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商业有关的文化与境界问题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2-08-12

作者简介:品牌营销人,前腾讯、网易市场负责人,

网易云音乐-看见音乐的力量·乐评专列、故宫《古画会唱歌》x 文创跨界营销、多个知名快消品品牌营销顾问;


与商业有关的文化与境界问题

你就是没有文化、你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这是个文化人,你们文化人就是不一样……

文化是个啥?我来试着从我的学习的角度拆解下文化到底是什么?带来那些影响和变化。

文化.png 

文化是什么? 

     我们说一个人没有文化,一个品牌没有品牌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 

对文化的定义,中国的定义的特点—隐喻,西方比较明晰,没有好坏之分。

《汉语大词典》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可代代相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西方定义中,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的定义更为明晰,与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是一个意思,经济基础对应器物、组织层次,上层建筑对应精神层次。但这个框架明晰更容易理解;

引用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对文化三个层次的定义

  • 器物层次:也就是生产、生活工具和生产方式;

  • 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

  • 精神层次:即人的伦理、价值取向等。

s24573003.jpg 

 

文化与生活消费

   每次在muji购物,扫会员码积分时就显得很传统了,他们也没有在抖音开直播;这与无印良品倡导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很知行合一了,不知是不是muji认为直播购物很费时间?但线下购物也很浪费时间(但体验好)从节约时间这个维度又好像说不通。从简单直接的理念来说又好像没啥问题。

   旧的理念和新的方式之间的冲突,这让我联想到这两年的冥想文化的兴起,生活的方式多元节奏变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自己的精神方面;类似这样的形式规模目前还不是很大,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大。露营、爬山、宠物、逛公园等的兴起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现象。在yi情之下,就业、失业这种压力的紧张和焦虑之下,向内和向大自然求得慰藉和能量。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年轻一代和中产阶级人群,也会影响到更多的人群。

如今的人群越来越圈层化了,通过圈层连接世界成为了新的(年轻的)生活方式;

 


物质向精神的转变

从各种小众人群的生活方式变化,也表现出一个现象:从求物质满足到求精神享受。

今天的新消费品,如果不能在精神层面与消费者建立连接,未来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弱。现在的生产过剩,消费过剩,多极分化……对品牌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功能需求了。一些存在很多年的品牌在这方面做到位的,始终还保持着很好的市场份额。苹果vs联想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了,当联想还在描述自己产品功能的时候,乔布斯已经开辟在了think different的精神理念。这方面国内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物质的向精神的认识转变,与其他因素的影响关系不大。

文化变化趋势

从教育方式开始,鲁迅是主张教育应利于发展人的个性的。他说:“现在的所谓教育,世界上无论那一国,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要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这时候还未到来,也料不定将来究竟可有这样的时候。”

我们的科学技术虽然与国际有差距,但不是不可追赶。物质较以往有较大变化,虽与前列有差距,但在逐渐缩小。三个层次的不断升级带来的变化,首先是物质上的,然后是精神上的。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注重自我发展个性,这就是一种文化进步带来的自信。

商业与文化

从生意模式来说(流量生意&品牌生意)流量生意的不稳定,就是品牌在文化内容上的缺失。以往淘宝、拼多多纯店群流量模式变得越来越难存活,具有个性觉醒的消费者逐渐的向“专家”学习或者转变。

未来的生意竞争必然是品牌的战场,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新消费品牌有机会发展起来,是消费者的觉醒带来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不是企业本身改变开辟了新市场、新需求。

对于品牌来说,必须做内容营销与消费者运营,这是与时俱进的做法。

从内容角度来说,内容的包容度越强,信息流广告效率越高。

 

流量生意在未来的市场将发生何种变化?

在经济下行期,具有品牌精神的公司更有竞争力,能将品牌融入某个新兴的群体中,比如跑步、瑜伽、户外、露营、冥想等人群,这一点lululemon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

品型生意需要做的越来越立体化,通过内容、社群、社区去抓住这个趋势成为了必须的手段。企业组织、品牌理念等意识形态、精神价值能不能与消费者达成连接,决定着能否产生高质量的消费转化。

文化的视角看今天的单身、不婚、各种社群、社团等,即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各归其位,也是三个层次的不匹配导致的错位。

各种圈层、社群就是对这种错位的再次精准匹配。

 

 境界

 境界这个词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把隐喻表现的淋漓尽致。好像说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人性新论)》所述:“人的各种行动带来了人生的各种意义;这些意义的总体构成了:人生境界。”  ,又将境界氛围四等:“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意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s27299726.jpg

自然境界:按照本能或社会习俗生活,更像是儿童或原始社会中的人,所做之事和行为意识不到它真正的意义,所做的事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意义,这种人生是“自然境界”的人生。 

