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海市的黑圈效应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3-08-06

加微信SXSZZZ,开发合作,加入IP蛋炒饭社群

这是IP蛋炒饭开伙的第207篇文章,全文约2760字。

任何一个现象级的文化作品/IP,其传播受众(Audience),都可分为三类:


喜爱者、黑子和旁观者


过往的IP文化分析,一般只注重对喜爱者(粉丝)的统计和评估,而忽略了对黑子的重视,往往视而不见。但实际上,黑子的作用力同样重要,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更加重要。


喜爱者和黑子的冲突,能构成波涛汹涌的文化气场,对现象级IP的形成极为重要,就像正负电子的斗争一样


最近超火的刀郎《罗刹海市》,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范例。


在罗刹海市刚最初推出时,我在音乐平台、社交媒体、朋友圈里看到的评价,基本都是正面的。很多人是真的喜欢上这首歌,自愿成为传播者,认为这首歌有意思、很上头,或者觉得这歌能将自己内心感受充分渲泄出来。


这些喜爱者的传播,形成了罗刹海市的第一阶段。


但仅靠喜欢者的分享罗刹海市未必能形成现象级,因为任何一部文化作品(包括任何一首歌)都会受限于自身特点,有人自然喜欢,有人自然不喜欢。


进一步的发展,就要靠黑子登场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首歌,那些不喜欢这个作品的人也开始发表意见,负面评价急剧增多,还有好事者不断发出各种耸人听闻的解读。


现在去各个平台看罗刹海市的评论,会明显感觉到黑子很多,而且黑子造成的影响力,远大于粉丝喜爱者,因为大家热衷传播的,已经不是歌曲本身,而是各种影射的话题。


到这个时候,罗刹海市才成为现象级的文化案例。


这种现象,不妨称之为“黑圈效应”。


黑圈效应指的是,黑子们构成了最外围、也是最受瞩目的气场,组成了一个黑圈,不断吸引旁观者和好事者加入,从而形成了火爆热烈的文化讨论现象,而喜爱者只是被圈在其中,受到的关注远远不如黑子们。


黑圈效应在现象级文化传播事件中屡屡发生。


当作品影响力不断加大,传播度如螺旋一样上升,突破了某个限度时,流传就从欣赏行动变成了黑圈现象。


看罗刹海市的评论,会发现后期发声者很多并不是喜欢这部作品的人,只是被传播热度裹挟了进来,他们发出的声音,肯定和开始时的欣赏者不同,更倾向于吐槽、腹黑和批评。

而黑的声音总是比粉的声音跑得更远,所以,就形成了“黑圈效应”,罗刹海市才成为了现象级,歌词中的“马户”和“又鸟“也成为了文化模因meme。


最近打开各种社交媒体,“马户”和“又鸟”已经变成了流行梗,经常被人提到,还有人为“马户”和“又鸟”作画——


上个星期还出现一个热搜,说罗刹海市全球有80亿播放量打破吉尼斯纪录,引来了各种质疑,然后吉尼斯纪录官方出来,表示并没有收到申请,而且80亿播放也不会打破纪录,又被好事媒体推上了热搜,并引来了一大堆人对这首歌及团队的咒骂。


其实刀郎方面,在这首歌如此红火继续上升的态势下,是没有必要再弄个这样的事情出来的,但这并不等于别人就不会借此造事,这就是”蹭“定律,无数的自媒体会绞尽脑汁来”蹭“这个热点,加各种搏取眼球的争议话题来引流。


这些自媒体就担当了“黑圈效应”中的黑子作用。


还有人做了一段视频,是德国某政党领导人借这首歌来抨击德国,将德国政治的乱象和罗刹海市讲的事一一对应,又引发了各种转发热评,但实际上,这段视频是伪造的,就是蒙太奇剪辑移花接木,同时欺负绝大多数国人听不懂德语。


又有新闻传出,台湾《联合报》称《罗刹海市》歌词“映射了当前的台湾”,四处是假象、从政坛到各行各业,“又鸟马户”一点都不少,从各个媒体纷纷报道来看,这个事应该是真的。


