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人为什么要关注新媒体艺术,我们问了6位艺术大咖

举报 2022-12-13

cover.jpg

撰文:Vera


数字艺术展、裸眼3D、全息投影……即便对这些新词不熟悉,你也一定看过相关作品。

数字艺术展

2022下半年,抖音和UCCA Edge联手呈现展览“集光片羽”。展览汇集了27位国内外艺术家,以数字影像、交互装置等多元形态的艺术作品,展现当代生活中的数字化图景。其中,上下工作室带来的《上下遥现》,通过捕捉观看者的脑电波,改变空间中的影像与音乐。

上下工作室《上下遥现》

1670478919831958.png
图源UCCA Edge

裸眼3D

韩国SM娱乐公司的海浪、东京新宿广场的三花猫……作为新媒体艺术的一个分支,裸眼3D让超现实表达成为可能。

东京新宿广场的三花猫

1670479110883104.gif

LV把大楼做成透明磨砂外立面,Burberry则把一只小鹿搬到武汉、杭州、首尔、纽约、东京......超现实的裸眼3D广告,总能带给路人身临其境的冲击。

Burberry的裸眼3D小鹿

1670479234992961.gif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全息投影

2012年宝格丽在五周年展览中,邀新媒体艺术工作室LUCENT为其打造了一本《History Book》。通过全息投影交互,观众在翻阅宝格丽历史档案时,纸页上的珠宝会浮现上升,形成趣味十足的观看体验。

宝格丽《History Book》

1670479561906404.png1670479443127836.png
图源LUCENT官网

......

当艺术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审美也在被商业养“刁”;当传统的表达手段越来越难带给人新鲜感,新媒体艺术逐渐成为品牌营销的宠儿。

“新媒体”与“艺术”的双重属性,意味着它既能在传播形式与用户体验上有所突破,又能在内容层面,满足品牌表达的诉求。

不过,“好玩”“有趣”“沉浸”的褒奖中,“小众”“难懂”“炫技”等关键词也高频出现。新媒体艺术营销走过十多年,大众对它的感知,其实仍不清晰。

新媒体艺术是什么?
新媒体艺术如何帮品牌传播做出新意?
线上沟通缺乏参与感,新媒体艺术如何带来难忘的沉浸体验?
Web3.0时代的新媒体艺术,如何改变品牌与用户的关系?
……


借着天与空创意节的契机,数英和6位新媒体艺术行业的佼佼者聊了聊。从他们的作品展开,让我们一起看看从新媒体艺术到品牌营销的0-100步。


文章目录

一、五大趋势,看懂新媒体艺术营销

01、在新媒体艺术展中,打造沉浸体验
覃万富 千核GEEKSART创始人


02、用CG虚拟内容,塑造另一个世界的瑰丽想象
舒善艺 IC-United创始人


03、裸眼3D影像,直观逼真的视觉冲击
韩溢文 OUTPUT内容总监


04、数字艺术,给消费者一点新刺激
田奇子、梁文华 Roubit数字艺术工作室创始人


05、Web3.0的加密艺术,让品牌与用户形成新的互动
顾振清 独立策展人


二、新媒体艺术,究竟是什么?



一、五大趋势,看懂新媒体艺术营销

01  
在新媒体艺术展中,打造沉浸体验

覃万富 千核GEEKSART创始人

“让新媒体融入生活”,是新媒体艺术团队千核GEEKSART的宗旨。在创始人覃万富看来,技术的想象力让GEEKSART的新媒体艺术有了更大的魅力。

放到具体案例中,技术让他将媒介作为内容的一部分去思考。天马行空的想法,通过技术具象成画面,而画面的呈现,又有很多媒介的可能性。这个不断尝试的过程,让覃万富着迷。

2020年,GEEKSART联合立品设计为广州OPPO超级旗舰店打造「情感互动体验通道」艺术装置。以自然环境与生灵为设计元素、以Find系列手机为载体,团队用玻璃、亚克力、棱镜搭配声光电装置设计,将其主打的超强夜景功能植入到场景互动中。

