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周报 | 互联网让你变得浅薄?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2-10-17

好奇心周报:剧星传媒独家原创专栏,关注营销行业话题,不装逼,不套路,带着一颗好奇心,拨云见日,探究底层逻辑。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上班时间正在网上搜索图片准备明天开会用的PPT,屏幕右下角突然跳出来一个弹窗,提醒你收到一个新邮件;当我回完邮件没过一会儿,微信群里一个@所有人的新消息又在闪烁不停,你不想被打扰,就点了“消息免打扰”,忽略全部;过一会儿手机响了一下,点开发现是一条促销短信;刚放下手机又一次震动,一看是熟人发来的微信;回完微信,习惯性地就浏览起了朋友圈……忙活了半天,一张PPT都没做完。有点小小的挫败,想整理一下思路,于是起身去冲了一杯咖啡,回来的时候发现电脑邮件和手机上的微信正在双闪……

在《浅薄》这本书里指出,人类的大脑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在整个文明的进程中,人类在口语化时期的记忆最好,到书面化时期进行深度阅读的专注能力最好,而到了互联网时期,人们擅长多任务处理,注意力却更加分散,无法做出深入的思考,变得更加浅薄。因为从记忆的角度分析,长期记忆与短期记忆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进而发展下去,对我们个人乃至整个人类文明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这本书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曾经是《哈佛商业评论》的执行主编,他写过三篇影响力巨大的文章,一篇叫“谷歌让我们变愚蠢?”,一篇叫“IT不再重要”,还有一篇叫“自动化让我们变得笨拙”。而《浅薄》就是从“谷歌让我们变愚蠢?”这篇文章延展出来的,探讨的是互联网对大脑造成的影响。

《浅薄》曾经入围过2011年普利策奖非虚构作品的最终决选,普利策官方的评价是,“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深入探索了互联网对人造成的生理影响,和对人类文明传承延续的影响,把技术含量很高的研究成果,用通俗明了的方式,展现在普罗大众面前。”在书里,卡尔对互联网的批判是非常猛烈的。他用大量科学实验来论证,在适应互联网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失去人类最有深度、最为深刻的思维方式,变得越来越浅薄。互联网改造了我们的大脑。

想一想我们现在每天用手机、用电脑上网的总时间,不禁让人胆战心惊,我们是不是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回路?

而其实,如果你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目的,你就不会为此感到惊慌,正确地做出自己的判断。《浅薄》这本书在美国的上市时间是2010年6月15日,那还是PC互联网的时代,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是当时互联网的主流,人们沉浸在互联网爆发式发展的喜悦当中,看到谷歌、雅虎这样的搜索引擎带来了巨大便利,一窝蜂地唱赞歌,纷纷展望互联网时代的美好未来,而尼古拉斯·卡尔却用《浅薄》这样一本书,非常冷静、非常及时地给了大家当头一棒!卡尔在接受中国媒体专访的时候谈到,《浅薄》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攻击互联网,他也认为谷歌这样的搜索非常有用,但是他注意到搜索引擎只会一味地鼓励你搜集碎片信息,而不会帮助你针对一件事进行专注的思考。他发现这样的趋势,由于互联网的推波助澜,而变得越来越明显。所以他想用《浅薄》这本书给那些还沉浸在美梦中的人以一个善意的提醒,告诉人们,在使用数字媒体的时候既要看到它带来的好处,也要注意到它可能让我们付出的代价。

《浅薄》主要讲述了三部分内容,第一个部分说,人类的大脑在一生当中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第二部分提出,从口语化时期到书面化时期,再到互联网时期,不断变化的内容呈现方式一直在塑造着我们的大脑,互联网让我们的精力分散成碎片,变得更加浅薄;第三部分则是从人类记忆的角度分析,发现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有着根本的区别,把记忆外包出去,会给我们个人乃至人类文明造成极大的危害。

微信图片_20221017140241.jpg

首先,人类的大脑在一生当中都具有可塑性。过去我们认为,在生命的早期,也就是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人的大脑变化最显著,成长空间最大,可塑性最强。人的大脑在成年以后会逐渐固化下来,不会再出现大的变化,但是作者告诉我们,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大脑的可塑性贯穿人的一生。即便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大脑都具有可塑性,可以发生新的变化,不断形成新的神经回路,以及一些旧的回路得到强化,而另一些则弱化,甚至彻底萎缩。有证据表明,我们大脑中的细胞的确是“用进废退”的。大脑的可塑性可贯穿人的一生,这是近些年神经科学的重大发现,但是,它并不意味着大脑的可塑性在一生当中都处在比较高的水平。美国神经学家查尔斯·尼尔森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人大脑的可塑性水平是逐渐下降的,而想要建立和巩固新的神经元连接,要付出的生理上的努力是逐渐增加的。其次,从口语化时期到书面化时期,再到互联网时期,不断变化的内容呈现方式怎样塑造着我们的大脑?为什么互联网会让我们变得“浅薄”?

