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的形状》序言与后记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3-07-02


创意姓黄.png

序言——

创意就像流水,每一刻都呈现不一样的形状,也唯有如此,创意才能保持新鲜的维度。如同在水面之下,隐匿着无数的水草、河床、砂石……我们相信在创意的形状背后,蕴含着更深层的意义。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中说“美景之美,在于忧伤”,创意之美,也是如此。诉诸于表,求达于心, 不止于表面的形态,更关乎内在的情状。

创意是我的工作,无论是在李奥贝纳、DDB,还是在麦肯或华扬联众,大部分时问都在“做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文案、海报、TVC、装置、活动、展览……但是这些只是创意的某种形状,并且是与我相关的形状。除此之外,当创意遇见设计,创意遇见艺术,创意遇见生活,创意遇见教育,甚至创意遇见不同的人,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于是,我尝试与不同背景的创意人展开对话。与华人创意教父包益民聊设计,与奥美创意老大李兆光聊广告,与浙江理工大学刘洁老师聊教育,与文案达人乐剑峰老师聊趋势,通过思想的交锋,去探索更广阔边际的创意形状。

但是,所有对创意的探寻,似乎都会从前瞻变成后知后觉;所有曾经的真相,又会在另一个时刻变成假象;而对话,也不过是当时的欣慰和过时的警语……所有的探寻都是徒劳的,但是探寻的姿态却可以是永恒的。面对创意的巨型游泳池,我就像一个充满好奇却又懵懂的小男孩儿,用手轻轻拂一下水面,为泛起的涟漪欢呼雀跃,却始终不知道水面之下,究竟有多深,有多宽。

探寻的意义,之于我,是可以借助这些谈话与写作的契机,暂时从创意的实际工作中抽离出来,站在更高或者更广的维度去思索创意。也许被交谈、被思索,或者被诉诸笔端的创意,也是它形状的一种。

后记——

一切事情皆有因果,这本书的诞生也是。就像斯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所说“你不可能充满预见地将生命的点滴串联起来;只有在你回头看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之间的联系。所以,你要坚信,你现在所经历的将在你未来的生命中串联起来”,正是之前看似没有关联的点滴经历,才塑造了今天的我,也促成这本书的诞生。

本书的文章主要来自过去几年给《艺术与设计》杂志写的专栏;之所以会给这本杂志撰写专栏,缘于杂志编辑朱林对我的一次采访;之所以朱林会采访我,缘于当时拿到One Show的一个奖;之所以能拿到One Show的奖项,缘于我在DDB上海做创意;之所以会去 DDB上海做广告,缘于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读研究生时,激发的对于创意与设计的好奇与喜欢......过去的事情,似乎很容易被遗忘,只有在追忆的时候,点点滴滴的脉络才会清晰起来。

如果将实习的时间也算上,我在广告行业已经工作了十几年,而且是在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对创意如此长情,回想起来,自己都感觉不可思议。

2007年,我踏进位于外滩中心的李奥贝纳上海办公室,开始“伸手摘星”的创意旅程,当时公司客户有可口可乐、李宁、美特斯邦威、凯迪拉克、西门子、麦当劳等,主要为这些品牌创作传统广告, 包括电视广告、平面海报等。现在想来,这段时间算是传统广告最后的黄金时代。到了2008、2009年,数字广告的势头越来越猛,逐渐开始蚕食传统广告预算,也在那个时候,国内涌现出很多互动广告公司, 并将许多国际客户的数字广告业务揽入怀中。

