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广告,困在“作家谈心”的套路里

举报 2025-04-29

111.jpg


其实不止世界读书日,只不过这一天尤其明显;

也不止作家,范围可以扩大到“有阅历、没爹味的文化名人”。
目前从实践来看,包括了莫言、余华、余秀华、罗翔、刘擎、刘震云、蔡崇达、大冰……

文化名人谈的心,主旨也是相似的,主打开放自由:
没有一定要读的书,
读书不一定要有用,
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读书方法,
甚至,也不一定要读书……

 

01   套路的养成:
“不疾不徐,娓娓道来”

套路原本不是套路,生搬好案例的广告多了,便有了套路。

好案例的典型是2022年,群玉山为京东图书所做的《京东图书,问你买书》

它的成功留下了一种创意语言,即作家以平等姿态,同观众分享读书感受,伴以一点坦诚的人生体悟。

【京东图书·问你买书】文案
余秀华版 节选

我只爱书作为书
而不是作为书架上的装饰品
我爱书被翻得皱皱巴巴
胜过它页页如新
我爱你看过之后 痛痛快快的骂 
胜过没看过之前 虚情假意的爱 

京东图书,群玉山,余秀华

2022年也是人们迫切需要心灵马杀鸡的一年,因此,

除了4月的《京东图书,问你买书》;
5月,有B站与莫言合作的《不被大风吹倒》
5月,还有“小满”事件

抄袭另讲,“小满”一个隐而未宣的遗产是,它向广告行业验证了一种爆款思路:
请经历过风雨的中年人传授人生感受,不疾不徐,娓娓道来。
不以精神导师自居,只求宽慰现代人的焦虑。

刘德华是明星里的特例,真正德艺双馨、几乎没有污点、走红于前流量时代因而免于被解构做成表情包,并且因为爱惜羽毛,仍能保留回忆的滤镜。

因此,品牌找刘德华,不单是明星逻辑。他也是“有阅历、没爹味的文化名人”。

同时,“小满”原版文案的高级之处在于,它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资源,指导现代人的生活,把经典讲得通俗,对中国人来说更亲切可信。

随后,一些试图复制“小满”思路的广告问世,遗憾的是,没有谁能复制当时刘德华讲“人生小满胜万全”春风拂面般的说服力。

人生若只如初见,再见就很难新鲜。

成功案例的另一个影响是,它会以一己之力拉高一个节点的营销可见度,而后,跟风让小众的变大众,反流行的成流行。

所以这两年,“冷门节日”世界读书日的存在感明显变高,不管有没有图书业务、知识业务,品牌提倡多读书、回归人文关怀总是没错的。

但很少再有广告有当年的影响了。


02   套路的失灵
不需要精神导师了

套路为什么不灵了?

首先是审判老登的风潮起,名人祛魅了。

曾经被奉上神坛的作家导演纷纷跌落,只要在互联网上够红、红得够久,没有谁能够经得起显微镜般无死角的审视。翻车在所难免,守得住晚节就是幸事。于是,文化名人这个群体的可信度——无论创作者本身的为人伦理还是作品——都岌岌可危。

这是不可信。
“不可信”加深了“不需要”。
年轻人不需要人生导师了。

导师的作用在于灯塔路标,指引向前,但灯塔本身既已不亮,何来说服力?

“向前”也非刚需。套用流行文案句式,前方一定值得向往吗?一定要走出困惑、成为更好的自己吗?就待在困局里,周旋久、宁作我,不好吗?

于是,作为替代品也作为心灵投射,访谈语录长截图、综艺里率性而发的“做自己”片段,广泛流传。

不一定得是满腹经纶的文化名人,也没有谁能长久稳坐“清醒通透”人设(最近,蔡康永、鲁豫、刘晓庆有开始承担这个角色的迹象)。人们需要的,可能只是快速打一剂精神补药,不求彻底改变,只保眼下好过一点。


03   套路的污染

但话说回来,对于世界读书日跻身热门营销节点,我并不反感;
对于品牌把书当作时尚单品、把买书读书作为时尚消费、情怀消费来打造,也不反感。
毕竟,一年就这一天我们会被集中提醒,“还是要读书啊”。

真正反感的是一种思维惰性。这种惰性会通过大量复制,把一个原创创意迅速变成套路原型。

于是,不仅陈词滥调充塞市场,连原型本身,也不可爱了。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