内容呈现的演变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口语化时期,这是人类记忆内容的黄金时期。众所周知,在人类文明的早期诞生了很多著名的思想家,东方有孔子和释迦牟尼,在西方有苏格拉底,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述而不著”——这需要他们首先要记住大量的知识,烂熟于胸,才能出口成章、口若悬河。而其听众,包括他的弟子,能够把大量的内容进行转述,也是对记忆能力的极大考验。这个时期可能是人类对于语言记忆能力最好的时期。苏格拉底就曾预言,书面文字虽然可以帮助健忘的老年人捕捉人的思想,但是对文字的依赖会改变人的头脑,不会让头脑变得更好用。用外部符号代替内部记忆,有可能让我们成为浅薄的思想者。从柏拉图时代开始,人类真的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

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书面化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扔掉了记忆内容的包袱,深度阅读带来了专注程度的提升。柏拉图认为,阅读能够代替记忆,用文字记下来,就可以把人从记忆的约束里解脱出来,思维和表达可以更自由。书写不但不会让人变得浅薄,还会增强人的意识。不过,从柏拉图时代一直到15世纪以前,都没能实现图书的大规模印刷和发行(手抄本又很贵),这种靠书写增强的意识只能存在于少数的文化精英当中。这段时间里的书面化语言,长期受到口语化的影响,人们只是把说的话记录下来,单词之间没有空格,都是连在一起的。阅读的时候就像猜谜语一样,需要断词断句,大脑皮层中负责解决问题、作出决定的前部区域就非常活跃。直到罗马帝国的灭亡,书面语才摆脱口语表达的传统,开始为阅读者服务,在单词之间添加空格,缓解了人们分析文本的压力,使得快速地默读、更好地理解文本成为可能。学习快速阅读,让人类大脑的神经回路发生了非常复杂的变化。大脑的视觉皮层可以在几毫秒之内识别出单词和字母的视觉图像,不需要断词断句之后,大脑就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文本含义的解读中去,阅读的效率更高了,阅读的专注程度也得到了提升。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人们会因为专注而产生带入感,也就是沉浸式的阅读。那么在阅读过程中,人的大脑里面发生了什么?2009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用扫描仪分析了人们在看小说的时候人的大脑里发生的反应,他们发现读者会在大脑中模拟小说叙述的场景和心情,小说里提到的情节和感受,读者会将之与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在读小说的时候,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人们在现实活动时会涉及的部位——因为深入的阅读,人们沉浸到故事中,也就产生了带入感。相较于口语化时期,在书面化时期人们把繁重的记忆工作外包给了文字,发展出了深度阅读的能力,扔掉了记忆的包袱,换来了专注度的提升。

第三阶段就是互联网时期,我们不仅把记忆的任务进一步外包给了搜索引擎,还大大削弱了阅读文本时的专注度。互联网时代的阅读特点是速度变快,阅读量上升,而深度下降。你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是怎么浏览公众号文章,是不是一边看一边划,一片一片扫着读,读个大概的意思。有图的时候多看两眼,看到满屏的文字就会非常没有耐心。读完一篇,关掉页面,让你复述一下整篇文章,你还能记住多少东西?我们今天愿意花大量的时间读屏幕而不是读书,除了互联网能带来诸多便利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互联网阅读调动了多感官的参与:让你点击鼠标,滑动滚轮,敲打键盘,触摸屏幕的时候,触觉参与进来;听到弹窗的声音,电话铃声,手机振动,微信、短信的提醒,听觉也参与进来;互联网阅读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知觉的参与,一直在向我们大脑发送持续稳定的输入刺激流,在大脑中培养并建立起一个快速灵敏的响应和反馈系统,鼓励我们重复这样的行为,让我们接受这些刺激的神经更加敏感。这是阅读纸质书过程中不会产生的反馈效果,互联网让我们的精力分散成碎片。作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互联网悖论,互联网吸引我们注意力的目的,却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它用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内容,调动我们多种感官参与其中,结果是让我们的阅读更浅、更快、更浮躁,我们的大脑比古人的大脑更适应多任务处理,却更加三心二意。当微信、短信、电话、邮件、网页信息轮番轰炸的时候,我们的处理能力确实比以前的人类有了明显的提升,但这样分散了我们的精力,频繁打断我们的思路,会让那些只有在专注状态下才能想出来的创造性解决方案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人认为,专注地苦思冥想却想不出来的时候,先处理其他的任务,可以换一换脑子,把问题放到潜意识里面去思考,说不定过后就会有灵感迸发出来,但是互联网鼓励的是接连不断的精力分散,一次又一次的走神和暂时性的分神完全不同,互联网世界中各种刺激你的杂音,不仅会造成你的有意识思维中断,专注的思考过程被打断,同时还会让潜意识思维短路,你就没法进行任何深入思考。大脑成了一个简单的信号处理器,看见什么就接收什么,几乎是没法做出复杂的信息处理,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浅薄”一词的真正含义。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作者非常笼统地抨击了互联网,好像所有的互联网内容都会让人变得浅薄,这样的观点存在以偏概全。互联网上有很多碎片化的信息,还充斥着一些色情、暴力之类的低俗内容,不断地吸引人的注意力。但是,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深度学习,如:电子书、视频课件、音频课程等,人们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深入学习,提升自我的认识。从这个角度说,互联网可以让人变得更加深刻,而不是更加浅薄,这是作者没有看到的。

