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关于消费者、消费市场、品牌营销的思考

举报 2024-04-23

2024,关于消费者、消费市场、品牌营销的思考

作者:舒大克,首发:花与火品牌营销
原标题:2024年消费与品牌思考:守得云开见月明

一、守得云开见月明

2023 年,是「三年大疫」后回归正常的第一年。然而,这个世界并非像乐观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瞬间变好:世界并没有回到2016年那个“万众创业”的时代,也没有回到2008年那个“突飞猛进”的时代,更不曾回到2000年“遍地黄金”的时代。

我们的世界正在按照自己的规律韵动:发展和停滞并存、必然和意外共存,希望和失望并存。战争的风险正在加大、技术爆炸让全人类感到威胁、环境的恶劣让人们深感无力、阶层的固化与矛盾让世界不再和谐。

当然,对我们普通人而言,这些宏观的变化,或许并未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直接的影响。然而我们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变化:

生意越来越难、找工作越来越难、结婚越来越难、考公考研越来越难——年轻人们开始躺平,感叹“靠自己不如靠爹”:中国的“平成一代”或正在形成?

我们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为富裕的时代,我们也是前所未有的焦虑的一代。我们正在经历着剧烈的、无法抗拒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化」将是现在和未来的主题。

花与火品牌营销背后是两个深耕品牌营销行业十余年不算年轻的「年轻人」,我们经历了过去十几年中国商业环境和消费趋势的变迁,我们想得太多,但依旧懂得太少:对于世界「变化」我们无力解释。

我们只能试着从「商业、营销、消费」的角度:去观察、记录和思考这个有意思的时代,给朋友们一点点的启发:如何在「变化」中找到「不变」。当我们能坚持住这些“不变”,便能对抗焦虑,坚守价值,守得云开见月明。


二、庞大而不均衡的复苏

从2023年的“消费提振年”到2024年的“消费促进年”,政策正在行动:大量的资金将释放到消费领域,中国经济正在朝着更加消费驱动的方向稳步发展。

根据招银国际的预测,2024年中国社会零售总额将同比增长7.6%以上,且未来五年都将保持至少5%以上的增长:鉴于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这意味着未来5 年将增加10万亿元人民币的零售额(增量增长将等于今天印度 、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的年零售额总和),这种增长将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增长市场。

当然。由于社会结构性问题难以短期解决,以及资本市场及民众的信心尚在恢复阶段,所以2024年的消费市场并不能迅速回归繁荣之象:消费市场的复苏乃至繁荣将集中在部分的行业,并且将因为受到各类“黑天鹅”的影响而充满“意外”。


三、2024消费市场的五个趋势

1、趋势一:消费升级持续推进

宏观经济增长带来的国民收入提升是消费升级的基础,消费升级的基本盘一直未曾改变。从2019年开始,舆论开始炒作“消费降级”,但我们认为“消费降级”只是一种短期的错觉。

原因有三:

(1)上一波经济增长的收益群体的“消费升级”已经完成,而他们占据了舆论的主流位置。经济下行导致这类群体的收入相对鼎盛时期下降,因此他们减少了消费支出。但是事实,这类群体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已经远高于上一个经济周期。

(2)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带来“消费分级”的现象。城市中产阶层的增速确实在放缓,城市中产阶层的“消费升级”或正在停滞。但在电商直播等渠道的推动下,在所谓的下沉市场中,“小镇青年和中年们”正在购买着“廉价且好用”的新产品。

(3)中国老年人已经有近3亿:而在东部沿海的一些省份,老年人口甚至已经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已经进入了彻底的老龄化社会。这一代的老年人,学习能力强、收入也显著比十年前的老年人更高——他们在进入老年后,消费能力甚至超越许多的所谓城市白领,而直播和短视频则刺激了他们的消费释放。因此,下沉市场和银发市场的“消费升级”将是未来的重要商业机会。


2、趋势二:追求性价比,回归商品使用属性

2023年,在许多一二线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折扣店”,某些折扣企业获得了大额的资本投资。事实上,折扣业态兴起并非消费降级,而是消费观念的”回归于正常“。在经济过热时代,人们一味追求高价格和能彰显社会地位的商品,而忽视商品的实际价值。

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更加理智,消费者不愿再为过高品牌溢价买单,性价比逐渐成为首选。此外,消费目的从“悦人”转变为“悦己”:尤其是对于自用/日常产品而言,消费者不再追求所谓的品味和社交货币价值,更关注商品自身的使用价值。


3、趋势三:从低端走向高端,从国货崛起到国货出海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崛起,供给端正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需求端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持续提升,渠道端国货品牌体质灵活、善于抓住渠道变革红利,多因素助力国货品牌快速崛起。综合国力提升背景下,国货相继出海,通过强大供应链+主打性价比以及中国文化影响力输出商品与服务,打开更大的成长空间。


