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教创意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2-11-13


这些年,在日常的品牌和创意工作之外,陆陆续续也在做一些教书工作,包括在北师大珠海分校设计学院开过两门课,后续又在东华大学设计学院为研究生开设了几年“广告设计与研究”课程,为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传播系的学生开过几次专题讲座课之类……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群体,大家对于课程内容的反馈也是不同。当然,很多时候,讲课并非只是老师讲,而是一种关系的营造,老师在讲课的同时,也是一种对课题的系统整理和思考,同时学生的互动和反馈,对于老师也是一种信息的输入,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彼此之间input与output的正循环。

在北师大珠海分校是教本科生,所以很多时候是在给学生讲授一些关于创意和设计层面的理论和实践常识;在东华大学设计学院是教研究生,而且学生数量也不多,所以更多时候是制定不同的小主题,讲授并讨论一些比较探索性的创意设计理论、方法和经验,通过课题作业的方式带领学生在认知和实践上做一些提升……

在中国美院创新设计学院小学期国际联合课程,我和艺术指导蔡文超老师搭档,担任三年级c8班教师。在中国美术学院,学生们是什么状态,以及他们关注的领域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将来想要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以及创新设计学院作为中国美院新成立的一个具有实验性质的新学院,对教学有什么要求?……这些我都不太清楚,不过正是这些未知和好奇,才是引发尝试和探索的动因。

延续自己对于“创意与关系”营造的思考,我将c8班课程主题定为“创意中的关系”,灵感来自尼古拉斯·伯瑞奥德的著作《关系美学》,他在书中强调“事实上,艺术在各种程度上都是关系性的,是社会学要素与建立对话者”,“创意中的关系”课程从“关系”的角度切入,并从不同的维度开始发问,其实每个创作者,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会面临三个层面的关系营造——“创意和品牌、创意与社会、创意与自我”,面对这三个层面,应该如何面对,又应该如何去营造?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割裂,还是可以达成统一?创作者在逐求创意的过程中,除了完成作品层面的设计,是否能完成针对自我的设计?这些问题,不仅是对未来也许会成为创意人的学生提问,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重新发问。

教学内容方面,我讲述整合创意、数字营销、社会设计相关的内容,蔡老师讲述平面设计、多元视觉表达的相关内容;课程作业主题定为“设计凉山”,让大家针对大凉山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孩子们)存在的生活和社会问题,以社会设计的创意思维方式,通过创新设计及整合传播项目,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作业会在学期结束的时候以展览的方式呈现。

经历了一两个月的课程周期,整体有几个感觉:

中国美院创新设计学院读书的学生,大部分功底不错,悟性也很好,基准线不错。

学生之间两极分化比较明显,有些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将来要到哪里去?有些还处在迷茫的阶段,需要更多引导,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

在前期资料分析和调研阶段,学生们找到了非常翔实的关于课题的社会问题资料,但再往下一步,在资料里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方面会比较弱一些;再从分析问题到提出创意解决方式,更弱一些;再从创意解决方式,到创意转化和创意表现,学生们就会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了。确实,创新设计学院的学生,接受造型方面的训练比较多,而在商业和创意层面的训练相对比较弱。面对商业和社会问题,那种如快刀武士一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出完美创意转化和创意表现的标准,对他们来说距离还是比较遥远的。

创意确定之后的执行过程,学生们会想很多,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做加法,或者偏离创意的逻辑,让原本清楚的idea,变得不单纯或者偏离,于是我和蔡老师,就开完扮演“剪刀手”角色,不断去修正和简化,当然,最终我们也会尊重学生们的想法。

也许因为创新设计学院在杭州,又处于一种非常艺术化的学院氛围中,甚至很多教设计学科的老师身份是艺术家或者策展人,所以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设计学科本质上就与艺术不同,也尚未意识到在成熟的商业世界,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而不是作者为本)或者是一种服务,作为一种设计职人的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

创新设计学院整体学习氛围还是比较卷的,有些紧绷,学生们在课程创作上投入度非常强,反过来说,松弛感不够,希望以后学生们能有一种更游戏的心态去面对创作这件事,或者用一种更加轻松的心态去享受整个创作的过程,这样也许会带来更加意想不到的结果……

其实,这一个多月的课程,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去走上创意之路,特别是中国美院创新设计学院的学生,多元的课程设置,让他们的未来有了更多可能,这种可能让他们的职业发展并不局限于设计行业,他们未来可能会成为策展人、艺术家,经营者、问题解决者,或者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

于我而言,除了羡慕他们能在张永和老师设计的如此美丽的校园读书,还有就是在很多同学眼里看到一种光,一种毫无修饰的稚嫩却真诚的想法,一种发自内心的倔强和坚持,而这些,正是现在的我,想要努力再次感受或者找回的。

回到伯瑞奥德的著作《关系美学》,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设计所关心的根本问题不是我如何设计外部世界,而是我如何进行自我设计,或者说我如何应对世界设计我的方式”,面对这个复杂和易变的世界,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我设计或者如何去应对?但是也许这些问题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毕竟人的生活并不是去问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而是在小小的现实里,去创造一点有意义的东西。

关于这段在中国美院创新设计学院的教书经历,也许很多细节忘记淡忘,不过难忘的是,每天傍晚时分,开车从未来科技城出发,经过漫长的乡间小道,来到中国美院良渚校区,路上的风景有一种田园诗一样的美;还有几次,在上课之前,晚霞辉映着良渚校区的建筑物,有一种令人无言的撼动之美,这种自然与人造景观的交相辉映,也许才是最美的艺术,最好的设计。

课程海报和教师资料——

海报.png

老师.png

张永和设计的中国美院良渚校区教室——

数英1.jpg

“设计凉山”部分课程作业——

针对解决大凉山地区儿童玩具短缺问题的“彝士尼乐园”

数英3.jpg

针对大凉山地区女孩月经羞耻的《糖果内衣》

数英4.jpg

反映大凉山地区儿童运动器材状况的《被迫本真》

数英5.jpg

改善大凉山地区艾滋病状况的《杜蕾斯土特土》

数英6.jpg

针对大凉山毒品问题的《毒,不可度》

数英7.jpg

针对大凉山手工艺问题的《彝介书身》

展版.jpg

“设计凉山”课程作业在展览现场——

数英8.jpg

指导教师:祝伟(祝士伟)、蔡文超

课程助教:杜诗羽

学生团队:夏艺丹、章越、钱晨、吴炜焱、陈冰洁、赵嫚娣、喻纪方、蔡施钰、周黄宇、赵苡、胡云飞、罗婧华、蓝天、许嘉怡、楼慕良、赵恒杰、 瞿但因、林雪薇、何璐瑶 、姜金晶、王明昊、郑林涵、魏含姝、危薇、朱许羿、彭荃艺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