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毛教授:记忆理论与品牌文化

原创 2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2-11-28


微信图片_20211202154506.png

2022年11月,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哲学课堂”与根元咨询携手打造的根元通识计划开启第四课。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唐忠毛教授与大家分享了“记忆理论与品牌文化”。

记忆研究是一个充满魅力与挑战的领域,它也是一个极其复杂交叉的领域。人类的记忆涉及个体、社会与文化等不同维度,需要从自然科学、认知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中进行深入理解。

让思想相遇,MetaThink撷其精要,为你划重点:


自然科学与认知科学视野下的记忆

1.实证科学证明记忆在人体内会产生生化反应

◆ MIT最新的一些实验研究表明,我们基本上能够以“可见”的方式了解到记忆在小鼠大脑印迹细胞(engram cell)内部的变化,以及众多“脑区”参与了记忆形成。这是实证科学关于记忆的研究。

2.埃利斯的ABC理论:“事件”与“情绪”之间,还存在着“认知”

事件(A) —— 情绪(C) ×
事件(A) —— 认知(B) —— 情绪(C) √

◆ 人们从接受一定的外界信息到做出相应反应,这中间有一个大脑根据以往的认知与经验,对信息进行加工并产生相应心理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个体心理变化的过程。

3.“经验”是形成认知和反应的重要因素

◆ 由记忆到形成相应认知与反应的过程很复杂,其中参与的因素很多,而此前的“经验”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处的“经验”接近段义孚《空间与地方》中的“经验”概念:经验(experience)包含感觉(sensation)、知觉(perception)、观念(conception)三个维度,情绪性依次减弱,思想性依次增强。

4.记忆是意识的“副产品”

◆ 我们人类形成的意识,它和潜意识之间有一个连接的桥梁,这个连接的桥梁在唯识论那里叫“末那识”(第七识),而第八识叫“种子识”,就是在仓库里面储存的记忆,包括我们遗传信息里面储存的记忆。大部分记忆是不被你意识的一种状态,就是在潜意识中。 

1.jpg

走进文化记忆理论

1.文化记忆:从社会学角度剖析记忆在社会、文化维度的规律与范式

◆ 文化记忆打开了记忆的社会学视野,它让你看到记忆在社会、文化的维度中,有哪些规律性、模式性的东西,有哪些很微妙地影响到我们记忆策略的一些东西。

◆ 文化记忆理论有三大代表人物:

- 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

- 扬·阿斯曼,用文化记忆概念描述古代文明的传承和阶段性特点;

- 阿莱达·阿斯曼,将文化记忆理论进行扩展,建立起复杂的概念体系,用于分析现当代文学及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内涵。

2.集体记忆是社会建构形成的

◆ 个体只有通过与群体或集体的交往,获取集体的能量,才能形成社会化的记忆。记忆不可能存在于一个社会框架之外,社会框架的构成巩固了记忆。集体记忆总是以处在空间和时间中的群体为载体,抽离了这个载体,也就切断了他们精神生活之间的联系,只保留了时间和空间的框架,没有记忆的内容。

3.文化记忆的三大传承认同方式

◆ 古希腊模式:用史诗以及奠基性的神话进行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

◆ 古埃及模式:通过神庙以及祭祀文化来实现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

◆ 以色列模式:用文本正典(《申命记》)来实现文化传承与民族身份认同。

4.文化记忆与交往记忆,“大传统”与“小传统”

◆文化记忆类似一种“大传统”,是精英知识分子制造的,和国家意识形态相关,通过文本的形式保存下来。交往记忆更像一种“小传统”,类似民众的日常生活,是靠记忆去维持的,而不是通过文字。

◆ 在我们文化传承的过程中,80年以上的记忆很难再通过交往记忆的方式传递下来。但通过文本形式的文化记忆保留下来的传统,在当下直接很生硬地搬过来的时候,你又会觉得很奇怪,因为它没有被活态地运用。文化记忆和交往记忆之间的区别,就使得文化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张力,这也是理解“传统”流传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察视角。

5.“热的回忆”与“冷的回忆”

