2020-03-15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作者:司嘉、唐国为,首发:唐言唐语

不久前,肖战粉丝大战AO3事件登上各大媒体平台的热搜榜,关于“同人文化”和“饭圈文化”派系之争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实上,无论是“同人文化”“饭圈文化”,还是近年来爆火的“二次元文化”、“佛系文化”、“吐槽文化”都是一种亚文化形态,它们以一种非主流文化的姿态崛起并流行着,时而与主流文化激烈争夺话语权,时而低姿态的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亚文化自兴起之时就仿佛一朵迎着烈火而绽放的花朵,充满魔力,令人着迷。

那么这些亚文化形态究竟为何兴起,其背后有什么内在动因呢?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一、什么是亚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弥尔顿·戈登1947年提出,成为文化研究中是一个重要概念。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而亚文化指的是基于种族、经济、宗教和地区等不同社会要素而产生的差异文化。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所谓亚文化,就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非主流文化”;相对于“中心文化”而言的“边缘文化”,是与社会主导文化相对应而存在的文化形态。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亚文化是由处在从属结构位置的群体中发展出的一套意义系统、表达方式或生活方式,以回应占主导地位的意义系统;它表明处于从属地位的群体试图解决那些从广泛的社会背景当中产生的各种结构性的矛盾。

——加拿大社会学者布雷克


这里,布雷克所指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阶级、种族、性别和性取向等诸多方面。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亚文化虽然依附于主流文化,但又在某种程度上独立存在,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环境的开放,包容性越来越强,一元文化逐渐丧失霸主地位,亚文化群体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从而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按照这一逻辑,昨日的亚文化或许将成为今日的主流文化。


二、历史上曾红极一时的亚文化

亚文化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导致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形成了与精英群体格格不入的“流浪者亚文化”。时间进入19世纪,全球出现了移民热潮,随之出现了多种移民亚文化形态,“越轨和犯罪”“帮派冲突”“街角闲逛”都是典型的移民亚文化。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摩登族(mods)无赖青年(teddy boys)、朋克(stiliagi)、垮掉的一代(beatniks)是当时特征较为鲜明的亚文化。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嬉皮士(hippies)、华丽摇滚(glam rockers)、邋遢文化(grungers)等亚文化形态崛起。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此后重金属音乐(metal lists)、飞车党(bikers)、怪诞文化(the freak culture)等亚文化形态都维持了较长一段时间的热度。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尽管表现形式纷繁复杂,但传统的亚文化类型都有一个共同的历史特征,即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影响,通过突出风格、政治抵抗等不同形式,表达着对主流文化的不满与挑战。因而,传统的亚文化被赋予了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政治意义。


三、盘点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亚文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全球化浪潮裹挟着各类不同风格的文化思潮来到我国,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别样的花朵——从六、七十年代的“知青亚文化”到,八、九十年代的追星族、迪斯科,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的小资、愤青、街头涂鸦、漫画迷、“哈韩”“哈日”、“超女”“快男”,再到近年来声势浩大的“饭圈文化”“二次元文化”“ACG文化”“吐槽文化”……

多样的亚文化形态既如同文化地标般点缀在社会发展的大道上,又仿佛一波波浪潮不断地拍打着社会生活的礁石,一次次地与主流文化和价值形态抢夺着话语空间。

下面我们就盘点下当前具有一定热度和受众群体的亚文化形态:


1、饭圈文化

近年来,以追星为核心特征的“饭圈文化”大行其道,“饭圈”是粉丝对自己所属的追星群体的统称。虽然,20世纪80年代,随着港台剧在内地的播出曾掀起一股追星潮,但饭圈文化真正开始形成是在2005年《超级女声》节目播出后,李宇春、周笔畅等人的粉丝自发形成一个个团体,对于明星已经不仅仅限于喜欢,而是积极地进行大规模应援活动,其调动的社会资源不容小觑。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各大网络视频平台通过诸如《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网络选秀节目,吸粉无数。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网络社会的快速崛起,使粉丝不再是被动地“收编”,而是造星活动的参与者,在追星这条道路上,无论是集资应援,还是团队分工,粉丝都展现出极高的“职业素养”,他们时而扮演理性的“安利天使”,在网络上抒发对自家idol的喜爱,时而化身愤怒的激进派,在微博话题下疯狂拉踩……这也形成了这个时代独特的饭圈文化。