2009年末, 世界顶极4A广告公司DDB上海向我抛来橄榄枝,于是我转去DDB工作。在DDB,我跟随一个马来西亚籍创意总监工作,参与了澳大利亚旅游局打造了“澳大利亚,尽是不同”的全球广告战役;为纯果乐拍摄了一支基于网络传播的病毒视频《再来一瓶,再爱一次》,在优酷上线一周点击量突破1000万......每个DDB的创意人,都铭记着伯恩巴克的教诲“广告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有独创性和新奇性”,全力追求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2011年我抱着看更多,学更多的心态加入麦肯世界集团在中国的首家创意热店Can Create,这家创意热店像个咖啡馆,工作流程十分简化并以创意为导向,首席创意总监吴佳蓉也给下属创造自由的发挥空间。Can Create主要服务洲际集团旗下几个酒店品牌,担当它们在中国的领衔代理商,所以基本每周都要去洲际酒店集团办公室,与客户一起讨论方案。在麦肯的工作经历,让我更加注重从消费者的角度去洞察,或者以品牌为原点出发去整合创意的解决方案,因为一个成功的方案总是需要去综合传统广告、数字广告、活动行销以及社交媒体等多种维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将触动消费者的品牌信息更加有效地传递出去。

在国际4a广告公司工作,所有的项目,都是按照统一规范的流程进行,我发现这样的工作,会让我的创意思维陷入一种“套路”, 我需要让自己更加out of box一点,需要让自己暂时告别温水区,去外面的世界学会野蛮生长,所以我离开了麦肯,加入数字营销巨头华扬联众杭州办公室,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组建创意团队,开拓潜在客户。也许是运气好,也许是这样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于是很快就赢得了Uber、网易、九阳、Wifi万能钥匙等客户,并且在两年时间内获得中国元素、艾菲奖、4A金印奖、IAI金银铜奖、CIB银奖、长城奖、台湾金点设计奖等二十多个创意奖项,作品展览于深圳关山月美术馆、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东京光村美术馆等,并将华扬联众杭州办公室从中国创意版图的无名之辈, 迅速提升为“DAOY 2015年度创意代理商”中国区第九名以及 “DAOY2016年度媒介&公关代理商”中国区第一名。

除了广告创意的本职工作之外,对于设计与艺术的兴趣,驱动我去阅读大量设计书籍,为杂志撰写设计与艺术专栏,出版《招贴设计》、《创意的生成》两本书,并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DFI设计学院、东华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广告与设计课程。我相信这些创意之外的事情,会丰富我的创意能量,让我成为一个思维更有弹性,视角更多元的人。

做广告这么多年,感觉广告创意永远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广告之路,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充满各种限制。不过无论如何,不管以后还做不做广告,不管以后广告还存不存在,内心能够明确的,是应该会继续去做与创意、设计相关的事情,可能是写作、出版、研究、教书、策展或者其它,秉持着创意的态度生活下去,步履不停.......就像村上春树的小说《舞!舞!舞!》里说的那样,“跳舞吧!只要音乐还继续响着”。

回到创意的形状,每个人对创意的形状,都有自己的想象与描述。包益民老师希望将创意在营业额与影响力方面发挥到极致;李兆光认为创意最终要从洞察出发,创意最大敌人其实是自我;熊超认为创意是将小灵感放大,用跨界的形式创新,直至形成大创意......不止每个创意人对创意形状的定义不一样,甚至每个创意人在创意旅程的不同时期,对它的认识也不一样。那么,创意如果有形状,也一定是各式各样、因人而异的;如果探究创意的终极形状,也许会与美学和宗教有关。创意旅程不止,对于创意的叩问也应当不息。

感谢许舜英、原研哉、佐藤可士和、伊藤直树、葛西薰、大贯卓也、永井一史、服部一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创意的天空,你们是最遥远最闪耀的星,也是让我在创意之路步履不停的内心引力。

感谢在创意旅程上给我指导的Canon Wu女士、陈衍财、王律、乐剑峰先生;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设计学院张宜平老师、东华大学设计学院吴亮老师,让我成为既懂一点如何做创意,又可以分享创意经验的斜杠青年。

感谢本书中接受采访的每一位创意界师长和朋友们,在一起围绕创意对谈的时光,是非常快乐和有共振感的;感谢《艺术与设计》杂志编辑朱林先生、《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编辑迟小磊女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邵水一老师,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就不会有这本书的诞生。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正是你们的爱与包容,才让我的创意之旅呈现更美的风景。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