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印象文案」又和大家见面啦!
发现好案例,知晓新事件,在一切事物里寻找可以启迪人心的生活灵感,「印象文案」系列持续为大家输出好内容。
生活处处是广告,广告亦处处照见生活。
找到一个闪光的案例,发现一句特别的文案,寻觅一句影视金句,关注一个热事件......在这里我们与广告为友,又不仅仅收获广告。
每月8句文案,让我们一起感受广告营销行业独特的魅力吧。
01
身体是什么?
是我,很多个不同的我吧。
我就存在于我的身体里,
我们都喜欢舒服地呆着,
享受惬意、感觉温暖。
……
我们在一起经历、体会、改变,
我知道,身体会知道。
内外携手国际超模雎晓雯,拍摄秋冬系列主题片《身体会知道》。
在2022年,内外将「身体会知道 The Body Knows 」作为品牌理念,并持续进行对“身体”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品牌对“身体”的解读更加由表及里,由形至情。
3年前年内外的一则 NO BODY IS NOBODY 备受好评,一组不同体态与身形的模特出镜,摒弃刻板印象中的“完美身材”,“舒适度”这样本该作为内衣产品核心的卖点终于优先于身体走到台前,如同对那些隐形凝视的重重一击。后来的《身体十问》,聚焦于身体的伤痛、欲望等更加隐秘的部分,虽然引发了不少争议,可我看见了一个品牌对那些表现于身体却源于内心更深处更复杂的情感的关注,一些本以为会永远无解的议题,被看见、被探讨,这也是一种进步。
回到如今的《身体会知道》,相比之下,这条片子的表达轻盈了许多,而对身体的理解变得更丰富和完整。
身体是什么?似乎很少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些时候,我们会将它区别于自己,认为那只是一具躯壳,想要去追寻精神、灵魂这样说起来仿佛更“高级”的快乐, 但又不得不承认,我们依赖身体而活。
内外的这支短片实则就对“身”与“心”或者说“自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这一次,“身体”不再作为区别于“我”之外的他物,而是作为一个沟通“我”与世界的感受载体,“情绪”与“身体”的同频,品牌从关注身体、关注情绪走向关注两者的联系,这最终指向的是关爱自己。我们愉悦时,会感觉身体都变得轻快了,悲伤时,也许伴有胃痛、头疼等不适的身体症状,所以,内外说:“是我,是很多个不同的我吧……我们在一起经历、体会、改变。”
正视身体,其实也是正视自己的需求,我们意识到身体如同一个如影随形的朋友、与我们悲喜与共时,好像也多了几分对自我的关照和温暖感。
内外对身体的解读,从突破“形”的束缚,到正视那些“不完美”,再到重新审视身体与自我的关系,好像是逐步丢掉那些厚重的壳,比如他人的凝视、定义、偏见、审判,最终走向与自我的和解。
用心看见需求,而非营造需求,是品牌的可贵之处。
02
我才不“参与”巴黎残奥会,我要“比拼”。
I won’t be participating at the Paris 2024 Paralympic Games.
I will be competing.
巴黎2024残奥会开幕前夕,国际残奥委员会发起#NotPlayingGames#倡议,希望大家不要“特殊对待”残奥会。长期以来,提起残奥会,人们更容易想到的是运动员的韧性、勇气,觉得“重在参与”就好。但是对于运动员自己而言,这是无异于其他的体育竞技场,他们也想赢,换种角度说,我们可以平等地相信他们的力量、相信他们曾为体育运动流下的每一滴汗水。
当残奥会的运动员们走进赛场时,除了看见他们的坚毅,更需要看见他们作为一名运动员,对体育本身热爱和精益求精,在这里,他们是勇猛的“战士”,需要同样激烈的助威、呐喊。去同情化、去审视化地去信任他们便是一股无形力量。
03
忠诚于自己去爱的能力。
服饰品牌edition携手女性创始人@emshao发布七夕特辑,很喜欢嘉宾的这段话:
“我觉得爱情是忠于自己去爱的能力,只有独立的自我,才有能能力去爱另一个个体。”
“爱就在生活的点滴里,没有特别的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的,因为思想上的共鸣、生活上的互补、行动上的默契,都让一个人时刻感受自己在被对方本能地爱着。”
“被爱”不是影视剧中的“被拯救”,也不是消费主义营造出的泡沫,它与“爱的能力”相对应,都是可以承托住个体的内核力量,它们可以源于同一个体。万物变化无常,而爱生发爱,忠诚于自己去爱的能力,是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我们都知道有一个“伙伴”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好让我们有力量应对。
学会爱,接纳爱——广义的爱。
04
宜保持流动。
我时而老了,时而年轻。
黎明时老了,夜来时年轻。
是一个回忆各种失望的小孩,
和一个忘记自己名字的老人。
8月某天,清晨醒来时手机收到单向历一条推送:“宜保持流动”,配文是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一首诗歌《事物的变化》,感觉非常符合当下的心境。
很喜欢“流动”这个词,它有事物千回百转的扑朔迷离感,也有行至水穷处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惊喜感,它代表着生命力、希望感。
托尔特·布莱希特写道:“黎明时老了,夜来时年轻”,这从时间维度上来看,似乎是个悖论,人怎么会在更早的时间老去、更晚的时间年轻呢?可这样的矛盾恰好说明,人与时间的关系并非单一维度的“跟随”关系,年轻与衰老也并非由时间定义,如果说时间是不可控之物,那么人的感受、心态、生活方式是可控的,通过调控这些因素,“夜来时年轻”又有何不可呢?