4、趋势四:各行各业供大于求,需要满足个性化需求

商品与消费者的供求关系因素决定了实际消费业态。中国消费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过程,当前经济增长带来生产力快速发展、消费市场供大于求。几乎所有的消费品赛道,都有上万乃至几十万的企业在竞争:它们提供着大同小异的产品,采用着类似的定价策略和渠道策略,这让消费者往往难以抉择。

在商品过剩且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努力针对各类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消费品,要注重消费者作为“个体的人”的感受和需求,以及挖掘消费者的更多“商品以外”的价值需求。


5、趋势五:人口结构变化,消费进入存量时代

2023年,中国人口减少了208万,减少率为-1.48‰,这一数字和庞大的15亿相比自然不算多,但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意味着中国的人口将进入常态化的负增长时期。

对于市场而言,也意味着未来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将以争夺“存量消费者”为主:尤其是和新生儿、少儿教育等相关的行业,其业态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当然,中国的市场大且复杂,意味着整体消费规模和细分消费场景仍具备较大潜力,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则可能孕育着新的商业机会。


三、2024消费者的10个关键词

在剧烈变化的时代里,我们没法用简单的几个词语去描绘庞大而复杂的消费者群体。在今天的中国,消费者们被有形或无形地划分成了无数个圈子,不同圈子有不同的价值理念和认知逻辑。一个人,可以同时处在不同的圈子里,即是这些圈子的文化是矛盾的:「矛盾」才是是这个时代的消费者的主流。

‍‍‍‍‍‍‍‍‍‍‍‍‍‍‍‍‍‍‍‍‍‍‍‍‍‍‍‍‍‍‍‍‍‍‍‍‍‍‍‍‍‍‍‍‍‍‍‍‍‍‍‍‍‍‍‍‍‍‍‍‍‍

1、活在当下

在对未来极不确的前提下,很多的年轻人选择了”活在当下“,他们大多收入不高的年轻人群体,从事外卖、工厂员工等蓝领工作。他们实践着“有多少钱花多少钱”的生活方式——在B站和抖音上,有大量的展现“躺平”和“日光消费”的视频,拥有大量的播放量,被称为“电子宠物”。

‍‍

2、精打细算

同样也是为了应对不确定的未来,一部分拥有稳定工作及中等收入的群体,则选择了“精打细算”的消费策略。他们会调整购物行为管理整体花费,在购物行为上做出调整: 例如,购买打折/促销商品、优先购买必需品、前往更低价门店/会员积分换购。


3、知情达理

随着高学历、高认知消费者的增多,以及社交媒体带来的信息平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既要关注品牌的“情感传递”,选择和自己情感相匹配的商品;也会主动研究产品的成分、功效乃至原理。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单纯的情感营销和功能性营销,都不够打动消费者——只有情理并施,才有可能转化消费者的心智。


4、悦己护己

95后和00后一代的恋爱观点、职场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其悦人不如悦己,与其内耗不如发疯。年轻一代们将大量消费聚集到“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上,而不用在乎别人怎么看待。此外,由于疫情三年的影响,“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消费者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格外关注:体检、保健品、健康食品等“护己消费”成为主流。


5、颜值正义

过去几年国内新消费品品牌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颜值消费的崛起:所谓的新消费品牌重新设计了包装和品牌的视觉体系,从而让自己和传统品牌产生区隔,并且成功提高了品牌溢价。对于90后为主的城市白领而言,“颜值”不仅仅是一个卖点,甚至会直接决定购买决策——毕竟在同质化严重的产品中,颜值就是第一竞争力。

在下沉市场中收入偏低的群体同样看重颜值,只不过在下沉群体眼中:“颜值”并不意味着独特或潮流的设计,而意味着“信任”与“靠谱”,优秀的设计给人稳定大气之感,而这才是绝大部分消费者所需求的。


6、心怀家国

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被不断涌现,大部分中国人尤其是Z世代的家国自豪感浓厚;另一方面,伴随着国际形式的不确定,中国与西方的对抗愈演愈烈——这种对抗不仅限于技术或经济方面,更是文化与价值观的对抗。

在这种背景下,代表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商品逐渐被年轻消费者们所抛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中国品牌。而当中国品牌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时,其对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就会进一步放大: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消费正在崛起,如今还只是一个起点。


 7、松弛体验

压力,是中国人的宿命。一代代的中国人,都在巨大的压力下成长和生活。长期以来,“能吃苦”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对人的“最高评价”。然而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这几年正被快速消解。人们不仅不愿意“吃苦”,甚至连“努力”也开始抗拒——尤其是生活和工作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们,认为生活重心应该是“轻松”而非“努力”。因此,他们追求着能带来“松弛感”的消费体验,无论是旅行、游戏、SPA还是静静躺着,都是年轻人们喜欢的体验。