“饭圈文化”这种亚文化形态不仅仅局限在影视、歌唱明星圈,还不断扩展到体育圈、模特圈、相声圈。就连在相声剧场摸爬滚打多年的郭德纲,见到漫长荧光棒的场景也不免为之感叹,“如今的相声跟创作关系不大,它卖的是个人魅力”。

虽然,“饭圈文化”下粉丝也会做出一系列不理智的行为,但从总体上看,粉丝们的行为近年来已呈现出组织化、规则化和程序化,尤其是在粉丝将追星与公益事业渐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外界对“饭圈”的认知也慢慢出现了变化。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2、二次元文化

“二次元”(Nijigen)一词来源于日语,是指以漫画、二维动画、电子游戏等媒体形态展示的虚拟人物与世界,由于这些作品都是“平面化”的,并称为“二次元”,与之相对的是“三次元”,也就是我们生活的三维立体的现实世界。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随着网络化的深入推进,“二次元”文化在我国吸引了大批受众,并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我国当代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与其他亚文化一样,“二次元”文化的背后也反映出这一群体的心理和情感诉求,通过与现实世界区隔,“二次元”世界成为人类幻想出来的唯美世界,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从而找到心灵的慰藉。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例如,日本16岁的“二次元”少女初音未来和中国15岁“二次元”少女洛天依均是完全虚拟的偶像人物,但这些“二次元”偶像却极具粉丝号召力。洛天依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举办的演唱会,即便票价被炒到千元,依旧座无虚席,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3、佛系文化

相对于“饭圈文化”和“二次元文化”,诞生于我国本土的“佛系文化”起源较晚,2017年底才悄然盛行。在此之前也有过相似的亚文化思想,例如“小确幸”“丧文化”“毒鸡汤”等。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佛系青年”的自画像是这样的——他们身穿一缕僧衣,端坐于莲花台上,左右各有两个大字“佛系”,青年表情祥和淡然,但眉宇间暗含几分嘲讽与戏谑。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佛系文化以淡然处世、不争不抢为标签,将佛教理论中无欲无求的宗教主张进行加工和修饰并引用到自己身上,演变成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这种亚文化族群的形成与当今经济飞速进步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压力息息相关。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相对固化,社会底层通往上层的空间越来越狭小,从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寄生虫》就可以看到这种社会趋势。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已经不是越努力越幸运,他们对生活越来越感到无望,“当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的时候,顺便也为你关上了一道窗”“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轻松”……

所谓“佛系”实则是在生活重压下的一种自嘲与调侃,以获得精神层面的片刻宁静。但由于“佛系”文化偏重负面情绪的宣泄,容易引发集体式沉沦,从而消解了社会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主流思想。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四、我国亚文化群体特征与风格解读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亚文化与消费主义不断融合、相互相应,使得亚文化不再是对主流文化与支配阶级的抵抗,而成为媒体、时尚等行业共同影响和建构的产物,同时也呈现出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1、最时代的特征鲜明,反应社会发展状况

时代不同,存在与社会上的亚文化也会有所区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亚文化其实是随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因此亚文化带有非常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它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客观来看它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革新的过程,但是在某一具体的时期都能够突出其时代特征。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每一种亚文化都是一段独特“时期’的一种表征是对特殊情境的一种具体回应。