OPPO「情感互动体验通道」艺术装置

1670481279409631.gif

外在形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覃万富始终觉得,用新技术构建一个关键观念,让观众沉浸在其中,主动感知到一些东西,才是艺术创作的关键。而关于人的内心本源——我从哪来——是覃万富作品中始终在谈论的主题。

2022年8月,GEEKSART与芭莎艺术「艺术家+」计划第二期共同创作《未知的边界》全感官沉浸式艺术展,为画家吕顺、导演宁浩、演员韩庚的艺术作品重新做出阐述。

在《无我》中,团队提取了韩庚画作中的艺术色彩,利用声光电媒介和镜面材料打造“会呼吸”的蓝色空间。当艺术家的一个个身份标签被剥离成霓虹灯牌的样子,艺术家本体的“无我”从中浮现出来。

《无我》

1670482355512439.gif

原生于数字时代的年轻人,对数字化光影类内容有着天然的好感。在覃万富看来,这也正是新媒体艺术的可贵之处:

新媒体艺术是当代的艺术。


它可以在年轻人原生的语境中,对品牌理念做出新表达。这是今天的品牌需要的。

面对观众,覃万富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让他们看到自己。而面对品牌,GEEKSART将自己称为一个「转译团队」。

品牌已经有一个理念、用户沉淀在那里了,我们做的就是给这些IP进行艺术化的转换,给它一个新的生命力和新的管道,去做新的东西。


这在团队今年8月与网易阴阳师手游合作打造的《穿越万象 绮丽共生》沉浸式数字艺术展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网易阴阳师手游授权数字展《穿越万象 绮丽共生》

团队从阴阳师这一经典IP外延,为其设计衍生数字艺术作品。从艺术作品打造,到技术落地、布展策划,GEEKSART团队将阴阳师手游中的经典场景与设定转化为声光电艺术,东方美学跟观众撞个满怀。

从阴阳师各类妖怪衍生出来的各式面具,构成艺术作品「凄」,映射出千人千面的众生心象;

1670483280719221.gif

以游戏中的关键道具——卡牌为交互,“平”让观众重新找到内心的安稳;

作品“平”

1670483354167321.gif

让观众亲历画符仪式,「觉」以符咒召唤出式神,唤起观众内心的羁绊。

作品“觉”

1670483403880733.gif

在覃万富看来,GEEKSART的商业合作要帮助品牌打开观众的五感,直接地触达观众的内心。平面、结构、灯光、空间、材料......都是IP转译中,需要团队成员逐一考虑的事情。


02
用CG虚拟内容,塑造另一个世界的瑰丽想象

舒善艺 IC-United创始人 

说起 IC-United,不得不提他们在2022年初冬奥会上的创意表现。作为受邀参加冬奥开幕式CG动效制作的新媒体团队,IC-United对巨型数字交互艺术的把握,可以说是国内顶尖水平。

在舒善艺看来,CG动效因“可以快速试错、容错率更高”的特性,让艺术家的想象力得以放大呈现,更好地与当下沟通。

2021年,IC-United为百丽打造一场春夏CG虚拟大秀,将秀场搬到线上。以「旅行者的未来想象」为题,旅者在超现实空间中回到自然,找回自由。

百丽春夏CG虚拟大秀

通过CG,IC-United与当下的社会情绪沟通,让现实无法实现的场景在虚拟发生。在舒善艺看来:

新媒体艺术的表达方式更丰富,传播方式更多样,传播效率也更高。而且新媒体艺术通常领先于当下流行的文化面貌,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实验性。这种特质也正好与有些品牌的品牌调性相契合。

不管是如百丽这样的成熟品牌做品牌升级,还是像FILA这样的年轻品牌为新品GARA系列造势,CG艺术以未来感十足的视觉效果,演绎出品牌的创新审美。

FILA新品GARA系列发布展

尽管被业内认证为先锋视觉艺术家,但舒善艺依然坚持,商业作品应当在商业目的成立的基础上,去谈艺术性。

在2021年童装品牌安奈儿与IC-United合作的「白夜童话」系列中,IC-United从“好奇心驱动世界”出发,与品牌联合打造了一个印象派与超现实主义的诗意自然,启发孩子们用心探索世界。

