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溢价,从这张「文化战略画布」开始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3-09-21


年初的时候,我参与了一次内容共创,命题是回答“为什么做品牌”,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话:

“世界上有那么多好的技术、好的文化,做品牌就是把它们“翻译”过来——以普罗大众能消费的价格、看得懂的语言,分发这些人类本来共有的宝藏。”

新消费的创业浪潮,翻译了不少好的技术,例如用造飞机技术来造扫地机器人的追觅,用做药模式来做护肤品的博乐达等等。从追逐“流量红利”,到“整合技术、整合供应链”,咱们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那好的文化呢?情况就有点儿复杂。

新品牌们在打造“品牌文化”这件事上,就像第一次搞装修的房主,对自己的“心之所向”还模模糊糊,只好左参考右参考。做产品,做设计,做片子,做联名……就像分批次买回来的家具,买的时候都忍不住“绝了绝了”直拍大腿,买回来放了放才现,这件不符合日常动线,那件跟整体风格不搭。总的来说,新手房主该交的学费,谁也逃不过。

而二套房、三套房的房主就不一样了。就像自助餐吃多了,你会知道自己最想吃的只是中式档口的那碗云吞面,再好的帝王蟹,要是不能包进云吞里那就此别过。格局动线、风格定调,建起来的那刻就已经想好了,而且因为对自己的“心”足够诚实,所以匹配回来的“家人们”也自然而然会喜欢这个房子,一家子就在里面,舒舒服服地耕耘、创造。

● Lelabo 的手工文化在它的香气里、店里、出版物里、店员的气质里 © Lelabo


这时候,即使是不同“家人”买回来的家具,大部分也都能恰到好处,随之,房子慢慢变得完整,形成一种独特的 taste,一种聚能的磁场,开始对外界产生引力。“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甚至想来参观、拍照,顺道看看有没有“纪念品”可以买走。也会有不少“同频的团伙”,仿佛遇到了高山流水,想要跟这家人结识交往,看看彼此能否一起创造点什么新玩意儿来。

这大概就是目前两种团队的不同情况,一种还在新手村分散投资,没形成聚力和复利,另一种手感已经练起来了,接下来就是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和内容。那么还在新手村的朋友们,可以怎么调整思路、升级打怪呢?不用急,咱们继续往下看。

《文化战略》这本书相信大家没看过也听过,它强调品牌要在当下的时代里,找到即将撕破旧文化的新趋势,从而获得竞争力。

而我认为可以增加一个角度。根据我在几段甲方经历里的观察,看上去再有潜力的文化趋势,如果内部团队和它没有精神连接、没有情感共鸣,也无法真正转化为品牌的文化战略。在创始人还在主理的品牌里,品牌的“文化战略”是从主理团队的“真心”里开始冒芽的,然后,这颗“苗”再选择性地吸收适合它的外部养分,不断与时代趋势对齐,延展、创新,最终慢慢长成。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主理人(特别是 90 后/ 95 后)也开始对更深层的议题发出追问——流量的卷子、供应链的卷子,已经卷到 80 分了,“品牌”和团队、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更健康、更长久?“品牌”能创造什么样的共识、什么样的文化,来夯实、扩大品牌的价值?

面对这些追问,我们可以尝试用一张“文化战略画布”来找寻答案。

这是一个我们在工作中内部使用的画布工具(v1.0),它承载着一个品牌在精神维度的顶层设计,对内团结组织,对外扩大影响。

画布的绘制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1调研、2归类、3定性、4规划(灵感来源于近藤麻理惠老师的怦然心动整理术!接下来我们将拆解如何使用这个画布,为落地品牌的“文化战略”提供可行的方法。


Step1:调研

在上文,我们提及品牌的文化战略是一个“从内冒芽,向外吸养”的结果,于是在第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分别从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收集、清洗信息(两个部分可同时进行,不分先后)。


先从外部视角聊起。

成功的文化战略,必然诞生在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某种共鸣里,而这种共鸣,来源于时代之下的集体精神需求。

什么叫“集体精神需求”呢?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三种不同的“用户需求”来理解——

第一种是在“购买场景”下的需求,相关洞察服务于“用户下单购买”这个目标,阿里的AIPL、抖音的5A人群,信息日新月异、快速变化,对应的是人的瞬间情绪,品牌利用它来提高在 trade marketing 层面的运营效率;

第二种是在“使用场景”下的需求,相关洞察服务于“用户更好使用”这个目标,通过田野调查、深访、焦点小组等方法,发现用户在使用场景下的痛点、痒点,甚至是新的使用场景,帮助品牌进行老品升级、品类创新或提升 NPS 等指标;