例如,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迅速,麦卡锡主义盛行,国内物欲横流,但精神层面却极度匮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催生了“垮掉的一代”的青年群体。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在日本兴起的“蛰居族”,则是由于在温室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习惯于以逃避的方式面对问题。秉持着“逃避可耻但是有用”,拒绝工作、拒绝社交,过着深居简出的“蛰居”生活。这些亚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与当时的政治形态、社会背景以及经济状况等密不可分。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国人的自我意识也随之全面觉醒,他们对某种文化形态的选择,充分建立在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自我愉悦的基础之上,“二次元文化”“饭圈文化”因其满足了部分人的情感需求而得到发展壮大。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2、风格界限模糊,多元格局初步形成

亚文化产生之初带有明显的阶级、阶层、年龄、种族标志,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亚文化之间的这种明显标志性开始消融,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当今的亚文化不再像过去“朋克文化”“无赖青年”有非常鲜明的风格,各种亚文化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不同亚文化族群内部的成员不再只归属于某一种特定的亚文化群体中,而是同时归属于多种亚文化族群之中,且经常性地发生改变。一个人既可以是“二次元文化”中的“御宅男/女”,也可以是混迹在“饭圈文化”中的狂热粉丝。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在这样的亚文化背景之下,允许亚文化族群成员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另外一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亚文化族群。与过去相比,当今的亚文化族群之间的流动性和灵活性有所增强,人们可以依据随时变动的兴趣爱好或消费方式进入某一种亚文化族群,以满足他们当下的情感需求。


3、摆脱时空限制,活动隐蔽性强

过去曾大为盛行的亚文化,无论是朋克文化、雷鬼文化大多以成员同时在场为前提,例如雷鬼乐迷的活动场所通常在黑人俱乐部或一些特定的舞厅。但在当今网络普及的时代,亚文化群体完全可以“跨越时空”进行交流和沟通。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例如近年来流行的弹幕视频,观看视频时,无论是几年前或是一分钟以前的弹幕都同时出现在视频上,这种观看跨越了时间性,仿佛所有人都在同时观看,并且在热烈讨论;空间的跨越主要体现在当下流行的直播文化上,直播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仿佛共处一室般与主播进行零距离的交流,主播可以随时抓取观者的问题进行实时的回答。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亚文化突破了时空界限的同时,也使得亚文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特征这主要表现为亚文化的文化活动内容难以被非亚文化群体成员感知和认识。

在互联网成为当今时代亚文化活动主要媒介的背景下,亚文化群体通过网络进行文化交流的方式及其所使用的语言与主流文化完全不同,这使得其具有极强的隐蔽性。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例如“二次元”亚文化传播主要平台Bilibili(B站)中,部分内容只对其网站会员开放,而若想成为会员,必须通过考试,题目正是部分人热衷的二次元文化相关内容。对于这个群体之外的人,看懂考题恐怕都很困难,更不要说通过考试成为会员了。


4、抵抗性相对弱化,娱乐性与消费性特征凸显

亚文化产生指出,“抵抗”就成为其典型特征。所谓抵抗就是与社会主流文化不断偏离、冲突、对抗,甚至是颠覆的过程。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亚文化中的“抵抗”意味不断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性的增强。尤其是在当前消费经济时代,商业活动融入亚文化之中,消解了过去亚文化中的抵抗精神,它们不再积极对抗现有的政治体系,反抗意识不再如从前那样明显。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互联网普及的当下,亚文化更多是一种“放逐意义的狂欢原有的强烈震惊力萎缩成花哨浅薄的时尚,它藉以哗众取宠的实验性和超脱感也日益琐碎无聊”。现如今,娱乐已经变成了亚文化目的本身。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文化随着兴起。而当今盛行的亚文化也与消费文化紧密相连,无论处于“饭圈文化”还是“同人文化”的群体中,几乎都曾有过为自己喜爱的亚文化进行消费的行为,从购买明星演唱会门票,到为明星“应援”,都是一种消费行为,其中不乏超越理性的消费行为,例如花大价钱为明星购买礼物。

事实上,这些亚文化群体的消费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用金钱换取等价商品的范畴,而是成为一种表达自我和渴求认同的途径。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五、亚文化缘何兴起?