罗刹海市的热烈还造就了另一个黑圈效应:有人认为歌词所指是那英,于是在抖音上,那英的帐号遭到大规模的围观和围攻,评论超过了650万条。


其实,《罗刹海市》是典型、纯粹的潜文本,全篇没有一个词具体讲什么事,但又句句暗讽、腹黑。它就像一口象征主义的大锅,任何东西都可以套进去,都不能说套得不对。


大家纷纷将各种社会环境、事件和人套进去,都是在做借刀杀人的事情,使得黑《罗刹海市》的人越来越多,黑圈越大越大,使得罗刹海市的影响幅射力远远超出了一首正常的歌曲,并在社会文化气场中自行演绎、繁衍和变异。


同样的现象,还发生在陈思诚监制的电影《消失的她》身上。


根据最新数据,《消失的她》的票房已经达到35亿元,以我对整个过程的观察,“黑圈效应”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记得在《消失的她》最初上映时,第一批观众的评价是非常好的,正是因为有良好的口碑,才直接帮助了电影的票房在最初几天后不降反升,创出新高,推动影片票房很快突破了10亿。


但随着票房向15亿、20亿迈进,黑子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使得这时候再去各个网站看评论时,会发现黑的声音更占据主角


在黑子们的声音中,又揉入了很多人对监制陈思诚的过往不满看法,使得黑子们的声音丰富多彩、追古溯今,更加引人瞩目。


这当中豆瓣用户的声音起了很明显的引导作用,豆瓣的评分,随着电影票房的不断走高而节节下低,从开分7.5一直降至现在的6.4。


这时候对《消失的她》的争论,也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对于电影自身往往只是一句负面评价带过,而发展为对创作者人品、以及电影社会责任的激辩,这其实更加让没有看过的人产生好奇心:这部电影是如何与社会责任有关的?


我个人的看法是,仅凭电影本身的质素和6月份的市场环境,《消失的她》应该只能获得不到20亿的票房,正是因为后期“黑圈效应”的社会化,才使得电影一直能冲到现在的35亿。


所以说,黑子们和喜爱者的网战式冲突,才能形成巨量的文化气场,对现象级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罗刹海市也好,消失的她也好,还有之前无数次的文化作品爆发,都在印证“黑圈效应”的力量。


而且“黑圈效应”其实是排斥真正的烂作品的,尤其在现在的市场,烂作品更加不可能靠黑子的力量获胜。


因为“黑圈效应”必须由正反两股力量组成,除了黑子们的声音围在外圈,支持者或喜爱者们的内圈反击也必须非常强。


只有当内圈喜爱者的反击声音既强大又合情合理,才能和黑子们的声音共同将作品推向高峰、成为现象级。


而这必须依赖于作品或IP本身的水准足够好、足够有共情,才能使正向的作用力足够强。


记得当年阿凡达第一部,同样遭遇了“黑圈效应”,但黑子们的巨大声音,始终被电影本身让人信服的魅力所抵挡,值得用IMAX去看,甚至值得看好几次,才推动阿凡达1创造了惊人的票房奇迹。


而《罗刹海市》,无论怎样附会和批驳,作品本身还是有很充足的意蕴的,而且依托于聊斋志异同名原作的强大文化底盘支持,使得黑子们的批评无法伤及作品的根底,只能在浅层次上黑化。


因此,完整地说——


“黑圈效应”是由黑子们、喜爱者、作品本身实力共同组成的文化气场,当我们评估考察一个IP或文化作品时,永远不要忽略黑子们的作用力量。



作者:陈格雷(老小格)团队

                《超级IP孵化原理》作者、品牌IP孵化人

—END—


—— 创造品牌IP,欢迎业务洽谈 —— 

加微信SXSZZZ,IP开发合作,加入IP蛋炒饭社群

超过40多家顶级IP和品牌将此课程作为工具

每一本都有作者亲笔签名,欢迎扫码购买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