第三种则是对“长期状态”的洞察,它描述的是在时代环境之下(可能持续三到五年),某个群体长期面临的挑战,以及随之而来的集体精神状态、集体精神需求,可启发品牌创造提供精神力量的的产品、内容,从而赢得长期竞争。

看到这里可能你也发现了,前面两种与第三种的主要区别,在于“时间维度”——第一和第二种都是在特定场景/时间段内发生的,而第三种对应的则是长期状态。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候我们也会把第二种,使用场景下的需求也考虑进来,但这涉及品牌的产品策略,情况较为复杂本文就暂不阐述。

回到第三种。挖掘这种长期的“集体精神需求”,我们会用一种三明治式的做法,以确保我们找到的是真需求,而不是假洞察。


提及文化战略,很多小伙伴的目光都会聚焦在一些文化现象上,例如现在很火的 city walk、barbie pink 等等。然而,“现象”就像是热带雨林里的雨,说下就下,说停就停,与群体的长期状态未必相关。

所以,“现象”不是我们的目标,而应该是我们的引子,引导我们去观察现象背后的长期“需求”。

例如,在袤则咨询近日发布的《2023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1 中提到的其中一个趋势“盛景复古”,它指的是年轻人对古今中外的黄金时代的重新关注(e.g. 电影长安三万里/封神、老钱风、Remake狂潮),他们甚至混制各段黄金时代,在服装、设计等事物上造出新旧交织的浪漫质感。而这个现象的背后,是时代环境之下典型的精神需求——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形势严峻、日常消费降级等问题的出现,曾经个别地区城市的局部衰落感,逐渐波及影响到更广泛地区的人们” “怀旧将人们与过去联系起来,带来确定感与踏实感” “为了寻求救赎,他们倾向于通过复古、怀旧和二次艺术创作等方式回归“黄金时代”,寻找浪漫主义的慰藉。”……


●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2:一座千年中华文化主题的沉浸式大型文旅综合体,拥有56个空间,从早到晚共21个剧场。© MAPPHO麦朴


怀旧里的“旧”可能会一直变化,但群体的这种精神需求,在下行周期结束之前将会持续,这才是我们要寻找的本质所在。

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品牌团队可以先凭借直觉,尽可能多地搜罗与品牌相关联的文化现象,即使是很小众的节目/内容也可能有重要启发;也可以让熟悉品牌的博主朋友、外部专家等参与进来,集思广益避免局限视角。汇总后通过共同讨论(或求助ChatGPT),挖掘出现象背后的长期需求。

此外,我们还需要在用户访谈中,对这些需求进行“验证”和“补充”。在内部讨论的情景里,品牌团队往往容易陷入将用户画像理想化的情况,因此增加用户访谈的环节很有必要。

品牌团队可以在用户群中抽取少量用户,前瞻性用户和典型用户各取一定比例,进行 1V1 访谈——

用户怎么看待这些文化现象?用户如何定义幸福充实的生活?用户生活里的主线任务和支线任务分别是什么?在主线任务和支线任务里,用户遇到哪些挑战?……通过了解用户的生活事件、生活行为,品牌团队可从侧面窥探用户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需求,此时再与内部讨论的结果进行校对,最终整理、输出用户端的洞察。

再来聊聊内部视角。

在上文中我们提及,品牌的文化战略往往是从主理团队的“真心”里冒芽出来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真心”附近的杂草进行清除,让芽苗顺利冒出。

在内部访谈这个环节,当我们去了解主理团队如何看待品牌的方向和愿景时,有时候很容易掉入“最优解”的陷阱——誓要做到更高更快更强,在品类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赢得冠军(总想着卷死他人,也许是东亚民族安全感缺失的特性)。

在企业的实际经营里,“最优解”的思维原则是有必要的;但在品牌文化战略层面,我们需要的是不同的可能性。这不是在考场里做卷子,而是在游乐场造项目,用户消费就像是选择去哪个项目前面排队,不会想着玩最牛逼的,只会想着自己心心念念想玩的那一个。

也就是说,一种文化不可能打动所有人,但可以让某一群人“疯狂地爱上”(小心不要唱出来)。承认这个事实,反而可以松一口气,松一下土,苗又能往上冒一些。所以,我们也更偏爱从主理团队的个人层面进入,深挖核心成员长期的人格动机和“心之所往”。

在过去组织的野生游学项目中,我们曾经使用 someet 开发的一副卡牌来破冰互动,结果意外地发现这套问题很受大家欢迎:

