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策略,颠覆大创意

举报 2024-04-11

1712645740173216.jpg

BIG IDEA ,出现在每一次广告公司提案的PPT中,所有的营销项目中,一定要有一个大创意。似乎,大创意是万能的。

我相信,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创意是有效,且极具冲击力的,一个巨大的ICON,能让更多人感到惊喜与新鲜,成为对品牌深刻记忆的重要节点。

不管是Nike还是Apple,亦或者过去的央视标王与现在的刷屏TVC,都能成为广告人明确的“作品”。一个大创意,能成就日薪3万的广告人,能带动一个品牌的巨大成功,能让人记住很多年,名垂广告史。

现在,大创意越来越少了,很多极具成功的品牌,非常轰动的营销项目,甚至找不出什么是大创意。大创意缺席了。

比如最近小米SU7的上市营销,相信这是大家公认非常成功的营销项目,一场发布会卖掉一年的产能。但这次营销中,什么是大创意?没有记忆深刻的TVC,没有响亮的品牌口号,也没有知名创意大师参与。

有的是传播话题,社交谈资,是整个汽车圈与数码圈达人的争论,以及雷军真诚且轰动的发布会。当然,也有上亿预算的媒介投放,但没有大创意。

iPhone之后的Apple,似乎也没有再出现知名的广告。特斯拉几乎没有做过广告。很多知名品牌,成功的过程中,并没有大创意地参与。

我的观点是,随着传播环境的迭代,大策略成为更重要的问题,而大创意则是逐渐内化,内化到产品,内化到品牌价值观,而不是外显在广告创意。

我们谈谈,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大创意又是怎样内化,大策略如何引领品牌营销。希望对你有启发。

以下、Enjoy:

一、大创意,内化到产品中

品牌、营销、广告、传播,必须有且只有一个大创意,就是产品。

过去我所经历和看见的很多营销创意,都过于务虚。产品和品牌的割裂感太强,消费者的感受是广告值90分,产品只是60分,广告很美好,产品就那样。

谈到价值观的广告,所有内容都在营造一种高尚的品牌品格,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但产品可能并没有践行广告中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我也经历过广告做得非常酷,拿很多奖,但产品依然很low,这样的大创意是无效的。

我认为,大创意必须内化到产品中,赋予产品大创意,而广告只是将产品大创意传播出去。

你看iPhone手机,你看特斯拉电动车,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产品上,产品本身具有颠覆性,所有人谈论的只是产品本身。

再看这几年iPhone的广告,至少中国区的广告文案,跟屎一样的垃圾翻译,这样的烂创意也没能影响产品和品牌,说明产品大创意足够强壮。

近处的,仅从营销层面看看小米SU7,在发布会上提出过一个品牌口号,此刻我想不起来,得需要查一下才知道,没人在乎那个口号是什么。

当然,不是所有产品都能做成颠覆世界的伟大产品,那么创意内化到产品的方法逻辑是什么?

第一,品牌价值观内化到产品。对于很多广告人来说,品牌价值观只存在于TVC里,跟甲方公司,跟产品关系不太大。

品牌价值观是一种品牌共识,但这种共识首先存在于创造品牌的组织共识。从1号位CEO到市场、研发、渠道、运营等所有部门的人,都认同一种品牌价值观,那么他们在创造产品,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功能、场景,都必须践行同样价值观,创造出一以贯之同样价值观的产品,然后吸引同样价值观的消费者。

所以,品牌价值观作为一种共识,首先是组织共识,其次是产品共识,然后是消费者共识,最终成为社会大众共识。

第二,是产品基本盘要稳,也就是产品品质,使用场景,产品定位这些基础且重要的东西。践行品牌价值观,占领优势生态位,至少在竞争中不会比别人差,营销才可能锦上添花。

第三,是产品化大创意,将传播创意,将BIG IDEA 内置到产品中。不管是视觉、功能、差异化、特色化的东西,最直接地在产品中体现。

比如我想起Nike做第一款AJ时,NBA赛场上规定球鞋的红色面积不能超过50%,如果超过每场罚款5000美金,但Nike的营销负责人认为,这是很好的广告创意,5000美金比广告费便宜多了,而且一定会有话题,所以他们坚持使用大面积红色,并承担罚款,最终果不其然,一炮而红。这就是产品创意。

大创意内化到产品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更直接的表达,创意即产品,让创意离产品更近,更能带动销售转化;二是传播变得更容易,不必绞尽脑汁想大创意,只需将产品创意传播出去,让品牌被谈论。

总结一下:

