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之冠 ,釉下与釉上争奇斗艳的斗彩瓷

未上线
数英评分
我的评分
收藏1 评论

斗彩又称“逗彩”,也称为“青花填彩”、“青花加彩”,因其纹饰中釉下青花色与釉上彩色同时出现好似争奇斗艳而得名。

明朝宣德年间,由江西景德镇窑创烧,盛于明成化时期。

它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以纹饰新颖,色彩淡雅而名重于世,斗彩瓷的烧成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重大成就。

9c60db8764564243b6f59625911e1be7.jpg

640.webp (1).jpg

640.webp.jpg

(宝瓷林·青花斗彩并蒂莲纹杯 )


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  

640.webp (2).jpg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 上海龙美术馆藏)         [ 2014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 /  2.8亿港元 ]


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

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

还有一种绘有海马或团花的盖罐,底有一青花“天”字,俗称天字罐。


640.webp (3).jpg

(宝瓷林 青花斗彩十全十美)

清代斗彩瓷的产量要大于明成化时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也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

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数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 "叶无反侧"、"四季单衣"的弱点,图案性更强,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

乾隆以后,斗彩瓷仍在生产,图案内容多为花草,且多团花,延续了清朝盛世时期的风格,但笔法日渐草率。


  640.webp (4).jpg

(宝瓷林 斗彩提梁壶5头茶器)


1988年11月景德镇明御窑厂遗址发掘出土“大明宣德年制”款斗彩鸳鸯莲纹盘和成化早期仿宣德斗彩鸳鸯莲纹盘等典型器物,从而确立了斗彩始于明宣德之新说。  

640.webp (5).jpg640.webp (6).jpg

  ( 明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盘 / 景德镇明珠山御窑厂遗址出土 )

此盘口径21.5厘米 足径13.3厘米盘敞口,弧壁,浅腹,圈足。

盘心和外壁均绘斗彩莲池鸳鸯纹。盘心绘一池塘,以三朵独立的莲花并排,各以绿叶托红花,皆无青花轮廓线,宛如没骨画,色彩浓艳堆垛。另有两只鸳鸯,雌性在水中戏游,雄性作由上俯降而下的展翅姿态,雄鸳鸯的双翅及身部的扇形飞羽是用青花勾轮廓线填以红彩的画法绘制。盘心还有以青花水波及红、绿彩作点缀的杂草为衬,颇有情趣。

口沿内侧饰青花藏文吉祥经语一周,足内书青花双圈 “大明宣德年制” 六字楷书款。


宝瓷林
 
数英评分
5
我的评分
谢谢
数英评分
5
我的评分

    专业评分

    专业评分已截止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