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电影,激起纪录片市场的新水花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3-09-22



你有看过手机的屏幕使用时间统计吗?你最常使用的APP是哪几个?


如果在公共场所向周围看一圈,你会发现地铁上、餐厅里、甚至在过马路等待红绿灯的时候,大家的姿势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低头看手机。



但和过往不同,现在大家依赖手机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焦虑。



在社交平台上,“信息焦虑”这一话题的浏览量接近30万。《DT商业观察》根据热度较高的笔记内容,总结了4类信息焦虑,及其背后的原因。



最典型的,是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担心世界变化太快、自己被落下,所以比以前更害怕错过重要的信息。只要收到新消息,人们就会立马“已读”“秒回”。



而算法推荐下,人们会被动接收到很多消息,无形中对手机“上瘾”。最终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容易感到后悔,产生内耗。



此外,现在信息渠道多、事件反转多,人们在忙碌的工作里,很难抽出一段完整的时间,去追溯事件的来源、辨别信息的真假。导致很多人只知观点,不知事实真假;只知事件结果,不知全貌。



幸运的是,社交平台上有很多年轻人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率先做出了改变。




年轻人,决定用“具体”对抗信息焦虑



焦虑源于恐惧,恐惧与未知有关,“具体”则是一个将未知拆解,化未知为已知,并逐个击破的做法。



为了应对信息焦虑,这届年轻人把生活的重心从互联网移开,转向生活中具体的问题,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比如,很多人每个月都会重新立下一个flag的事——“减肥”。



过去,年轻人看到“7天掉10斤”等不健康的减肥方法后,容易盲目跟风。结果不仅没有减肥成功,还搞垮了身体,加重了焦虑。



如今,他们会先问“是不是”,再问“行不行”。先去弄明白“这种减肥方式到底是什么”,再去研究“这种方式适不适合我”。



腾讯视频出品的纪录片《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第二季(后文简称《青工所2》)中就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发现坊间有一种“走路就能减肥”的说法,而且“10分钟就能消耗6万卡路里”,效果很诱人。



(换一种走路方式,10分钟能够消耗6万卡路里)


于是,这群年轻人先找到这种走路姿势的源头,发现这是来自1970年喜剧团队Monty Python的一集小品,主人公茶包先生的工作任务就是研究和开发各种滑稽古怪的行走方式,“茶包傻步走”就是其中一种。


然后,研究员认真地搜索文献,找到不同的人穿着新陈代谢测量设备,测试普通的走路姿势、茶包傻步走和其他走路姿势,分别能消耗多少能量。


最终发现,如果你采用“茶包傻步走”的姿势,会一下子达到剧烈运动的效果,而且体重越大,每分钟消耗的能量越多,所谓的“10分钟消耗6万卡路里”,并非空穴来风。


除了这些具体的生活方式,年轻人也会关注一些看似无用、实则妙趣横生,且“与我有关”的问题。



比如有人根据不粘锅原理,提出了一个构想——“不粘马桶”。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遇到过在别人家上完厕所却冲不干净的窘况,那一刻你会不会也觉得很尴尬、很“社死”?


 

(为什么世界上有不粘锅,却没有不粘马桶?)


《青工所2》的研究员们决定对这个问题刨根问底。



在片子里,研究员先从文献开始,研究大便有哪些形态,什么样的大便是不粘的;然后再研究不同马桶的涂层产生的摩擦力、每天记录数据……


在一次次的追问和主动搜索中,找到了答案——“不粘马桶”是可行的,但有的方案中,不粘马桶的精密零件不易清洗,所以在合租房、出租屋不好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区别于过去全知全能的纪录片视角,《青工所2》是从研究员的第一人称“我”出发的。


观众看到的节目画面,就是研究员自身的第一视角。



这种形式也被称之为“桌面电影”,能让观众更有沉浸感。



不管研究员是推开一扇厕所的门、还是上网搜索资料、研读文献,观众都能顺其自然地代入到研究员的视角中,仿佛自己也跟着亲身体验了一次“不粘马桶”的探秘之旅。



(研究员搜索资料时,仿佛是观众自己打开了搜索网站)