安奈儿「白夜童话」

在舒善艺看来,IC-United的优势也许是科班出身的艺术工作者通常都会有的一些特质:

会站在整个艺术史、当代艺术环境、当代艺术语言的语境中去考虑艺术手段的问题。

从商业目的出发,结合艺术视角与语境,为品牌做表达能力、艺术手段的扩容,这或许是很多人觉得IC-United出品的内容会不太一样的原因。


03
裸眼3D影像,直观逼真的视觉冲击

韩溢文 OUTPUT内容总监 

成立于2017年的OUTPUT,或许是国内数字内容产业中最早的一批入局者。将自己定义为一个「专注打造创新数字体验的平台」,OUTPUT汇集了全球前沿的数字艺术家、设计师和开发者,合作输出了不少有趣好玩的品牌合作项目。

其中,裸眼3D创意影像是OUTPUT的长项,工作室与旗下签约艺术家曾携手品牌推出过多个精彩作品:

签约艺术家Shane Fu为上海金茂时尚生活中心打造裸眼3D艺术作品;
签约艺术家Giselle Angeles为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打造的太空人主题裸眼3D广告;
为TCL40周年创作定制化裸眼3D创意影像;
为小米11Ultra手机创作以“超级月亮”为灵感的户外裸眼3D广告……

上海金茂裸眼3D艺术作品

1670484209673325.png1670484248227949.png

北京三里屯太古里裸眼3D广告

1670484338107448.png

TCL 40周年裸眼3D创意影像

1670484371553543.png1670484398646343.png

小米11Ultra手机裸眼3D广告

1670484436741242.png

OUTPUT尤其擅长空间体验的打造,在韩溢文看来,OUTPUT与客户的每一次合作,都有着一致的目标:

通过更加丰富的数字内容与体验,不断抓取到更多人群的关注,实现更有效的转化。


而这种转化的达成,依仗于新媒体艺术可交互、即时性、沉浸式、多感官等特性。新媒体艺术以更立体化的方式缩短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路径,将品牌的IP价值资产化和视觉化,从而提升信息双向传递的效率,并帮助品牌以新的面貌抢占用户心智。

除了裸眼3D装置,OUTPUT也在尝试更多和城市空间发生互动的影像装置。

如在2021年9月5日,OUTPUT携手签约艺术工作室Illusionist为Vivo X70手机的上市打造了一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3D Mapping光雕投影秀。通过3D光雕投影的形式,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建筑结合,实现了一场充满记忆点和想象力的视觉大秀。

Vivo X70手机3D Mapping光雕投影秀

1670484661234754.png1670484724178309.png

在OUTPUT看来,商业与艺术互相促进——商业让艺术有发生的可能,艺术赋予商业更高价值。因为创作媒介的跨学科和多元性,商业和艺术在数字艺术这里有了更自然的融合契机。

例如2021年5月,OUTPUT为宝格丽打造的《意游未尽》数字交互展。以罗马城市地标和建筑遗迹为观赏路线,OUTPUT将宝格丽的匠心设计融入到游历旅程中,为观众将宝格丽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活方式蓝图缓缓展开。

宝格丽《意游未尽》数字交互展

1670484873145180.png1670485513851272.png

谈到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韩溢文分享道:

未来,新媒体艺术一定会越发注重加强实时感体验的建设,从线上到线下各个体验端口,从公共大屏、移动端到可穿戴设备,流动性地介入更多新的媒介与展示场景。


这些也正是OUTPUT与数字艺术家们持续探索的事情。


04
数字艺术,给消费者一点新刺激

田奇子、梁文华 Roubit数字艺术工作室创始人 

在一众机械赛博的新媒体艺术工作室中,Roubit 肉比特像个“湿润柔软”的怪胎。

肉比特的名字来源于创始人对未来天马行空的想象:

我们觉得生物跟机械总有一天会融为一体,未来我们肯定会生存在一个特别湿润的环境里面,所有机械的接口都应该是柔软的、湿润的,它不稳定,但一旦咬合就会很牢固,像吸盘一样。


