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消费者有多爱“无糖食品”?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3-07-19

在全球范围内,“减糖”趋势正愈演愈烈。

2010年起,丹麦、匈牙利及墨西哥陆续开征糖税。2017年,除了美国及英国,泰国也跟进,成为亚洲第一个对含糖饮料课税的国家。

土耳其政府则与当地餐厅及甜点店签订协议,以减少餐点的含糖量。而新加坡更宣布成为全球首个禁止高含糖包装饮料广告的国家,并规定高含糖饮料必须贴上颜色分级标识,以鼓励民众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因担心蔗糖摄入过多影响健康,“控糖”“戒糖”不仅迅速成了消费者健康生活方式的标签,也成为大部分品牌关注的食品产品创新卖点。特别是在一些摄入糖分较多的品类,如饼糕点心、饮料奶制品等知名品牌,每次产品焕新都饱受业内外关注。

根据艾媒咨询整理,仅无糖饮料这一项,2015-2022年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由22.6亿元飙升至199.6亿元,预计2023-2027年将持续放量增长,市场规模有望达748.9亿元。总体来看,“无糖经济”具有极高的市场发展前景。

一、消费者懂“无糖”,更需要“好无糖”

近段时间,一则关于“阿斯巴甜可能会致癌”的消息引起公众对代糖健康与否的担忧,高速发展的无糖食品行业按下了短暂的暂停键。

实际上,阿斯巴甜只是甜味剂中的一种。其他常用合成甜味剂还包括三氯蔗糖、甜蜜素、安赛蜜等,并不波及所有的甜味剂。

阿斯巴甜风波并不会影响消费者对无糖食品的长期追求,而教训则给予了市场极大的警醒:食品消费者爱“无糖食品”,更需要品牌提供“好无糖”产品。

根据国内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7)》中规定:食品营养标签中的“无糖或不含糖”应满足每100g固体食品或100ml液体食品中的含糖量不大于0.5g。这里的糖指包括白糖、红糖等在内的人工精制糖。

无糖食品不含人工精制糖,但可以含有“代糖”甜味剂。从有糖、代糖升级到多种符合“大健康”趋势的减糖方案层出不穷。

目前市场上可用于替代蔗糖的甜味剂种类较多,如常见的木糖醇、三氯蔗糖、安赛蜜等。天然高倍甜味剂中,主流产品为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

由于天然高倍甜味剂带有部分不良口味,而赤藓糖醇具有良好的甜味调和作用,一些生产无糖饮料的新消费品牌大量使用赤藓糖醇作为代糖原料,赤藓糖醇因为口感与糖接近、且不参与吸收代谢,受到消费者欢迎。

关注“减糖”的消费者大部分属于“成分党”。据一项由卫生部、中国营养学会等多部门等联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仅有4.1%的消费者是因为新奇、跟风才购买无糖食品,大部分消费者选购无糖食品都有清晰的消费需求。

其中50.45%的消费者是因为减肥瘦身需求,45.45%的消费者是为了健康养生。可以说,消费者对无糖产品早已迈出了初级认知门槛,也自然对无糖食品有更多的期待。

目前,消费者对无糖食品的核心诉求主要包括:美味好吃、健康无负担、实惠不贵、利于减肥。其中,核心消费群体Z世代对无糖产品还有更多个性化消费需求。比如:增加社交互动、彰显消费品味、排解压力等。

二、“无糖”重塑食品加工,赋能产品更高价值

食品饮料是人们生活中必需的消费品,有着非常稳定的市场需求。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也需要食品和饮料来维持基本生活需求。于是,目前市面上主打“无糖概念”的产品都聚焦在零食饮料行业。

分开来说,饮品赛道最具有创新力,需要品牌关注减糖技术创新。

目前各大饮料公司都在基于甜味剂研发配方,对多种甜味剂进行组合复配,以试图研发出更符合自然风味、更适配人体肠胃的组合。但实际上,无论是元气森林还是奈雪的茶等品牌,在其关键的甜味剂配方上,并没有形成独特优势以及相关专利。

当低糖成为饮料行业的热度,赤藓糖醇、三氯蔗糖等代糖出现在更多饮料产品中,必然会形成新的“内卷”,造成成本上升,对新减糖技术的探索迫在眉睫!

数据显示,2014-2023年,无糖饮料行业技术研究较为活跃,每年均有新增专利数。目前,中国无糖饮料行业累计专利数量已经达到4103个。相信随着无糖饮料行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无糖饮料市场会展现出更为可期的未来。

无糖食品的品类和销售场景更复杂一些,机会点在品牌营销。

热门无糖食品品类包括饼干、蛋糕、薯片、糖巧、速食米面、调味制品等等,消费场景也多样化,除了商超,还有甜品店、餐厅、食堂等等。

相对于饮料,广阔的产品品类也意味着更大的市场空间,但市场空间并不等同于市场机会。整个食品零食行业的竞争壁垒都不高,往往一家品牌从新品类里获益,其他企业便会蜂拥而上。

尤其是传统巨头,基于供应链和渠道优势具有很高起点。面对新诞生的各种网红爆款产品,他们往往能迅速响应,完成市场优势积累。

当然,这些具有研发能力的传统大企业,往往在产品、渠道和工艺创新方面投入较大,相对会压缩对营销创新方面的投入。这也给新锐零食品牌留下了屈指可数的出圈机会。

三、总结思考

无糖食品赛道看似很挤,实际上还是有很多品类等待“无糖改革”。

这里面,大众日常常见高消耗食品,如常规粉面制品、调味酱、调味汁这类,在市面上以“无糖”身份出来的并不多。“无糖”概念更多停留在零食饮料、保健食品层面,还未完全全方位渗透到大众主流食品中去,这里仍有新机等待挖掘。

有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多年来呈指数级增长。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人们对营养、免疫力增强剂和健康饮食的追求达到了新的水平。在时代浪潮推动下,无糖食品行业将迎来蓬勃生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