 

宏观问题,也可以被“具体的问题”拆解



除了个体生活的问题,还有一类问题宏观、抽象,此前很少有人把它们翻译成“人话”,所以容易造成一种时代性的焦虑。



《青工所2》的研究员们,不仅在用“具体”去解读生活中的小问题,也在试图用“具体”去厘清一些宏观的问题,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比如《青工所2》第一期,就从“AI会不会拥有心智”这个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入手。


研究员先回顾了AI从1957年到今天的发展历程,以可视化的手法,一步步展示了ChatGPT虽然尚未拥有心智,但它是一个巨大的语言模型,能对几千亿文字进行无损压缩,因此可以快速学习、迭代。



而最近全球新闻的热点,也在围绕着另一个词展开——“芯片”。



华为麒麟芯片回归、苹果新机搭载3nm芯片、光刻机等热词和议题接踵而来,但大部分的文章角度都是宏观的、纯技术层面的,晦涩难读。



人人都知道芯片,却不了解它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芯片和普通人的关系是什么。



在《青工所2》的第十期节目里,研究员也提出了一个宏大的问题:人类算力被锁死了吗?



不同的是,研究员遵循着“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逻辑,通过一个个问题的钩子,拆解了芯片的工作原理和芯片算力的忧虑。



研究员先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科技的发展入手,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产生共鸣——1995年,“我”(研究员)出生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电脑,是卧式的金长城。后来“我”又陆续看到了电子琴、Gameboy、MP3、笔记本电脑、诺基亚……



(1995年,研究员家里买的第一台电脑)


按理说,随着晶体管不断变小,芯片的算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会越来越发达。


但事实上,研究员发现,芯片的发展,似乎停滞在了自己进入大学的那一天。


他带着困惑采访了中科院的计算机科学家胡伟武,对方的回复是,“我认为摩尔定律,实际上已经到头了”。



紧跟着,研究员又提出了下一个问题,“芯片的确出问题了,芯片为什么不进步了?”



于是,观众跟着研究员的视角,开始上网找文献、看Github上的晶体管结构GDS版图、研究晶体管是如何极限缩小的,再通过利用软件进行模拟实验……



(《青工所2》第十期节目,揭秘了芯片的工作原理)


一次次的抽丝剥茧后,观众和研究员终于搞懂,芯片的性能,是由晶体管的数量决定的。芯片的算力,几乎就等于生产力。“每个人能同时使用的晶体管个数,已经成为了一种资产”。



但当晶体管缩小到极限后,再想增强算力,或许只能靠增加体积。更高的价格,更大的体积,也就意味着廉价的芯片很可能会再一次变成昂贵的巨物,我们很可能再次回到1999年,也就是算力被垄断的时代。


正如豆瓣网友这样评价《青工所2》第一期关于ChatGPT的内容,“这是有限的观看中最清晰地解释以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的机制逻辑,并思考人之存在的可贵之处的片子”。
这也是第一次有一个节目能讲清楚芯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背后的算力忧虑又是什么。
《青工所2》就像年轻人的“外接大脑”,也像一本年轻人的《十万个为什么》。
在选题上,《青工所2》能敏锐地捕捉当下的热点,语言表述通俗、接地气,而且内容同时兼具深度和人文关怀。



更重要的是,《青工所2》的节目内容,更注重展示思考和研究的过程,展示某个问题、技术发展是怎么一步步从A走向B的,而不是直接提供一个结论、一个解决方案。



事实上,在芯片相关的这期节目中,研究员最终也没有找到解决算力忧虑的方案,全世界都被卡脖子了,人类芯片算力已被锁死,这是技术的困境,未来芯片可能会被垄断在大企业手里。