结合两位创始人丰富多元的学术背景,这种想象倒也合理——田奇子本科学视觉传达,做平面美术工作;梁文华本科学产品设计,研究生读生物艺术。两人的背景不断糅合,就成了现在的Roubit肉比特。

柔软有生命力的视觉风格,是肉比特的特色。

他们为Maison Margiela打造520特别视频。粉红花丛中,随着520密语的解码,一对恋人亲密相拥,任爱意浪漫四溢;

Maison Margiela 520特别视频

他们为芮欧百货10周年打造“灵感涌动,潮流之上”数字艺术短片。生命的灵动与踊跃,给现代都市场景注入新活力。

芮欧百货10周年数字艺术短片

1670486264485706.png1670486279934005.png

在肉比特看来,新媒体艺术之所以在今天成为一新趋势,

首要的一点就是受众群体对旧的媒介已经失去了兴趣,所以品牌需要新的媒介来刺激消费群体、产生购买欲望。


在数字时尚领域,肉比特也有丰富的尝试。

与美妆品牌花西子合作,肉比特联合摄影师尹超,结合珍珠、琉璃元素,打造七夕告白礼,营造出美好纯净的爱情氛围,体现花西子独特的东方韵味;

花西子七夕节

1670486356993313.png

以虚拟人大片为主题,肉比特让自有虚拟人Rou穿上Calvin Klein的服饰,演绎潮流穿搭。

身穿Calvin Klein服饰的虚拟人Rou

1670486466387098.png

为BELLE合作元宇宙大秀,以万花筒派对为主题场景,肉比特将巨型陀螺潜入到场景中,暗示时空的循环反复。模特行走于云上,超时空的氛围中,时尚感浮现出来。

BELLE元宇宙大秀

1670486526855476.png

在肉比特看来,这是一个精英陨落的时代。大众的认知在快速迭代,艺术的形式被不断革新。对于元宇宙的热门,肉比特不置可否;而看技术的发展,他们说:

我们老在讲是技术驯化人类还是人类创作技术,但这其实是相互促进的,技术在驯化我们,我们也在不断推动技术发展。


顺技术发展而为,肉比特尝试用新媒体艺术与商业共谋,打开艺术更大的想象空间。


05
Web3.0的加密艺术,让品牌与用户形成新的互动

顾振清 独立策展人

将多媒体艺术放回技术的最前言,独立策展人顾振清以加密艺术为切入点,跟我们分享了关于“元宇宙艺术”的未来。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艺术,或者称其为NFT,无疑是这两年元宇宙热潮中最原生的新媒体艺术形式。

加密艺术与传统艺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本身即具备金融性和独一无二性,艺术价值与金融价值在加密艺术品中获得直接统一。

在顾振清看来,也正是因为加密艺术作品的这两大特性,使得品牌营销从2.0向3.0的跃迁成为现实。通过NFT艺术品,品牌直接与用户产生确定连接。借助加密艺术品达成的双方协作关系,高粘性的品牌—粉丝经济效应随之形成。

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无聊猿”游艇俱乐部(BAYC)创作的NFT艺术作品“无聊猿”。

BAYC设置10000只限量猿,每只猿都有不同的属性,玩家购买一个独特的无聊猿角色使用权,就会同时拥有一个专属社区的访问权。大量用户在无聊猿基础上进行二创,同时在专属社区交流、分享、甚至转售,这让BAYC社区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无聊猿

1670486631268972.png

在顾振清看来,商业与加密艺术携手,在区块链和元宇宙的未来重新定义数字艺术、数字文明。而在品牌—用户的双向互动中,更多元、超越三维感知的艺术之美将重新生长出来。


作品之外,我们还向几位讨教了一些关于新媒体艺术的根本问题——


新媒体艺术,究竟是什么?


新媒体艺术不新!

