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穿搭、发疯文学等营销现象背后的情感经济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3-08-07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多巴胺穿搭、发疯文学等成为营销热词,各大品牌纷纷尝试与这些营销热词相结合,蹭一波新鲜流量。

一、现象

在“多巴胺”领域,高饱和度的颜色成为这个夏天的主旋律,为抢夺消费者的注意力,各大茶饮、彩妆、服装品牌在产品设计和文案内容上充分体现“多巴胺”的感觉,用明亮的颜色体现愉悦心情,积极拥抱色彩营销。

微信截图_20230807224026.png

而发疯文学主打情感宣泄。当代社会人生活压力大,职场被“卷”和“PUA”得累觉不爱,需要一个情感疏导的出口。发疯文学恰恰为这些“欲发疯却不敢发疯”的成熟职场人提供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各品牌运用挖苦的文案内容、夸张的表情、发自内心的感叹词等表现形式,与鲁迅先生当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的呐喊有相似之处。

2.png

二、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能表面地把“多巴胺穿搭”=色彩营销,“发疯文学”=自我宣泄的文案风格。无论是多巴胺穿搭还是发疯文学,其本质均是体现人们情感表达的需要。如果把人的情感按照“自我——社会”维度与“享乐——控制”维度交叉后进行分布,那此类营销现象则是体现一种重视自我感受、乐于(或者勇于)自我表达的享乐主义。

3.png

三、行动

然而并不是任何品类/品牌都适用“自我享乐主义”的营销调性,如果只是单纯的“拿来主义”,反而会弄巧成拙,损害自身品牌形象。

首先,它是个人选购并使用的品类,如美妆彩妆、服装箱包、食品饮料、个护产品等,能够根据个人偏好进行选购,家人或朋友对选购决策的影响较小,以自我为导向。

4.png

其次,消费者追求感官回报超过理性回报。例如在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书中,消费者对洗衣液的需求以理性回报为主,希望让衣服更干净,而作为饮料,可口可乐能够解渴外,消费者更享受在饮用过程带来的快感和冲劲,这均是感官回报。所以细心观察发现,可口可乐的广告较少强调“解渴”的理性利益点,更多的是展现轻松愉悦、尽情尽畅的情感利益点。

6.jpg

最后,它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平时大家朋友圈里,晒包包、晒化妆品、晒美食、晒衣服等等,这些品类均带有社交货币,适合成为表达“自我享乐主义”的载体。

350f95c29d2ecf2e853f33e9dcac02fc.jpg

现代人的消费需求不仅仅是停留在功能性需求,更愿意付出金钱购买有趣的、愉快的、体现自身价值观的产品。因此,营销不能仅仅停留在“卖货”上,更要“走心”。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