如果你变成另外一个人,你会愿意和现在的自己谈恋爱么,为什么?你最牛逼但却没什么用的技能是什么?在过去的生命里,哪一天你感到最幸福,能详细描述一下吗?……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引发思考,一个好问题也能够激起讨论。同一条问题问不同的人,我们都会收到迥然不同的回答,也映射着不同人的深层内在是怎么样的。


● 美国传奇插画家 Edward Gorey 回答普鲁斯特问卷


著名的普鲁斯特问卷也是一个好使的工具。这份问卷一开始是时髦巴黎人在沙龙中的游戏,后来被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很多记者在重要人物采访前都会将它融入到自己的提纲中。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帮助人们回溯自己的情感、体验,挖掘深层动机和价值观,认识在当下阶段的“Who I am”。

有的人每隔三五年就会做一遍普鲁斯特问卷,审视自己的变化,同样地,品牌团队每隔三五年也应该做一遍梳理,毕竟人会成长,文化也会变迁。


Step2:归类

“俯瞰”是规划整理里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指的是将所有物品都铺在一个平面上,从高处审视它们。同样地,我们在获得丰富的调研素材后,也要对它们进行审视和整理。

用户的“需求”和团队的“人格”,就像是等待施肥的荒地和准备发芽的种子,想把它们匹配起来开始耕作,就要先将它们一一归类,方便后面“合并同类项”(这个环节没有调研那么好玩有趣,它是一道更需要耐心分析的数学题)。

我们先从“需求”层面切入看看。

大部分人都认识“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但可能未必知道,马斯洛在晚年时,推翻了满足需求必须按照从低向高的顺序这种说法,他发现,一个人的需求是会不断变化的,于是,我擅自把金字塔改造成下面这个样子,我管它叫做“人类需求轮盘”(马斯洛听了想打人)——



现在你可以想象一个动态的画面:这个轮盘在不停转动,而人就在上面“反复横跳”。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特定的需求重心,而在重心以外的时间,会因为内心变化和外界刺激,跳到轮盘上的不同板块里。

比如说,知名的女性知识分子苏珊·桑塔格,在遇到喜欢的人时,就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恋爱脑”;而苏轼在建功立业的剧情主线以外,还会像美食博主那样喜欢研究食材,于是才有了“东坡肉”这道世纪名菜。

“我们大多数人都很想要被人喜欢,想要归属于某个团体;与此同时,我们又很希望成为独立的个体,很喜欢走自己的路;同样的,大部分的人也都很需要安全与稳定,但是,一个人无论多么想获得安全感,仍会受到企图心和征服欲的驱使……生命要求我们不断地在这些极端之间,取得平衡。” 

值得关注的是,有一类需求不在马斯洛的体系里,却是现代人的普遍痛点,那就是“情绪需求”  ——当人受到外部事件刺激,会被唤醒一些感觉,例如焦虑、愤怒、兴奋,而这些感觉可能会促进我们产生一些无效行为。这更多是外发性的,而非来自真正的内在驱动。

比如说,有些人习惯在空闲时一直刷手机,为的就是消除外部压力带来的焦虑感、无力感,而有些人被老板责备会应激摔桌,可能是激起了小时候对权威角色的恐惧。

这是一个“黑魔法”特别容易施展的空间,有些商家一味地利用这种情绪需求来达成销售目标,但长此以往,其实是在消耗整个消费市场的“心理能量” 。

这也是为什么董洁老师在直播间提倡“忍一忍再买”,会收获一吨的好感。如果品牌跟用户之间要建立可持续的、健康的交易循环,就不能对“土地”胡乱开垦,相反,要成为用户的心理能量加油站,与用户一起创造生活里的高质量时间,成为用户的支持者

我们可以先把在 Step1 收集回来的用户需求洞察,都分类平铺在轮盘上,然后再来看看“人格”的部分。

“人格”仿佛是一个薛定谔的词,有时候是四个字母组成的一组特征,有时候是音乐软件调戏用户的测试道具,说起这个词的时候总有一种“我知道但我说不清楚”的感觉。

所以,在绘制文化战略画布时,为了让“需求”和“人格”处于同一套逻辑体系里,我们会运用与马斯洛需求理论同源的人格工具,“品牌原型 Brand Archetype”——


● 品牌原型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 Dr. Carol S. Pearson 与扬雅广告公司(Y&R)执行副总裁 Margaret Mark 共同研发,融合了马斯洛需求理论、荣格原型和坎贝尔神话学,归纳出对人影响最为深刻的 12 种人格原型,并应用到品牌营销领域。


