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窝,动了谁的奶酪

举报 2018-10-23

周末,朋友圈被一篇标题为《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刷屏了。继世界杯后,马蜂窝又以一种绝不希望的方式火了。




划一下文章痛陈马蜂窝虚假运营的重点

1. 7000个虚假账号搬运了近1200万条餐饮点评;

2. 抄袭账号屡次成为马蜂窝官方抽奖得主;

3. 除虚假账号外,其余活跃大 V 点评行也多有疑点。


(图片来源:梓泉&乎睿数据)


而马蜂窝也在今早做出了官方回应,核心内容为

1.自查涉嫌虚假信息;

2.讲明点评内容在马蜂窝的总数据量中,仅占很小比重;

3.查证认为是是一次有组织的攻击行为,将采取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马蜂窝今早发布的声明)



在马蜂窝被传即将融资的敏感节点,传出这样一篇爆文,很难说接下来的融资不受到影响,而且短期内也将面临一定的口碑危机。


而且一旦查证属实,从商业上讲,马蜂窝切切实实存在问题,无论旅游业内通行的潜规则如何,或者面临怎样的资本压力,都不应该成为其如此操作的理由。但同时,如果事件属实,是不是真的意味着一次错误就宣判死刑?


起码在我看来,不至于此也不应该如此。以下为一点私人看法:


1.作为一名曾经的互联网旅游平台从业者,应该比朋友圈很多转发同学更了解马蜂窝,因此十分不认同“僵尸和水军的鬼城”或“数据造假欺骗投资人”等说法。做传播的人心里都清楚,无论是估值175亿,还是85%造假这样的词汇,都是博眼球的方式,而且旅游服务本就是投诉高发区,稍有风吹草动都挑逗着大家脆弱的神经。而且马蜂窝以旅游攻略起家,仅凭点评内容的一些质疑,不太可能动摇其价值根本。因此仅就文章论证,个人是不认同的;


2.其次,马蜂窝是旅游业内为数不多的,让我个人能产生好感的产品(另外一家是KLOOK)。刚才也提到,旅游业是个很难做好正向口碑的行业,但是马蜂窝由于其自由行攻略发家的特殊性,聚集了一批热爱分享的旅游爱好者,而且也是万千自由行爱好者查找攻略的首选平台,很多人都在其中受益。所以也能看到,遇到负面的第一时间,仍旧有很多忠实粉丝在自主维护口碑,这在旅游行业是极其罕见的;


(有些旅游博主曾经也进行过合作过,确实是马蜂窝的忠实粉)


3.能够尽可能的重视用户情感体验连接。说马蜂窝是一家酷公司有趣的公司会有很多发自内心的认可,这是一家能做“未知旅行”,带你去开伏特加开坦克,去泰国学象语的公司,也是一家能跟杜蕾斯一起推出羞羞小黄盒的公司,如果没有自上至下对用户情感连接的重视,我们也不可能看得到这些。而也正是这样的环境塑造,造就了一批乐于分享的旅行爱好者,以及我这样的从业者对它的期待;


(马蜂窝是旅游业内难得能做出有趣传播的公司)


4.最重要的一点,当今旅游市场的格局和竞争环境,决定了很难有创业公司能够突出重围,携程像当年腾讯一样,是所有创业公司必然面临的巨大阴影,而马蜂窝让众多创业公司看到了那一丝可能。


多些竞争,总归会让行业体验更加优化,而不是隔几天就面临捆绑消费、杀熟等风险。真的在那种环境下,似乎除了吐槽和曝光外,其实别无选择。如果不是个大V,很多问题根本没有下文。而行业始终需要后进者,需要存在竞争,这样我们才不是谁的专属奶酪。


(每天都有同样的案例反复发生)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用巨头博取同情心,也不是用大众体验为马蜂窝找借口规避。因为从世界杯广告开始,马蜂窝确实疑似陷入到拿到大额融资后的焦虑期,让更多人快速认识,短期快速给予资本回报似乎成了它的一个命题。再加上这一次数据事件,我相信这样的曝光绝不会是马蜂窝想要的。


而类似事件的处理,试图掩盖真相或者转移视线,往往不会获得谅解,不如明确告知公众事件原委,明确态度改进错误才是关键。而且公司发展到现阶段,已经不是草莽初创期,应该需要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这样才不会出现“第二个携程”,而是自由行用户心中的马蜂窝。

 

希望马蜂窝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找回自己的初心,在商业化与服务好用户间做好平衡。用户始终是立足的根本,如果能坚守住这点,行业各种手段的竞争都不足为惧,毕竟用户这块奶酪也是需要给更适合的人吃。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