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卷的市场里,品牌还能找到best self吗?
继那篇《一些关于消费者需求分析的心得体会》之后,这个月恰好做了个印证这里面观点的案子。上期我们说到,脱离对人群体量的评估而做的人群细分是没有意义的,恰好在这个案子里,我们拿到调研公司的FGD报告来发展策略,发现他们虽然通过十字象限细分了四类人群,并瞄定了某一群为核心沟通人群(这类人的购买动因确实与品牌能offer的利益点非常契合),但根据我们在FGD里的听感来评估,这群人的体量应该会非常小。所以即便他们是品牌最有望抓牢的那群人,也难以助力品牌达成理想的生意目标。
沿着这个事儿我细想了一下,是否从画十字象限这一步就出现问题了呢?十字象限的横纵轴理论上来说可以有非常多元的组合,一般是根据FGD中听出的特征来抓取,那么确定横纵轴的时候是否需要多一步考虑,让坐标两极的人群体量不要过于悬殊呢?太过于悬殊,那么细分后的人群,抓小体量没有意义,抓大体量的又缺乏对人群购买行为的详细拆解,这样的人群划分,于商业目的而言,实属流于形式了呢。
好的,我们开始这一期的正题。爱默生有句名言——“Build a better mousetrap and the world will beat a path to your door.” 意思是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全世界的人都想要来找你。时至今日,我们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卷,商家们都在跌破脑袋地升级迭代产品,争夺差异点。新的风口会被很快跟风,消费者感到新奇的阈值也在不断被拉高。这样的市场环境里,如何帮品牌挖掘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会变成一件更极具挑战性的事。
记得去年在做某项目的时候,加班到很晚在肝一张无敌大的表格,按照取材、肉含量、工艺等等的分类方式,将市面上几家竞品的宣称全部放在一起,然后再一项一项和本品比对,试图找到我们独一无二的RTB。当时我还非常地自豪,觉得自己一来穷尽了竞品,把电商页面犄角旮旯里的宣称都不放过,二来分类详细条理,看起来一目了然。结果这张表不仅没能助我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反倒引来了Cher一顿批评,觉得我在做无用功。
你们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吗?
现在再回头看就会意识到,这张表的问题在于,里面的RTB是被平铺开的,纵使它无敌详尽,仍然是缺失了一些关键视角,即:
1. 我们无法看到竞品们各自的沟通重点
事实上,即使一个RTB每家竞品都有,但只要没被任何一家重点去沟通,而这一点消费者又是在意的,那么,这个点就有机会成为品牌的「沟通差异点」,进而成为品牌独特的定位。而将RTB拆开重新归类、平铺罗列的做法,让人无法捕捉一个品牌整体的叙事,从而无从分析沟通层面的差异性机会点。
2. 埋没了共性之外更多的产品差异点
我是把市场沟通声量大的几个版块拿出来整理竞品,比较各家怎么讲取材的、肉含量数据、工艺专利等等。但这样即使发现再多的差异点,也是局限在既定的版块里的。我们知道,这几个版块远远没能穷举产品可能的特征点,这样做无异于主动关上了几扇机会的门。
这件事大大拓宽了我对于如何寻找best self的认知,一般来说寻找竞争差异性就是在找「产品差异」,可如果产品差异找不呢(满足产品有差异,同时该差异迎合了消费者需求)?其实还可以看「沟通差异」,甚至还可以做「人群差异」。而且,即使是关于产品差异的挖掘,也不单单是落在「成分」、「工艺」、「功效」上,还可以拓展到「形态」、「包装」、「场景」、「定价」、「品牌渊源」等,甚至不用拘泥于单品本身,可以以整合的思路来看整体「货品架构」,在更宏观一级的层面上搭建差异。
