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Twitter 、麦肯锡,国外炙手可热的冥想离我们有多远?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2-05-31

“吸气……呼气……注意你的吸气……注意你的呼气……”Google在一次进行“寻找内在自我”的员工培训中,一名带班的冥想师用舒缓的男中音引导道。

 

Twitter联合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曾在公司筹备上市前未带手机步行20分钟。如他所说:“一年前我如果这么做,一定会有更多稍纵即逝的焦虑感。但因为长期的正念练习,我实际上可以环顾四周、思考事情。”

 

硅谷科技企业家Loic Le Meur曾说:“我认识的每个创业者都开始正念冥想。在硅谷,你不冥想还会有种社会压力。”

 

而谈及硅谷,很多人都知道乔布斯修行多年。1974年,乔布斯曾穿上僧袍、剃光头发去印度朝圣,他自称自己通过冥想减轻压力,甚至激发了他的创造力。

 

然而今天在国外公开场合,推荐正念冥想的名人们,无论是演员艾玛·沃特森、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还是篮球运动员科比·布莱恩特,都是这个时代的主流。

 

达沃斯、麦肯锡、高盛、Facebook、Google、苹果等等,更是主流中的主流。

 

2019年2月,位于美国旧金山的Calm,宣布完成8800万美元融资(B轮),通过App向用户提供冥想课程,年费为59.99美元,终身订阅费为299.99美元,成为全美收入最高的冥想App......

 

国外炙手可热的冥想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冥想的东方文明与宇宙起源说

 

冥想源自东方文明,最早起源于佛教与印度教的精神训练。“冥想”的词汇来自梵文的DHYANA,古代把这个词翻译成“禅”,通过达摩祖师传到中国,又由中国传给日本,在日本叫做ZEN。

 

因此,当代流行的冥想打坐活动,以“瑜伽”为名的常常源自婆罗门教-印度教传统;带“禅”字名号的,往往有中国、日本的北传佛教渊源;而以“内观”为名的,大多来自东南亚的南传佛教。

 

还有一种说法是冥想与宇宙的起源有关,宇宙是意识和能量的混合体。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指挥人体的是人的意识,而不是大脑。意识具有无限创造力,激活意识能量需要自我调整,而自我调整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就是“平心静气”,于是有了冥想。

 

总之,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开始练习冥想。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超觉静坐”的形式在美国流行。

 

反文化潮流兴起,冥想成为嬉皮士们的寄托

 

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反主流文化”运动。当时的美国正值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社会进入到一个以技术理性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崇尚工具理性主义,却忽略了人的需求和价值,淡化人的情感及人际交往。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们

 

作为对技术治理的抵抗和反动,以嬉皮士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在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反主流文化运动的革命浪潮。嬉皮士们基于反理性主义,神秘主义、浪漫主义和无**主义的思想,大肆宣扬并身体力行地通过摇滚文化和性自由主义来对抗当时保守的资产阶级主流文化。

 

当反主流文化正在席卷全球时,美国西海岸的追随者们崇尚的反对主流、回归自然的思想,很快在东方哲学中的禅修、冥想中找到了寄托。

 

至今,旧金山湾区仍是美国禅修水平最高的地方。硅谷正是反文化运动与当年计算机热潮融合下的产物,因此硅谷如今仍然热爱冥想,乔布斯年轻时正是一名嬉皮士。

 

冥想与互联网的异曲同工之妙

 

乔布斯曾在少年时代就坚持冥想打坐,听印度音乐,甚至去印度进行过为期7个月的禅修之旅。日本作家铃木俊隆著作一书《禅者的初心》曾深深影响了乔布斯,如他所言:强调的是感悟而不是知识。我看到很多人苦苦思索,却好像没有多少心得。我感兴趣的是那些在抽象的知识以外有重大发现的人。

 


--乔布斯在苹果iPod产品发布现场

 

乔布斯通过冥想训练强化对内心的顿悟,他把这种长期训练而来的“直觉”定义为“无意和有意思维之间的桥梁”,如果忽略了这种直觉,就会“失去跟我们自己的创造性源泉敞开心扉交流的绝好机会”。苹果产品背后正基于对心、人性的透彻理解,而后呈现以极简、空寂的禅宗美学。乔布斯对于iMac、iPod、iPhone、iPad等的设计都十分尊重他所谓的“直觉的声音”。

 

有人说,冥想与互联网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硅谷,冥想被认为精神咖啡因,一个能解放生产力与创造力的新“燃料”。

 

冥想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审视及正视人的欲望,不带批判意识地去觉察当下的身体和内心,以“去自我”为中心,不限制于自己的经验及固有观念,消除自私、自利、贪婪、计较等的念头,进行心性的训练。一旦把是非、利害、得失全都放下,便可打破种种烦恼,征得无上智慧。

 

如今,技术的冰与火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反转、碰撞,我们正身处在一个以芯片为表征的硅基时代(silicon age)。

 

互联网人作为离科技的“冰与火”最近的群体,在从事高压的工作的时,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入口,才能为用户持续提供更好的体验和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人又必须“去自我”,以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工作,持续改进。只有当心定下来的时候,直觉就会非常的清晰、敏锐,达到比知觉及意识更高的层次——直觉和顿悟,进而找到一条终极的产品之道。

 

然而对于大多数冥想者来说,磨炼产品直觉,寻找企业方向,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通过冥想试图来释放少有人知的痛苦,平复焦虑、进行压力管理,以此获得心灵的平静。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