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消费者需求分析的心得体会
消费者分析是我们入行以来一直在做的事,但很少有人十分确信自己足够了解消费者了。这项研究的难度在于它是定性和定量、当下分析和未来预测的有机结合。这里我们抛开消费者调研具体设计该如何优化不谈,着重聊聊分析人群时通常出现的误区以及心得体会,尽可能规避落入“伪需求”、“伪洞察”或者需求量与商业目标不匹配的境地。
心得一. 不能脱离市场阶段来看消费者
我们会习惯落入一个误区,就是做咖啡品牌,就去问消费者如何看待咖啡、做车就问如何看待车,其实这样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假设的,就是我们要抓取的人群(目标人群),是已使用这个品类的(或者说至少接触过这个品类的)。那我们就要警惕做这样的假设是否合理,尤其当面对一个新兴的品类或者过饱和的品类,往往我们的生意机会来自跨品类的人群抓取。
以儿童营养食品为例,妈妈们对品类的态度自然是普遍好评,品牌遇到的品类竞争环境也相对宽松,一切似乎非常利好。但如果我们能思考到儿童营养食品品类市场规模非常小,甚至这个品类都尚未在妈妈那里形成足够认知,那么我们不难意识到,市场留给我们的挑战其实是如何从零食、成人健康食品中抢到生意,抓取那部分消费者,把品类的体量先做起来。
所以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准备落入细节,对人群需求进行拆分之前,先要从整体的、宏观的商业目标出发去反问自己Who are these people? Where are they from? Why do I want these people?往往有了这一步的反思,我们才会拥有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发现更多的商业机会。
心得二. 需求并不总能被消费者意识到
就好像从诺基亚时代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不可能是靠着大多数消费者自己提出智能手机的需求而推动的,但这也不是说智能手机创造了需求,归根结底,它满足的是人们对于方便性的需求,只不过是用一种人们意想不到的创新产品予以满足。这就需要品牌方对需求背后所展现的市场潜力具有洞见力,这部分需要品牌管理者自己去洞见,去引领,如果全权仰仗消费者自己把需求描绘得一五一十,那品牌大概早已失去抢占这个需求的先机了。
Kano模型将消费者需求细分成五种类型——基本型(basic needs)、魅力型(delighter)、期望型(performance needs)、无差异型(indifferent needs)、反向型(reserve needs)。以下引用百度百科的定义:
【基本型需求】
也称为必备型需求、理所当然需求,是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因素的基本要求。是顾客认为产品“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当其特性不充足(不满足顾客需求)时,顾客很不满意;当其特性充足(满足顾客需求)时,顾客也可能不会因而表现出满意。对于基本型需求,即使超过了顾客的期望,但顾客充其量达到满意,不会对此表现出更多的好感。不过只要稍有一些疏忽,未达到顾客的期望,则顾客满意将一落千丈。对于顾客而言,这些需求是必须满足的,理所当然的。对于这类需求,企业的做法应该是注重不要在这方面失分,需要企业不断地调查和了解顾客需求,并通过合适的方法在产品中体现这些要求。
例如,夏天家庭使用空调,如果空调正常运行,顾客不会为此而对空调质量感到满意;反之,一旦空调出现问题,无法制冷,那么顾客对该品牌空调的满意水平则会明显下降,投诉、抱怨随之而来。再例如,智能手机的基本型需求有语音通话质量、信号覆盖、操作系统兼容、安全性、日常使用和性能:待机时间、速度等。试想一下,一个智能手机没有信号,通话质量差,操作系统不兼容,被感染病毒,待机时间10分钟就没电,如果手机运行速度慢到接近崩溃,这些都会使用户的不满情绪增加,但是上述这些需求都满足后,并不能带来用户满意度的增加,因为用户认为这些是必须要有的。
【魅力型需求】
又称兴奋型需求。指不会被顾客过分期望的需求。对于魅力型需求,随着满足顾客期望程度的增加,顾客满意度也会急剧上升,但一旦得到满足,即使表现并不完善,顾客表现出的满意状况则也是非常高的。反之,即使在期望不满足时,顾客也不会因而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意。
当顾客对一些产品或服务没有表达出明确的需求时,企业提供给顾客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使顾客产生惊喜,顾客就会表现出非常满意,从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这类需求往往是代表顾客的潜在需求,企业的做法就是去寻找发掘这样的需求,领先对手。