同样喜欢接下来看似不符合平常认知的一个对比:“是一个回忆各种失望的小孩,和一个忘记自己名字的老人”,我们通常认为小孩是没有经验的、纯真的,老人是经验丰富的、有所收获的,可是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孩童也有可能超出想象的烦恼苦楚,老人即便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却连自己的名字都已不知道了,代表生命“始”与“终”的两者,所拥有的与那些“本应该”的样子几乎倒置,这也恰好说明,生命的各个阶段并非先性进展,而在某种程度相互交织,“流动”也就变得重要。
05
你既是唯一,也是万象。
被湖南省博物馆展览的结束语打动:“行步至此,已近尾声。是否感受到温和与热烈、细腻与坚韧、内敛与博大。但此刻,“物”是她们活过的痕迹,“思”是她们亘古的苍穹。在历史的回声中,她们抓住每一段丝线、每一粒细沙、每一缕往风,将美好的情感铭记,将自己的过往镌刻。继往的她们,即如现在的我们。你既是唯一,也是万象。”
分明是静态的文字,时间车轮滚滚向前的画面却呈现于眼前,在这个过程中,人,无一例外地如被扬起的尘埃,微小、有限,人们的思想却可以借由它物作为载体,“过往”一次又一次在当代发出声音,历史在后世一遍遍回响,那是一个个生命存在过的痕迹。
我们终有一天,也会化作一粒尘埃。但此时此刻的我们,是鲜活的、唯一的,尽兴地去与世界交互, 包容万象、心生万象,于是微小的个体中也有了广阔宇宙。
图源:小红书@freedom
06
就送你到这里吧。
重庆江北机场出现一组送别文案,被游客称赞为有“人味”的广告。
“就送你到这里吧”,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一下被什么东西击中,很多个场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机场,是一个离别与重逢在时刻上演的地方,从小到大,我们大致都经历过类似的场景。也许是工作后节假日返程时家人将你送上去火车站的公交车,说一句:“就送到这了,好好照顾身体”,然后沉默着久久站在窗边不肯离去;或许是即将远行的学子,来送别的人带着万般欣喜,也为眼前这个将第一次独自去看外面世界的孩子隐隐担忧,而那个要远行的人,有着对远方的好奇、期待,却也总会在一声“就送到这里吧”之后,带着不舍和一丝空落落踏上行程。
朋友、家人、恋人,在这里的人似乎都能同时拥有矛盾且复杂的心情,万般思绪最终却只化作了一声“就送你到这里吧”,这是内敛而浓烈的情感。
无论是游客还是重庆当地人,看到这大概都会有所触动。不管故乡还是他乡,人总是能在心安处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07
她的人生是游乐场,三分钟热度是入场券。
先动起来,剩下的,再说吧。
三分钟热度,在很长的时间,都被认为是没有毅力、学艺不精,但近年来,人们开始有了新的观点。摒弃功利视角后,“三分钟热度”难道不是敢于尝试、好奇心强、兴趣爱好广泛的代表吗?
Kappa最近就发布了一则名为《三分的结算短片》来为三分钟热度“正名”。
很喜欢这句“她的人生是游乐场,三分钟热度是入场券。”对于将体验、自由视作人生至关重要存在的人来说,“三分钟”热度是他们用有限的时间去尽情享受更多的快乐。坚持与精益求精固然很好,但并不意味着每件事都要按照这个标准去进行,有时,背上太多的包袱,反而会无法出发。
对于他者而言,“三分钟热度”也许是一件看不到成果的事情,但对于个体而言,在拥有热度的那段时间,想要搞清楚一件事的强烈求知欲、体会到新事物带来的快乐感都是最珍贵的收获。除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我们有权拥有“纯然地感受生命”的快乐。
08
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整个人生都可以用「差不多」来形容,
我成功了,差不多算吧。
我逃离了那不勒斯,逃离了那个街区,差不多算吧。
经过一场又一场的考试,我逐渐获得了考核我的那些沉闷的教授的认可,差不多算吧。
在这些「差不多」背后,我似乎看到了我的人生真相。
我依然害怕,我感觉在这世上的某个地方,
利拉活得一如既往干净利落,没有这些「差不多」。
影视剧《我的天才女友》,改编自广受赞誉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第四季已经开播了。
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一个充满混乱、暴戾、焦虑和挣扎的战败后城市。作者费兰特以两个拥有着截然不同人生的女性成长故事和友谊为主线,将人性的复杂和种种社会矛盾一一刻画出来。
节选文段是莱农的一段独白,作为从那个脏乱差的城市走出来、唯一进入大学的一名女性,却时常羡慕着那个有着超强天赋却因家庭贫困等各种原因只读完小学、16岁就结婚的莉拉,羡慕莉拉无论处在何种糟糕的境遇,总有办法由着自己性子放手一搏,让事情朝好的方向进展。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是莱农吧,人生的前几十年,几乎都在按照一个被框定的路径走,没有感觉很好,也没有感觉很糟,“差不多算”吧,是一种慰藉,也是某种畏缩,内心有一个“更好的自己”,但又无法完全抛弃现有的“差不多”去寻找那个自己。
那个干净利落的莉拉,是莱农的朋友,也是莱农心中那个无法成为的自己。
可莱农说完这段话后,就把那个装着与莉拉书信的盒子扔进河里了,毕竟,人无法成为自己的影子。如果人生怎么选都有遗憾的话,坚定相信自选择的路并快乐地走下去也是一种洒脱吧。
图片来源:小红书@七月
谢谢阅读,下期见。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