节目里提供的是一种忧虑,但通过具体的研究、具体的举措、具体的提问,未来关于任何定律的打破或技术突破,也有可能成为希望。



“具体”,也是一种很新的品牌玩法



优质的节目会引来品牌的关注,是好事,也是考验。


在保证节目本身内容调性的前提下,如何做好品牌内容的结合,是摆在每一个创作者面前的难题。



在这方面,《青工所2》也在通过“更具体的内容”去解决问题。



一个大前提是,《青工所2》在呈现方式上是“新手友好”的,但它本质上还是一档硬核节目。



若是参考其他节目,在硬核的数据分析中,突然露出品牌植入,或是简单地上一下情感价值,难免会让观众觉得突兀。



所以,《青工所2》在品牌合作时,摒弃了过去的“以情动人”,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既然硬核,就硬核到底”。



比如《汽车安全》这期节目,内容几乎都围绕着红旗新能源车展开,但它不会让人觉得是品牌广告。


因为节目不仅展示了电脑模拟测试,还通过真实的场地试验,真实地展示出品牌的技术力,让观众了解并认同品牌。



(红旗新车在场地的碰撞测试与电脑模拟几乎一致)


在芯片相关的这期节目中,也是如此。



在试图进一步了解什么企业会需要使用大量的算力时,研究员直接走进了红旗新能源车的芯片选型部门,对红旗新能源智能网联工程师提出具体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芯片选型有没有算力不足的焦虑,有没有算力不够用的感觉?”



这两个问题既与片子本身讨论的议题高度相关,又能实打实地体现出品牌的实力所在。



(《青工所2》的研究员采访红旗新能源车的工程师)


在片中,研究员根据对红旗新能源工程师们的采访,展示了红旗新能源车的优势所在。



“新能源车和传统汽车不同,更像是一台飞驰的电脑。除了CPU的算力更强,还包含了自动驾驶的AI算力、图形算力。”



“而正在开发阶段的500 TOPS平台,将对L2甚至L2+高级别驾驶需求,发起挑战。”“红旗对算力的规划和预埋,让汽车变得比原来更聪明。”


 

(通过算力预埋,车的算力会走在驾驶需求的前面)


《青工所2》和红旗新能源车的合作,不仅在内容上一致,在受众上也高度贴合。



《青工所2》的节目用户画像,是一群愿意独立思考、有自己主见、内心真正自由的新锐年轻人,他们和片中的研究员一样,喜欢问“为什么”,推崇严谨的逻辑推导、痴迷原创性的研究。



而品牌方红旗新能源车主们则可以用两个词概括,“职场先锋”和“企业骨干”。这和《青工所2》的观众一样,严谨务实,注重创新性的体验。



在这样的品牌内容合作中,二者之间的受众具有极高的匹配度。



观众可以了解红旗新能源车的技术,也会通过这些智性人士和节目的内容,对红旗这个品牌产生信赖,继而提升对红旗的认知与好感度。



其实对很多观众来说,品牌植入早已不是什么难以忍受的事。只要有信息增量,观众也很愿意接受品牌成为内容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青工所2》与红旗新能源车的“硬核”合作,可以成就品牌与节目的双赢。




写在最后



被时代议题和热点包裹的我们,离事实和真相其实没有那么远。



始终有那么一群人,试图用“具体”消弭时代焦虑,帮助我们离真相更近一点。比如坚持在“智识生活”赛道深耕的《青工所2》出品方,腾讯视频尤里卡工作室。



从文化对话类节目《十三邀》、作者式商业观察节目《激流时代》到科学品类《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尤里卡工作室一直关注社会现实、热点议题,以纪录片的形式创造“在场”的价值。



他们对于知识生活和思想类内容的深耕,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关于“智识生活”的全新思考,也鼓励观众用行动去探索自我、探索时代,用“具体”去拆解问题,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对自己的生活提供确定性的研究。



就像穿越周期、播到第七季的《十三邀》等智识纪录片传递出来的价值一样:



当我们关注具体的人和生活,我们也会获得一个向内观照的维度,找到个人之于世界的、一个具体的锚点。



文    字:董瑞娜      数    据:郑晓慧设    计:戚桐珲      编    辑:郑晓慧运    营:苏洪锐      监    制:唐也钦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

    作者
    DT商业观察

    DT商业观察

    上海 静安区

    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689号

    行业: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