例如,一些著名品牌的企业能够定时进行产品的质量跟踪和回访,发布最新的产品信息和促销内容,并为顾客提供最便捷的购物方式。对此,即使另一些企业未提供这些服务,顾客也不会由此表现出不满意。
【期望型需求】
也称为意愿型需求。是指顾客的满意状况与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比例关系的需求,此类需求得到满足或表现良好的话,客户满意度会显著增加,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水平超出顾客期望越多,顾客的满意状况越好。当此类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表现不好的话,客户的不满也会显著增加。
期望型需求没有基本型需求那样苛刻,要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比较优秀,但并不是“必须”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有些期望型需求连顾客都不太清楚,但是是他们希望得到的,也叫用户需求的痒处。这是处于成长期的需求,客户、竞争对手和企业自身都关注的需求,也是体现竞争能力的需求。对于这类需求,企业的做法应该是注重提高这方面的质量,要力争超过竞争对手。
在市场调查中,顾客谈论的通常是期望型需求;质量投诉处理在我国的现状始终不令人满意,该服务也可以被视为期望型需求。如果企业对质量投诉处理得越圆满,那么顾客就越满意。
【无差异型需求】
不论提供与否,对用户体验无影响。是质量中既不好也不坏的方面,它们不会导致顾客满意或不满意。例如:航空公司为乘客提供的没有实用价值的赠品。
【反向型需求】
又称逆向型需求,指引起强烈不满的质量特性和导致低水平满意的质量特性,因为并非所有的消费者都有相似的喜好。许多用户根本都没有此需求,提供后用户满意度反而会下降,而且提供的程度与用户满意程度成反比。例如:一些顾客喜欢高科技产品而另一些人更喜欢普通产品,过多的额外功能会引起顾客不满。
在今天这个竞争普遍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可以说基本需求大多是品牌的下限,无差异型需求和反向型需求是大家极力规避的所谓“伪需求”,魅力型和期望型是我们极力解读和期望抢占的部分,如何抓住消费者自己都意识不到但又极其致命的需求?这可能是再海量的数据、资料、面对面的访谈都难以直接回答的问题。需要极深厚的洞见力,有时候甚至就是创始人的个人魄力。
心得三. 不能脱离人群体量来做人群细分
之前一个朋友吐槽吉尼斯世界纪录越来越水,说一个奖设立的条件太细致了,基本上这个奖就是量身定制的,没有门槛和意义了。想想确实是这么个道理,如果我报上自己的身份证号,是否也能给我颁发一个“某身份证号唯一持有者”奖章?听起来确实挺讽刺的,但做消费者人群画像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犯类似的问题,就是把人群画得极细,以至于它几乎失去了能代表某一群人的意义,而仅仅是品牌唯一“死忠粉”的画像而已。
说到底这其实是没理解我们做人群细分画像的目的是什么。商业目标帮我们界定了一个大人群,比如做咖啡饮品化品牌,人群目标可能是一二线城市咖啡、奶茶、甜品爱好者,但如何与他们沟通呢?我们需要有更清晰的画像,了解他们的价值观、行为特征、消费习惯和动因等等,这个过程仍然以找共性为主,但如果权衡之下认为共性难以让沟通足够犀利,可以再做一些细分。但这一切操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最大效率地撬动市场沟通效率,而不是做全却脱节的本本主义。
以上就分享到这里,以后可能陆陆续续有新增,也兴许回看的时候生出反驳的观点呢。经常会把下班骑行回家路上的碎碎念记到备忘录,这次感觉分享出来也不错,非常欢迎同行们指正探讨,互相启发!
稚园部分案例:
安奈儿 | MAIA ACTIVE | BURTON | 西井WESTWELL | 生和堂 | 叽里呱啦 | 丝芙兰Sephora | COLMO | 索康尼Saucony | 星巴克 | 马蜂窝
稚园的观点:
品牌需要信仰 | 新消费已经老了?| 如何做访谈大纲 | 品牌策略无派系 | 品牌策略的作用 | 品牌人设 | 品牌年轻化 | 可持续品牌 | 品牌故事 | 策略人四种常见病 | 品牌角色 | 定位方法:Needscope | 枯山水和大局观
稚园的回放:
生活方式品牌 | 新商业时代的品牌策略思维 | 游戏中的品牌策略 | 精神康养的商业启示(一) | 精神康养的商业启示(二)
稚园的日常:
稚园2021 | 年夜饭 | 迪士尼 | 碧山游 | 幼稚园的春天 | 稚园X计划 | 小公司的好 | 稚园2018 | 一周年 | 稚园2017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