人类需求轮盘里的每个需求板块,都对应着三种不同的人格原型,而这些“人格原型”,就像是特别懂满足某一类“需求”的学霸

“Everyman” 天生亲和,珍视平凡生活里的细节和触动,容易融入群体(连接);“Creator” 拥有搭建框架、突破框架的天赋,在创造过程中获得专注和掌控感(安全);“Sage” 不入爱河,却对发现真理有深切的渴望(自我实现)……


● 人格原型卡牌 [ 情人 ] 卡


在项目中,我们会利用一套“人格原型卡牌”,帮助团队快速学习 12 种人格原型的“内核”,在核心动力、天赋能力等方面,比照在调研环节收集到的团队信息,识别出团队的不同人格,然后将所有类型都贴到对应的需求板块上。

此时,我们就已经将收集回来的“用户需求”和“团队人格“,做好了分类,完成了画布的第 2 部分。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筛选环节,作出取舍。


Step3:定性

同一块土地,撒上不同的种子,会长出不同的果实;同一个需求,不同的团队去做,会生出不同的品牌。所以在第三步,我们用了“定性”这个词而不是“定位”,更强调用品牌团队本身最深刻的人格(being),去引导品牌的文化发展方向(doing)。



我们不必被品类带来的思维定势所限制,比如说,母婴品牌不一定非要是“Caregiver”,“Hero”来带宝宝会有一种反差萌的趣味;“Lover”做的内衣品牌也已经不是市场上的唯一选择,带着“Ruler”气质的更是有潜力成为小众圈层的爆款(不能再说更多了)……

允许人格原型的多样化,允许人格原型互相叠加,反而能给品牌带来创新的灵感。我们可以进行分组讨论,筛选出内部认可度前二的人格原型,然后再与画布里的用户需求做校对,要给我们所选的种子,匹配上有潜力的成长空间。明确好品牌人格,也就是明确,相关联的意识形态,和背后的文化趋势方向。


● 小众内衣品牌模拟画布


至于“品牌宣言”的部分,它是一项“传播内容”,包含了对品类母题和文化母题的综合性解读,我们可以在完成 Step4 之后再回头总结。


Step4:规划

“人格原型”不仅仅是一个帮助团队自我识别的概念,同时也是品牌进行文化创新的工具箱,因为每种人格原型的背后,都有相对应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趋势,它的“外延”是广阔的。所以,在明确品牌的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到文化战略的“规划”环节。

文化战略规划,规划的是什么东西?

作为企业运营中的一个新领域,“文化战略规划”是伴随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我(又)擅自给它做了一个定义:在一个明确时间段内,企业为了在内部、外部建立更深刻的精神共鸣,并赢得市场竞争,而进行的精神产品开发规划。

这里的“精神产品”,包括但不限于:
a. 传递品牌内核的独立内容,如大片/杂志/播客等,回应的是目标群体长期的集体精神需求;
b. 依附在实体产品上的体验设计,如产品设计/联名/周边等,回应的是目标用户在产品使用场景下的精神性需求;
c. 企业内部的文化性活动,如工作坊/赛事/游学等,回应的是对内部团队天赋人格的挖掘和培养。

如今媒介极度碎片化,品牌表达的方式变复杂了,企业需要一个清晰的规划,去管理所有精神产品的开发,才能保证品牌在不同内容上建立精神共鸣时,能保持“感知”上的统一。
有的品牌为了贴热,时而谈论这个,时而谈论那个,强行用 slogan 来串联,最后只会沦为次抛型内容。我们应该把企业的文化战略看作是一个持续三至五年的节目 IP,通过规划,让一次次的精神产品落地,累积、沉淀成品牌资产。

1. 文化母题确立

首先,每个节目 IP 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种地吧》讲的是少年耕作的故事,《长安三万里》讲的是唐朝诗人的多舛命途……相比于过去用一句 slogan 串联的做法,品牌更应该选择一个“文化母题”,从一个点跳到一个面上,去包容如今内容表达的复杂性和多样化。


● 快闪图书馆是 Aesop 在全球的标志性活动,“文学“一直是它的一个文化母题。© 樊小宝


在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回溯调研收集回来的文化现象,以及把所选定的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的“人格原型卡牌”重新拿出来,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趋势”的板块,找找文化母题的灵感。