功利境界:还有一种人,他有私,时刻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自己。这不一定表明就是全然不讲道德,他也可以做一些于别人有益的事情,但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好处。因此,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对他自己来说,都是“有用”的。他的人生境界可以称作“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懂得世界上不只有自己,还存在着一个社会,它是一个整体,自己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本着这样的理解,做事的触电点是对社会有好处。儒家“正其义而不谋其利”;合乎道德,具有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超乎社会之上,还是宇宙的成员。这里的宇宙不只是物理的宇宙也是精神的宇宙。不仅是社会组织的一员,也是宇宙的一员。

 

 

境界与我们的生活生命 

影响生活状态: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来自天然人应有的生命状态;

影响生命状态: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来自人的心灵创造;

自然境界的人缺乏对人生的理解和自我意识,

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需要一些人生的理解和自我意识,道德境界讲求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需要非常高对人生的理解和自我意识,超越道德的价值,

 

    远山村镇的人起早贪黑为生活奔波,拼多多上抢9.9的锅刷子。北京上海的人们追逐冥想和瑜伽,在为一个9万9的房子和团购群的鸡蛋而努力拼命。从商业上来说,不同境界不同需求,存在不同的商机。卖9.9的商家未必就比9万9的赚的少。富人的财富是建立在穷人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了穷人也就没有了富人。

 

    我曾经问过我爷爷一个问题,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他回答:“没啥意义”,这可能就是一种自然境界吧!在快手里能看到的非常多……

   当我转头看到某些“成功人士”教你发财,走向人生巅峰的方法的时候,才发现他们处于功利境界中挥舞着镰刀对自然境界的人说:你个傻蛋,你这样活着人生有什么意义,只需要999,百万财富你拥有;在dou音里看到的非常多……

   我们今天的社会状态主要是功利境界占多数,崇拜权力迷恋金钱,对于权钱的跪舔是大多数人的唯一标签; 所谓的知识精英、财富精英该跑路的都跑路了,朴素的信仰消失,新的信仰没有建立起来;

在纯物质的世界里,急需道德境界的重建;把权利和金钱看作是生活的一切是很危险的,社区大妈戴个袖章,就用鼻孔看人; 再加上我们对环境破环,资源的浪费非常严重,好在我们已经有所觉醒;

有百种人就有百种人生,有万人就有万种人生境界,做寻常的事情,对寻常事有高度的理解。这样的认识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做到? 

对于作为一个从事品牌营销的我来说:需要!  

 

人性的觉醒才是社会的进步原动力

那些追寻天地境界的人,以此为面具,干着功利的事情大有人在。

你看看那些和尚、道士干的谋利的事情,就知道天地境界已经成为了幌子而已;

主张“人在世界里生活,又不属于世界”,可能大抵就是如此吧。

在蒙昧中做事,还是在有所觉悟的中做事?  

我认为文明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在这两种状态中做事人的相对数量的多少,从而影响到生产力、社会组织、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人生境界等。

 

企业也需有境界

企业的道德境界也是给消费者的交付价值; 

品牌的道德境界价值:激发用户兴趣、拉近距离、产生价值认同、信任购买,从而制造出很强且持久的商业壁垒,这就是品牌的价值。

品牌境界的提升就是将可见的产品物理价值,不可见的文化理念,内涵等精神价值,转化为可见、可感知、可交互的形式传递给需求对象;真正的产生从实到虚,从虚到实的认同渗透。

品牌的精神价值与产品的物理价值共同缔造商业价值壁垒;

 

从企业的功利境界来说:能有序的科学的创新,交付的标准可定义,可被科学化拆解,跟用户的沟通清晰可见;对于消费者的价值体现既有产品科学创新的价值,也有生活理念价值。

 

在功利和道德境界中有所觉悟,在器物、组织、精神层次有科学的解构,决定品牌的价值壁垒! 

拥有更多数量在觉悟中的做事人,在器物、组织、精神三个层次的创新进化,决定企业的组织竞争力。

 

 

文化的进步取决于包容开放的态度 

回顾两种不同的定义:

西方的三个层次:器物层次、组织层次、精神层次;

中国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不管是三个层次的西方体系的文化定义,还是四重境界的中国式文化境界,都是我们对生活、生命的一种总结、探索,既解决当下问题,又想象未来的样子。

鲁迅的“拿来主义”仍是最好的可以是指引我们的舵手,两种文化两种概念,在今天来说我们不用非此即彼,开放包容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引用《书籍迷史》的一段认同的话:

“当今社会,怀疑主义与信念、好奇心与偏见、容忍与不容忍同时孕育发展。一些人自诩为世界公民,另一些人更加笃信民族主义。思想产生影响,跨越国界,轻松地彼此交融。

未来:折衷主义大获全胜。”

s34163487.jpg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