一是价值观的内化,由内向外的共识建立。
二是做好产品基本盘,定位产品生态位。
三是产品化大创意,将传播创意内置于产品中,让产品被传播,而不是让广告被传播。


二、以策略为框架,填充创意

我在广告公司的时候做策略,经常没有存在感,因为广告公司一切创意为先,很多时候创意部直接拿走brief,想出大创意,然后交给我们策略人员倒推策略,以便于让创意逻辑更完整。很多乙方策略,成了“写PPT的”。

后来我终于做了甲方,成了下brief的人,才过完做策略的瘾,我通常把brief写成策略方案,交给广告公司时,直接想创意就好了。

营销策略也不一样,有的是品牌策略,这是向东还是向西的选择题,通常品牌管理层会做出选择。营销人员做的大多是传播策略,只有一个目的,就要是名利双收,要火,要卖货。

所以,本质上要做传播策略,然后填充传播创意,以传播为基础做策略与创意。

传播策略我们分成两个部分:

一是定传播方向,比如要做竞争性传播,照着对手打;比如集中传播一个核心卖点;比如重点打透一个平台或一个人群;比如要以借势春节或奥运大节点等等。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向,锁定明确的传播策略。

二是建立传播框架,先预热渗透再集中爆发,还是在big day集中资源打透。从A1到A5逐步筛选出目标用户,还是用反漏斗模型从内到外传播。定好传播周期,定好传播策略的框架。

接下来是填充创意,这个创意我认为不再是广告创意,有可能是热搜话题,有可能是达人内容,或者产品悬念等等。在传播周期内,通过“碎片化”传播创意,受众越来越精准,了解越来越深入,直到在爆发时刻,完成规模化转化,或者突破算法阈值形成破圈刷屏,或许接下来还有一些总结性传播进行内容定调。

比如这次小米SU7上市传播中,完全没有大创意,先从零星的谍照开始,然后是技术发布会拉高预期,一直强调很贵很贵,让产品一直有话题被谈论。然后发布会PPT也可以看做一个传播或者说服过程,持续强调物超所值,肯定不便宜,然后给出一个“赔钱”价格,引爆销售。整个过程持续时间长,热搜话题多,深度参与的汽车达人也多,整体传播策略清晰,精准地达到预期,我认为是典型的大策略引领传播营销,而非big idea引领的营销。

本质上,我认为现在的传播环境已经不适合大创意的传播,没有中心化媒介,没有爆炸性效果,所有平台对商业化内容只开放商业化流量,难以形成广泛的自然传播。

所以,我觉得营销思路应该变一变:从大创意一招鲜的思路,迭代到大策略逻辑,定方向、立框架、填创意。

用传播策略框住品牌信息不能散,用传播化创意持续让品牌被谈论,融合社交生态中。


三、总结一下

在碎片化,算法化的社交环境中做大创意,无疑是在汽车时代押注千里马,天时地利人和加上极大的运气,可能会成功一次,但这不是必然。

我们并不质疑现在的创意水平,仍然有很多很好的内容,很好的创意,但遗憾的是,缺乏大创意的传播环境了。大创意极度依赖中心化媒介,传统媒体时代媒介少且集中,创意强悍加上媒介力度,会是很好的结合。现在,那个时代过去了。

对于方法,我们总结两点,一是产品大创意,二是传播大策略。

首先,从广告大创意,到产品大创意。

当传播已经变得碎片化,话题化之后,产品仍然是集中的,是完整的,所以如果我们将大创意内化到产品中,创意仍然是完整的,所有碎片化的传播,最终还是会回到产品,而所有传播的起点,也将是产品。我不想谈品效合一,但这的确解决品牌传播与产品之间的割裂感。

以前的营销聚集所有的力量在一支TVC上,一个大创意上。现在,让我们把所有力量都聚集在核心产品上,品牌价值观要内化到产品中,传播大创意要内置在产品上,然后营销的价值是把产品传播出去,体现出来。

然后谈到传播问题,从大创意到大策略,且是传播策略。

我觉得很多品牌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传播策略,反而是平台总结出一些方法论,比如抖音的“O-5A”模型,小红书的“人群反漏斗”模型,我认为都是好的传播策略。

对于品牌来说,一是定传播方向,要传什么,要怎么传;二是建立传播框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在何时拉拢人群,何时销售转化,怎样做爆发;最后是向这个传播框架中填充内容创意,设立传播话题。

所以在营销传播层面,大策略是比大创意更应该关注的点,优秀的策略,让创意容错率更高,确定性更高,而不是靠运气出圈。

以上。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