◆ “热的回忆”是社会与政治想让我们去挖掘的记忆以及想让我们记住的历史,以此形成一种凝聚力。“冷的回忆”则是当社会不需要一段回忆时,它会使之冷却,不让我们去挖掘。

6.实践的空间、构想的空间、体验的空间

◆ 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三元理论:

- 实践的空间,即我们的空间实践,空间背后是社会关系与双重关系的支撑,而空间本身又生产出一定的社会关系;

- 构想的空间,即更抽象的空间,比如博物馆里的展品以及人去构划、策展的意义表达;

- 体验的空间,即当你进入这个空间,你和这个空间形成一种对话,一种互动,每一个人体验的感觉都不一样。

7.遗忘是记忆的一种策略

◆ 其实遗忘是记忆的一部分,就像我们讲死是生的一部分,生死它不是割裂的。遗忘有时候是一种记忆的策略,有时候它就是一种记忆的形式。

◆ 遗忘有不同的形式:

- 价值中立的,包括自动遗忘、保存性遗忘、选择性遗忘;

- 负面价值的,包括压制性遗忘、防御性遗忘,指的是这个社会需要压抑你的一种回忆,不让你去挖掘那种记忆;

- 积极价值的,包括建设性遗忘和治疗型遗忘,是一种把遗忘转化成治疗的积极动力。

8.对待创伤记忆的四种模式

◆ 对话式遗忘:针对双方都有暴力加害的情景,比如说内战,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对话的方式,大家都一笑泯恩仇,重新开始巩固合作,这是一种对话式的遗忘。

◆ 为了永不遗忘而记忆:一方是加害方,但另外一方是很弱小的受害方,像犹太人在二战的时候被德军关进奥斯维辛。这种情况下,我们没办法选择对话式的遗忘,那么就要为了永不遗忘而记忆,让犹太人永远记忆那段历史。这也是一种处理遗忘的策略。

◆ 为了遗忘而记忆:记忆本身并不是目的和终点,锻造一个新的开始才是最终目的。

◆ 对话式记忆:超越了国家和社会的内部重构,它涉及的是共享创伤暴力遗产的两个或更多国家的记忆政策。如果双方能够通过相互承认彼此的罪责、对加诸他人的苦难予以同情来共同面对曾经的暴力历史,那么双方就参与了对话式的记忆。

2.jpg

透过记忆理论看品牌文化

1.品牌通过多元媒介和“象征物”唤醒消费者的集体记忆

◆ 从记忆的角度来讲,品牌首先要唤醒集体记忆,唤醒一个消费者以及那个群体的记忆。但是怎么唤醒记忆?按照阿莱达·阿斯曼的说法,我们有很好的媒介,比如图像的媒介、文字的媒介、电子文本的媒介、活动的媒介等等优化的组合,要通过这些多元的媒介来唤醒记忆。

◆ 记忆有时候需要一种属于某个群体集体记忆的象征物去点燃它,或者是需要一种群体活动的场合去激发他。当你激发起了一个集体记忆的时候,那种认同感自然就显示出来。品牌也需要去关注这样的象征物。

2.品牌神话的本质就是将文化属性“直接嫁接”到商品的自然属性之上

◆ 事实上我们在消费巴黎香水的时候,在脑子里马上就想到那种法式的浪漫。在品牌的建构中,把这种文化的属性直接“嫁接”到商品的自然属性上面,也是“神话”叙事的构成方式。

3.空间和文化的互动为品牌创造了机会

◆ 空间和文化之间是相互间非常密切地互动的,单独的一个文化空间会影响一个物理空间,但是文化空间又会去统合物理空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制造”的过程,对于品牌文化来说可能是非常好的表达机会。

◆ 比如说日本和台湾地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空间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你进去以后很有人文感,会感到被尊重而不压抑,放松的时候你也会感觉到那种亲和力,这种空间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方式。



图片来源:iconfont、豆瓣、京东
内容整理:Andy、Eric


本文由根元咨询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消息栏回复“转载”查阅须知。

v2-af9e0135ab48a93c02bd8eb5fa2238e3_b.gif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