第三部分内容,则从记忆的角度,分析浅薄的原因,是因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有着根本的区别,把记忆外包出去会对我们个人乃至人类文明造成极大的危害。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别人跟你说了一个电话号码,你马上要打过去,打完这个电话,你就忘了这个号码,这是短期记忆;高考前最后一个月,你要集中精力复习,要系统地记住大量的知识,不能背了就忘,而是在考场中随时取用,这个过程中的记忆是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并不牢靠,高考完不复习,可能也就忘了;但有,些东西你永远不会忘,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诗句,这就是长期记忆——你长期以来得到过很多次巩固和加强,烙印在你脑海中记忆。我们碰到一个东西需要记一下,这是短期记忆;需要努力把它记住一段时间,方便随时调用,这是工作记忆;记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这是长期记忆。我们说一个人很深刻,知识很渊博,是他能把很多知识保留在长期记忆里面,随时调取——就好像从图书馆里拿出本书一般的轻松。我们记东西的时候,并不是很多东西并排着记下来的,而是线性的、是一口一口吃进去的,专心阅读纸质书的时候,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把重要的内容一点一点记住,有很稳定的信息流入工作记忆区,再把这些信息转入长期记忆,储存起来。如果过后出现遗忘,我们还可以复看、巩固,长期记忆。要存储长期记忆,大脑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神经细胞它会形成新的突出终端,导致大脑发生了生理上的变化。这些新的突出终端的生长和维持,让我们的记忆更长久,而短期记忆完全没有这个生理过程。

学问再渊博的人也需要积累大量的长期记忆,下的也是苦功夫,没什么捷径可走。但互联网阅读是并发式的信息流,不仅有微信、QQ和网页同时呈现在你面前,而且每个网页上还有很多超链接,吸引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去看其他的内容,这样同时流入工作区的信息太多了,大脑处理不过来,保存不了这些信息,就不会达到长期记忆,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成为短期记忆,稍纵即逝,损害了我们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如果长此以往,会对我们造成很多危害,比如我们会越来越分心,无法集中精力做事。因为大脑神经具有可塑性,所以我们上网越多,分散精力的多任务训练就越多,大脑会更擅长处理短期的多任务,但是集中精神长期记住一件事情的能力就会变差。自己记住的东西越少,越依赖电脑和互联网存储的海量信息,从而进一步分散精力,无法专心记忆,加深自己对互联网的依赖,造成恶性循环。再比如我们的精力越分散,我们对他人的共情能力就越差,我们很难走心,很难和他人建立起真诚的情感纽带。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的各种高级情感,如同情心、怜悯心、敬畏心都来自缓慢的神经过程,当看到别人经历痛苦折磨的时候,感受到其痛苦,这个过程比较缓慢,就需要花时间去体会,但是如果我们精力分散、无法集中,对所有情况都只会做出快速肤浅的处理,就很难体会这种微妙、复杂的情感,缺乏沉浸其中的带动感,不能理解别人的处境和感受,变得更加冷漠,缺乏同情心。

对于整个人类文明而言,作者用8个字概括了浅薄的影响:记忆外包,文明消亡。把记忆的任务外包给互联网会危及我们人类的共同记忆和文化传承。我们不仅有个人记忆,还共同构建起了支撑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每一代人的个人记忆的总体变化而变化,试想一下,我们的后代连“床前明月光”和“锄禾日当午”都背不下来,都要到互联网上去查,这样中华文明还有什么突破性和深刻性可言?把人类的记忆全部外包给了冷冰冰的数据库,只留下的数据和字节,文明也就不复存在了。

虽然作者的预言过于激进,但也不乏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反思和对现代人的一种警醒。作者看到的不是温和的现实,而是极端的终局。他想用这种极端的终局提醒我们,不要让它发生。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

    作者
    Vision Star 剧星传媒 上海

    Vision Star 剧星传媒 上海

    上海 普陀区

    中山北路3300号环球港办公楼28楼

    行业:营销咨询

    官网:http://www.visionsta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