但这里有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不论找到了怎样的best self,它只有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有可能成为品牌的定位。不然,罔顾消费者需求,品牌就会沦为伪需求的制造机,无论多么独树一帜,终究只是孤芳自赏。
下面举几个品牌例子来看看:
人群差异:益生菌营养补充品,小月神
本土益生菌市场竞争激烈,加之上游原料厂商多有雷同,厂商们苦于寻找差异点。品牌小月神聚焦女性人群,以开启女性健康生活新方式为核心定位,专注于以创新技术打造高品质健康产品,解决都市女性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健康困扰,让广大女性可以健康自信的享受生活,应对挑战。而益生菌市场大盘男女比例基本是3:7的比例,本身就是女性消费者居多,这一针对女性的品牌策略,虽然妥协了部分的男性消费者的生意,但却以差异化定位赢得了颇多女性消费者的好感。
人群差异:汽泡酒饮料,BABE
这款饮料在海外性少数人群中非常火爆,创始人就是群体中的一份子,可见他也将个人风格注入到了产品的气质里。虽然品牌定位中没有公开界定自己专为性少数人群打造,但是在渠道沟通中日积月累了这群人的偏好。在舆情聆听中,这款产品不折不扣地被标榜成为一款“彩虹”饮品,在一众口味雷同的汽泡酒饮料市场中,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差异性,甚至在功能性利益点之上,演化出与性少数群体的精神共鸣。
货品架构差异:婴幼儿辅食,英氏
英氏辅食提出“12345,每阶都专属”的品牌主张,将五花八门,给宝妈造成严重选择困难的多种辅食产品,按照宝宝成长阶段分为“能坐了”、“爱咬了”、“爬得溜”、“能独站”、“走得稳”这五类,给宝妈简洁鲜明的指引,同时将科学分阶,精准喂养的可靠形象植入消费者心智。另外在生意层面,这种方式也巧妙地增加了宝妈的忠诚度(比如用完1阶,自然会延续用2阶,除非对产品功效有不满,否则不会轻易想切换品牌,回到原来的选择困难状态中),这极大地助力了品牌的生意表现。这里我们看到,这个差异点的切入不是在单品上,而是在整体货品架构上动脑筋,哪怕在单品上宝妈们可以找到配方相似的竞争替代,在品牌层面,品牌已借此差异性树立了相当高的竞争壁垒。
产品形态差异:婴幼儿食物,Bubble & Boo
英氏的例子关于辅食,而这个例子也同样是在解决婴幼儿吃饭问题,但却转换了一个思路——在产品形态上下功夫。他们的产品就是新鲜蔬菜食材,这跟菜市场的那些有何不同呢?它的一小包就是完整的一餐的量,并给予烹饪说明;同时以订阅制的形式提供月制服务,严格按照营养师的科学指导搭配每日餐饮,做到餐餐不重样,营养均衡,便捷易烹饪。于妈妈而言,便捷与健康营养得以兼顾,于宝宝而言,收获了花样趣味又好吃的饮食。
好了,这期就聊到这里,欢迎大家分享有共鸣的案例,或者帮我指正思路上的不足。
稚园部分案例:
安奈儿 | MAIA ACTIVE | BURTON | 西井WESTWELL | 生和堂 | 叽里呱啦 | 丝芙兰Sephora | COLMO | 索康尼Saucony | 星巴克 | 马蜂窝
稚园的观点:
品牌需要信仰 | 新消费已经老了?| 如何做访谈大纲 | 品牌策略无派系 | 品牌策略的作用 | 品牌人设 | 品牌年轻化 | 可持续品牌 | 品牌故事 | 策略人四种常见病 | 品牌角色 | 定位方法:Needscope | 枯山水和大局观
稚园的回放:
生活方式品牌 | 新商业时代的品牌策略思维 | 游戏中的品牌策略 | 精神康养的商业启示(一) | 精神康养的商业启示(二)
稚园的日常:
稚园2021 | 年夜饭 | 迪士尼 | 碧山游 | 幼稚园的春天 | 稚园X计划 | 小公司的好 | 稚园2018 | 一周年 | 稚园2017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