不同的亚文化在形成与产生的原因上也有所不同,但纵观一个时代萌生的亚文化族群,其产生机理都有一定相似性。那么,当前在我国比较流行的“饭圈文化”“佛系文化”“弹幕文化”等亚文化形态,其形成、发展和壮大的动因又是什么呢?


1、社会经济结构内生性矛盾催生亚文化产生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争端升级、地缘政治关系紧张、金融压力和波动风险显现,世界经济进入了增长乏力的波动期,全球多数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失业率上升等问题。国家所承担的压力,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同样也会承担,毕业、就业、购房、育儿等问题一个个接踵而来,而大多数人对于来自生活的压力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孤独感和无力感,我们渺小得不过这宇宙万物间的一粒尘埃,这些脆弱敏感的心理反应,让人们在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感。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现实生活的压力不免让人深感迷茫和无力,一味地努力也不一定能够换来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正能量的传统主流价值观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虚无且不真实,这时人们倾向于借助亚文化找到情绪的突破口和情感的寄托,从而让自身的这种无力和无望获得共鸣和释放。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亚文化可以看作是当代青年的一种情绪表达的“突破口”和“自我再创造”的方式。在亚文化的世界中,人们可以暂时丢掉现实世界中的包袱,承担一个全新的角色,从而体验现实生活中无法感受到的满足感。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2、互联网技术打破媒介垄断促进亚文化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信息网络逐渐成型,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传播的渠道,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使个体间的交流方式更加快捷和多元,同时也打破了原本的媒介垄断,为亚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传播方式,为具有相同爱好的亚文化群体开辟了一个公共话语空间,让原本分散在各处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专属于亚文化群体的场域,例如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专业网站(如B站)等,这些由亚文化群体创造的一个以共同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为内核的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自由交流着各种话题,充分表达了个人的主体性和话语权。这种自由民主能发挥主体性的虚拟社区,促进亚文化传播。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让每个人都能发挥主体能动性,在虚拟网络的世界中,群体间的交流是相对平等的,不会受到现实社会中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3、渴望认同与归属心理,推动亚文化的壮大

渴望认同与归属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而参与到某种亚文化群体中恰恰可以满足人们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心理需求。“二次元文化”“饭圈文化”等亚文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追捧,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在这里他们能够寻找到志同道合的“圈内人”。

通过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媒介,来自全球不同地方的“同道中人”聚集在了一个社群职中,在这里人们可以自由的分享信息、交流情感,通过这种形式人们很容易找到身份归属。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我国目前城市化不断推进,社会流动性也不断增强,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和陌生感也随之增强,特别是那些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的青年,他们在大城市的无助和虚无感尤为强烈。为此,寻找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对于他们来说非常迫切。

通过进入一个个的亚文化群体,人们可以获得一种暂时性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填补了现实生活因身份迷失带来的虚无感。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4、文化多元性与包容性增强滋养亚文化发展

我国传统的社会价值体系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保守闭塞、循规蹈矩。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国际间的各项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加深。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开放,包容性越来越强,来自欧美、日韩的文化不断涌入,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促使亚文化群体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受到挑战,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导致了社会舆论和思想的多元,同时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也呈现出差异性,多元文化在这个时期不断交融、碰撞,萌生了众多亚文化族群,形成了当前亚文化蓬勃发展的新景观。


六、结语

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在新媒体技术与消费主义的渗透和裹挟下,各种亚文化形态“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了我国现阶段文化领域的特有图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非一座山上的两只老虎,二者只能容下其一,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某些条件下,亚文化可以转变为主流文化,而主流文化在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后也可能变为亚文化。亚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为此,我们应当更加理性的认识和对待,既不能一味地推崇,也不能简单地一笔抹煞,大可将其利弊得失充分展示出来,供人们去讨论和评判。


数英用户原创,转载请遵守规范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