● Roubit数字艺术工作室创始人田奇子、梁文华:

新媒体艺术在大众接受程度上是新的,对艺术领域来说已经不新了,只是说从学术研究到商业市场,还有一个时间差。

我觉得中国对新媒体艺术的接受能力要比国外强,但目前大家认知的新媒体艺术,大部分跟电子屏幕、数字化更相关,其实这个门类下面还有生物艺术、生态各方面的东西,跟我们人类本体更相关一点。


● 独立策展人顾振清:

新媒体艺术的技术逻辑其实不新,那种以二进制数字作为底层逻辑的表达,其实从1945年冯·诺伊曼写出那篇论文*以来就有了。

最开始是用电视媒体、电脑媒体来做表达,所以大家说新媒体艺术,就好像是称呼影像艺术、影像装置这些艺术。后面有了所谓的数字艺术、计算机艺术,包括电子模拟艺术、互联网艺术等,2008年区块链出现以后又有了加密艺术。我更习惯用「数字原生艺术」来统称。

*注:冯·诺伊曼在1945年发表论文《EDVAC报告书的第一份草案》,详细叙述了以数字二进制为底层逻辑的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被后人称为“计算机之父”。


新媒体艺术,新在形式

● 千核GEEKSART创始人覃万富:

在我的认知里,一个新的媒介出来,然后你用它去做艺术表达——观念的阐述、情绪的表达、甚至你对这个社会的看法,都在这种新的技术上呈现。这就是新媒体艺术。


● IC-United创始人舒善艺:

新媒体艺术通常以数字内容的形式体现:数字图片、数字影像、互动的影像,最终需要通过屏幕投射展现。这样看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完成的作品都属于新媒体艺术的范畴,无论是平面的、三维的或者是数控物理设施完成的装置。

它最大的特点是基于数字技术产生、通过数字媒介传播,现在还可以通过区块链加密和流转。

我认为数字技术是数字艺术的载体,数字媒介是放大器,加密技术则保障了数字艺术作品的唯一性和流通性。


● OUTPUT内容总监韩溢文:

“新”是形式和技术上的新,我愿意将其称为艺术的数字化。

任何类别的艺术,包括传统艺术,都有成为新媒体艺术的可能,譬如全新的媒介、不同的艺术形式、新的技术应用(如AR、VR、MR等),在科技加持下的艺术拥有了全新的生命力和「讲述力」,达成与新时代人群的情感与精神的联结。


好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什么样?

● 千核GEEKSART创始人覃万富:看得懂

我引用徐冰老师的一句话:“现在大家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看不懂才算艺术。”事实上,在我看来,好的作品就是要很容易让观众看得懂,能一下子get这个作品的传达。


● Roubit数字艺术工作室创始人田奇子、梁文华:有共鸣

好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就是好的艺术作品,而好的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就是——观者能否感动、感受到共鸣。作品本身是美的,又带有一点陌生的感觉,这样才会让你感觉到好。

要处理好美好跟陌生感的平衡,平衡点一旦达到了,就会产生共鸣。


 IC-United创始人舒善艺:有营养

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组成部分,评价标准应该没有什么不同,没有营养的画面很快就被替代和忘记。


● OUTPUT内容总监韩溢文:大众性

首先,它应该是在视觉上具有存在感与张力的;
第二,希望它探讨的问题是跟大众相关的,能够激发大众去思考、关注某一个跟自己的生活和所处时代相关的议题,比如科技;
第三,它在呈现的方式中最好能有大众参与,换句话说就是某种形式的交互。


从几位从业者的观察出发,不难发现,「新媒体艺术」是一个涵盖面颇广、囊括诸多领域的词。借助这张分类图,或许可以从形式门类上,厘清新媒体艺术的脉络。

新媒体艺术
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图源Tezign特赞


写在最后


广告终究不仅仅是艺术,新媒体艺术对品牌来讲,往往是一种成本不菲的尝试。它可以成为品牌传播的口味调剂,却不能成为品牌表达长期且直接的载体。真正产生大众影响力的新媒体艺术营销案例,目前仍然不多。

用新媒体艺术做广告,首先是要让人看得懂,其次是得服务于品牌的商业诉求。而后者,当前的新媒体艺术做得显然还不够“贴”。

如何让新媒体艺术成为品牌表达更有效的助力?如何在技术的炫目之外,用更贴合品牌的内容让广告的价值长久地留存下去?这是今天的新媒体艺术家与广告营销人们,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