比如说,“Creator”创造者这个人格,善于搭建框架并突破框架,现实中的手工文化(文房四潮、古着remake)工具文化(AIGC、小修小补)就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游乐场。再比如说,“Lover”情人的感官感知能力发达,容易调动他人的情绪,最有潜力成为纯爱战士,信仰主动给予而不计较得失……

设定这个文化母题时,我们既要考虑讨论度的增长空间,也要避免话题竞争过于激烈,要为企业这条“新产品线”选好赛道。


2. 文化母题进化

在上文里我们曾提到,品牌的“文化战略”处理的是品牌与群体之间的长期关系,它不仅是此时此刻的,还是未来三至五年的,是陪伴式的,是有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的。所以,在文化母题的基础上,我们要预判趋势的变化,来设计母题进化的“路线图”。

举个例子,就讨论“女性主义”这个话题,有的品牌是不断进化的,而有的品牌就停滞不前。“性别不是边界线 偏见才是”,珀莱雅在 21 年刚提出这个观点时,邀请了女 rapper 于贞以一段燃爆的宣言拉开帷幕,到 22 年的时候宣言就进化成行动,以醒狮少女这样的经典人物带来精神鼓舞,到了 23 年,品牌又将女性主义的话题从年轻人拓展到妈妈辈,在母亲节关注妈妈的主体性。


● 珀莱雅 2023 年母亲节战役海报 © 珀莱雅


而不少品牌一直停留在女性主义“宣言”层面,仿佛没有认真做功课,老是抄同桌的作业,不免让人感到无趣又疲劳。在人格原型卡牌里,就有一个“人格进化”的板块,例如“Outlaw”叛逆者的进化层次是这样的——

层次一:不接受团体或社会的价值观,藐视传统的行为与道德(观念)

层次二:做出惊世骇俗或破坏性行为(个人行为)

层次三:成为叛逆分子或者革命分子(社会行为)

我们可以参考这个板块的内容,就文化母题的进化画一个大概的框架。同时,追溯文化母题的发展历史、他人经验,也能收获不少创新的原材料。


● 每个品牌团队都该有自己的“主题书单”


例如女性主义与上野千鹤子,极简主义与禅宗、包豪斯,性感与时装史…… “一个问题如果是时代性的,那么人们就无法在它本身的时代找到解法,必须要去探寻那些跨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 


3. 三年行动规划

在项目进行时,这个环节通常是大家最欢乐的时刻。以文化母题在不同阶段的进化为“火车头”,各个小组开始头脑风暴,把在内容、产品、团建等板块的想法,相关的参考形式、资源列表全部抛出来,填到每个阶段里。

第二天,整合营销经理就可以把未来三年的 calender 给画出来(不开玩笑!


当然,在实际执行时,品牌还要根据当下的环境去调整。而在有些项目里,还涉及组织内部的人才盘点,供应商的重新考核,以支持规划更好地向前落地。


结语

最近,我在蓝色电视上看了一部纪录片叫 <The Lost Interview>,里面重现了乔布斯在 1995 年时接受的一段采访。当时乔布斯离重掌苹果还有两年,正值人生低谷的拐点前夜。在 70 分钟的过程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主持人:你怎么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

乔布斯:归根到底,这取决于“品味”。……我认为让 Mac 伟大的原因是,这些创造 Mac 的人们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家,他们同时是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那是一种非常“博雅”的气氛,让我们能把在其他领域见到的最好的东西,都带到计算机科学的领域里。

在消费品行业,打爆款,相信大家都学会了,但流水的爆款,造不出铁打的品牌。一个长远的、健康的的品牌,需要超越供应链、渠道运营的同质化,由主理团队的集体人格、天赋和综合品味,带来一种有机的、糅合的生命力。
而“文化战略画布”的应用,就是为了帮助品牌通往这种状态。

对于品牌、文化的工作来说,没有现成的数据、信息能直接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它的图景只存在于“人”的潜在意识里。
绘制文化战略画布的过程,是一场团队天赋的体检,也是一次集体灵感的开发,它让我们拿着探照灯走到热情所在的深处,挖出独一无二的宝藏。


* 相关资料:

1、《2023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首发:把握社交趋势,品牌、创意、产品的未来机|袤则咨询

2、新作:只有河南 · 戏剧幻城 by 王戈工作室|有方空间

3、《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话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汕头大学出版社

4、《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8版)》P1550|人民邮电出版社

5、谈心理效能与行动降级|崔庆龙(微博)6、《Vipassana 内观侧写(中):训练心如同训练肌肉》|不是办法(小报童)




粼粼工作室 · 在商业与文化生活的交叠时空探索

qrcode_for_gh_ba716353ec36_258.jpeg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