8、新型社交

所谓新型社交,本质上是回归社交的本质,也就是“社交就是为了社交”。在疫情前几年,国内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出现了非常多的社交聚会形式,例如狼人杀、剧本杀、密室、露营等等;以及各种各样的娱乐演出形式,例如livehouse、互动话剧等等。然而在疫情之后的2023年,新兴的聚会及娱乐形式并没有出现,而与此同时livehouse和剧本杀等也逐渐被冷落。2023年,最火的聚会形式变成了“citywalk”,其实本质上就是约上伙伴一起逛街。由此可见,在经济下行和消费过剩的背景下:低成本的、直给性的社交活动,将以一种经过包装的新的形式开始流行。

‍‍

9、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原本是一个在男女亲密关系中的一个词汇,本意是“希望从伴侣方获得情感层面的理解和支持”。但今天“情绪价值”一词已经泛化,人们不仅仅需要在伴侣或朋友那里得到“情绪价值”,甚至希望从工作中、消费中也获得情绪价值。许多聪明的品牌已经在提供产品使用价值以外,开始为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即通过各种方式,给以消费者以理解、支持和鼓励。能提供“情绪价值”的品牌,将在未来几年,拥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

 10、文化归属

在产品和渠道等都深度同质化的今天,拥有品牌力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今天去描述一个品牌是否拥有“品牌力”,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品牌的知名度、信任度和忠诚度——因为在信息泛滥的今天,这传统的“品牌三度”非常容易被颠覆或者被超越。只有拥有核心且稳固的价值体系,并且通过各种经营活动体现自己的价值体系的品牌,才能拥有绝对忠诚的消费者。在社会原子化的今天,每个人有着前所未有的孤独感: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归属为一个或若干个群体(以价值观相聚的群体,而非简单的利益群体或者血缘群体)。而聪明的品牌就能让自己成为群体的代言人或者号召者,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


四、2024品牌营销怎么做?

可以看到,2024年,我们面对着不均衡的复苏、面对着复杂多变的消费者。传统的方法或许正在失灵,技术的冲击正在让我们感到迷茫,那么,2024年,我们应该如何做品牌营销?


1、重新理解和反思“内容”‍‍‍

内容的重要性是媒体重要性的三倍。内容创作背后比拼的,是消费者洞察力、创意能力、策略能力和执行力,以及运用AI生成内容的能力。因此,品牌不仅在媒介选择上需要更加精准和有策略性,更重要的是提升内容制作能力,无论是传统的广告还是现在精准推送的定制化内容,都需要根据消费者的兴趣制作,内容的质量决定了品牌的差异。

过去,品牌会将“制作的精良”和“创意的亮点”作为评价内容好坏的标准。但如今,“好内容”的评判标准已经彻底多元化:网红随手一拍的短视频能火爆全网,老牌广告公司花几百万制作的TVC却无人问津。当然,内容的好坏不应该仅仅用“流量”判断,但对于广告行业而言,“流量”是进行任何其他评判的潜质条件。‍‍‍‍‍‍‍‍‍‍‍‍‍‍‍‍‍‍‍‍‍‍‍‍‍‍‍‍‍‍‍‍‍‍‍‍‍‍‍‍‍‍‍‍‍‍‍‍在今天,内容的形式正在不断创新。例如短剧在2023年横空出世,已经成为广告植入的香饽饽。此外,不同社交媒体平台需要的内容形式及创意方向也是截然不同:传统的4A体系往往习惯用一个“bigidea”去统筹所有的创意,也就是所谓的“整合营销”,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已经有待商榷。

内容的本质是什么?企业的一切与消费者的触点上包含的信息都是内容。在今天的UGC占主导的时代,任何一个不经意的内容(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有可能被迅速放大,成为影响乃至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


2、媒介分工更细化、运营更深化

媒介的细化和垂直趋势并没有暂停,不同媒介之间的差异和运营方式正在越来越大。宏观上而言,媒介可以划分为:广播媒体、电视媒体、户外媒体、DM媒体,以及互联网媒体。

而互联网媒体内部又可以分为PGC和UGC媒体,而UGC媒体内部又因为不同的功能导向和受众特征而产生分化:例如B站、抖音、快手、小红书、虎扑等等。不同的媒介有着自己的运营规律和文化特色,有着自己的“潜规则”,只有真正的深度用户才能真正理解某个媒介。

因此,未来的媒介运营人员和媒介代理公司,必然不是“大而全”的——每一个具体的媒介就是一门具体的“大学问”,能成为某一个具体的媒介的“资深玩家“,就能拥有绝对的竞争力。


3、效果测量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难

对品牌而言,效果测量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很多品牌都面临着持续增长但同时要降低营销费比的挑战,这一挑战也让品牌的营销团队对投资效果、对效果的及时测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测量变得越来越难,主要是投资的全链路触点越来越多,品牌散落在各个平台的数据越来越多,但不管字节、阿里还是红书,它们对效果的定义方式和衡量各不相同,不同的触点花费很难在同一个尺度上被比较。

此外,今天的各种广告平台推出的数据指标越来越复杂,且缺少具体的解释,许多出身传统营销的负责人往往对这些数据一知半解,并不理解数据背后的真实含义。但因为数字化转型的压力,他们又不得不依赖这些他们自己都不甚理解的数据:而这将必然导致大量的企业,陷入数据陷阱,导致企业做出错误的商业决策。


4、拥抱AI而非视为威胁‍‍

AIGC(生成式AI)的发展在2023年令人震惊,2024年初的Sora的发布,更是让一部分广告人直呼“失业”。AI对广告营销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也是复杂的。事实上,AI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改变了广告营销行业的生态:“大数据与千人千面”本质上也是一种AI技术,这种技术让人们可以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而不用看到他人强加给自己的东西,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的产生,让广告营销行业曾追求的“刷屏”、“爆款”变得几乎不可能,而所谓的“洞察”不再来自于抽象和感性的思考,而来自于对数据的整合和预测。

‍‍‍‍‍‍当然,“大数据和千人千面”只是改变了广告营销的方式和观点,从业者们似乎并没有感到自己会丢了工作;而AIGC的生成式特征,则让文案、设计师甚至视频工作者都感到了失业危机。毕竟,AIGC的效率远高于任何的人类。

在我们看来,目前的AIGC确实已经可以取代一部分初阶的文案和设计师,但是距离取代“具有有商业思考能力”和“具有显著个人风格”资深人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广告营销本质不是内容制作,而是内容的商业化运用。至于Sora是否能改变影视广告的的生态,我认为影视广告的生态早已被改变——“粗糙”的短视频早已经取代了“精美”的TVC成为了商业视频的主流——Sora未来真正可能会改变的,或将是影视行业。

‍‍‍‍‍‍当然,AIGC正在已经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当AIGC拥有了极度丰富的商业知识和辩证思维之后,才是真正可能颠覆广告营销行业的时代到来。


5、调整传统架构、引入多元背景专家

在经济背景、营销形式、媒介形式、传播技术等等的变革下,传统的广告营销行业的组织结构也需要演变。

目前,在传统的4A或热店,延续着传统的“策略-创意-客户”三角架构;在传统的甲方,则还是有一个独立的市/品牌部门,负责企业的产品包装、整合营销、公关、自媒体等方面的职能。这类传统的架构和流程,在过去媒介和技术单一的年代是行之有效的——但在今天,过度细化的分工和过于明确的流程,反而缺乏了灵活性,也压制了一些创新的可能性。在未来,更具灵活性且能更发挥每个人的能力的新型组织,将更具有竞争力。

‍‍‍‍‍‍‍‍

6、反思传统方法,重塑文化品牌

在经济下行时期,大量手握现金的企业更倾向于“做品牌”,也就是所谓的“垒高墙”。但到底应该如何做品牌?这个争论在今天不仅没有结论,反而愈演愈烈。

传统的“定位理论”在今天收到了两极化的评价,有的企业将“定位”视为硅宝,品牌战略的构建完全按照定位的指导,也有的企业认为定位理论已经过时:确实出现了许许多多和传统定位理论完全矛盾的品牌。在这个时代,各类所谓的大师和咨询机构抓住企业家的焦虑心,推销着各种类型的所谓“营销秘籍”,但绝大多数的“秘籍”无非是大同小异,且都难以落地。

‍‍‍‍‍‍唯一可能确定的是,消费品市场严重供大于求,以及消费品的严重同质化已经是事实。此外,渠道和媒介的红利也正在消失,且短期看不到新的红利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基于“功能卖点”的品牌方法论都已经失效;而那些以“情感”为主的品牌沟通策略则都缺乏主线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导致消费者即使被打动也记不住品牌。

在今天乃至未来的数十年,唯有拥有系统的、鲜明的、稳定的价值观和文化系统的品牌才有机会脱颖而出,才有机会实现稳定可预期的增长:功能容易迭代、渠道容易变化,但人心却不容易改变。

‍‍‍‍‍‍‍‍‍‍‍‍‍‍‍‍‍‍‍‍

图片来源:奇域AI

参考资料:
《麦肯锡中国消费新时代的开始》
《尼尔森2024消费者预测》
《群邑2024媒介趋势预测》
《秒针营销营销科学家谈营销趋势》
《招行国际2024年中国消费展望》
《融文2024营销洞察》
《信达证券我国消费行业五大主力》
《VML2024全球商业趋势》
《贝恩中国消费市场研究》


作者公众号:花与火品牌营销(ID:flowerfiremk)
1713711773242233.jpg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