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上海这一年:一个广告人的三线城市生活记

举报 2018-10-24

离开上海这一年:一个广告人的三线城市生活记

这篇文章酝酿了很长时间,终于写出来了。最开始还是参加一个每日书活动,每天写一点,攒下一些内容最近又抽时间把它改出来。

这么长篇大论,总该有原因吧。除了真的是有感而发之外,还有就当是作为一个广告人喜欢观察喜欢思考的结果吧。

从上海回到家乡快一年了。这一年,从最初的不太情愿回来到慢慢去了解和熟悉这座城市,发现和最初回来时的状态不一样了。这大概就和你想要了解一个人是同一个道理吧,你想要了解一个人,便不会再带着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便会客观很多。

于是,开始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行业发展,关注民生、房价,认识新朋友……这个过程中,有感悟、也有成长。


01、不断上涨的房价

刚从学校出来那会还做过一阵子房地产文案,那时候就是写广告语、软文、新闻稿之类的内容,但实际上对房地产行业了解很浅,也不想了解,因为还怀揣着新闻理想,还想远走他乡。

前段时间听说我们这座城市房价上涨很多,中心城区楼盘价格一两万很正常,远离老城区的新区房价也到了6000+/平,这样的价格和动辄就几万的一二线城市相比好像很低了。可是,要知道,这里不过是个三线城市,在两三年以前这个区的房价也就三四千每平。

有个商业楼盘几年前房价大概才两三千每平米。几年后的今天再过去看,建了塑胶跑道、篮球场……俨然是高端社区的感觉。在建的新房子一时成了热销的爆款产品,当然价格也翻了几番。

在这座城市,房地产行业没有唱衰,至少目前来看还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装潢得富丽堂皇的营销接待中心,里面年轻的姑娘小伙子穿着职业套装,面带微笑,迎接着金主客户们的到来。

很多来过山东临沂的外地人都说临沂像上海,常常把沂河比作黄浦江,之前也听朋友说好像我们这座城市的建设就是在模仿上海,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过的临沂人,觉得从布局上来看临沂的确和上海挺像。那如今和河东是不是就像浦东之于上海呢。不敢说这大话。只是以前常常觉得河东是十年如一日不变,感觉就是个大郊区而已。可是如今河东区早已有了城区的感觉。前些年整个区也没有几个商场可逛,如今一个接一个的Shopping  Mall在建。

这里的奢侈品牌并不少见,银座购物中心的迪奥、香奈儿专柜常常人来人往。海底捞、无印良品等都在慢慢入驻这座迅速发展中的三线城市。

表面上看来,这个三线城市好像和一线城市的差距感觉越来越小。但实际上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和一线城市仍没法比,生活在这里的普通上班族生活压力并不小,并不像很多人说的在老家就是混日子。看着好像都是有车有房一族的年轻人们,实际生活质量并不一定高,因为提前消费的观念在这里并也不比繁华大都市弱。

三线城市房价上涨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很难评判。但是一些要成家的年轻人都是刚需人群,即便房价上涨也要硬着头皮买下房子,要不然娶个媳妇都难。这不是夸张,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02、自媒体遍地开花

广告公司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刻意去研究,但是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微信自媒体。

有人说微信公众号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抓住公众号内容创业的弄潮儿的确靠做公众号实现了功成名就。

2015年是微信公众号蓬勃发展的时期,多少人因为做微信号而一鸣惊人。而自媒体在三线城市同样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有次参加一个教育品牌的媒体见面会。这家来自外地的品牌在临沂建了一个分校,号称是国际幼儿园,听说每年学费高达10万元。嗯,这又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家乡有很多多金人士。有这样的贵族学校来开分校,就说明这里有高端教育市场。记得当天的见面会邀请了几十家媒体,很震惊。为什么有这么多媒体?仔细一看,除了几家主流报社电台之外,大多是做微信微博的自媒体平台。

才知道这座三线城市的自媒体做得很好,听身边的同事和朋友聊,临沂的自媒体发展状况在整个山东能排第一。这让我很震惊,因为自媒体明显的的红利期不是现在啊,应该是一两年以前。

而这座城市自媒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和一个专做自媒体平台的工作室有关,很多业内人说他们这个团队带动了临沂整个新媒体的发展。属不属实不确定,但这个公众号几乎身边的人都在关注,而创始人也成为业内人熟知的公众人物。

前两年这个平台很多有公益性质的文章超过10万+阅读量,一定程度上来说对这个城市产生了很大影响。之前看过一篇他们写一位贫困卖菜奶奶故事的文稿,后来引起了相关部门关注,帮助卖菜奶奶解决了很多问题。也看过他们对这个城市发展的关注、年轻人奋斗话题等等内容,甚至还开了一个公益相亲位置推送交友信息。

不过现在最常看到的是广告内容,毕竟企业要先生存,在一个商业公司,情怀这些东西如果没有广告支撑也很难做下去。不过他们涉足了书店、花店等领域,让人觉得不是一个圈钱的自媒体平台,毕竟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做到既实现商业化又能保持情怀和格调不是一件易事。

记得早些年在一家新闻网实习,那个时候还怀揣新闻理想,还以为自己能是下一个柴静似的记者。记得当时为了能当个记者,好几月没有工资以实习生的身份待着,后来觉得希望渺茫便去了企业做文案。

那时候做市场推广活动还写短信文案,现在想想真的很久远了。那时候公司有在尝试微博运营,但是常用的还是短信,传单,报纸这些传统平台渠道。

现在的媒体宣传形式也换了天下,微信、微博、短视频成为受欢迎的形式。

而实际上当地很多企业在宣传渠道方面依旧偏传统,还在处于初级探索转型状态。有些创意方案在品牌看来是出力不讨好,于是一些品牌宁愿踏步走也不轻易往前。也许是行业属性不同,受众不同,消费水平不同等各方面原因。

微信微博自媒体运营成功得少见,大多还是借助其他媒体平台去做推广。这也就给了自媒体平台一些生长和发展的空间,一定程度上来说应该是好事,企业节省了运营成本,自媒体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座城市也有很多知名企业,有些品牌还是停留在借助媒体去发稿宣传这这些途径。看看国内的网红企业海尔、卫龙等老字号品牌早就在借助互联网转型,故宫都变得那么幽默可爱了,其他的品牌应该也多多转变一下观念吧。


03、有24小时营业便利店:没有全家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如果非要离开上海,最想带走什么?有网友回答是便利店。觉得这也符合自己的想法。

在上海加班的无数个夜晚,全家便利店真的就成了除了公司和住处之外最常光顾的地方。

“全家就是你家”,对于那些不能常常回家的异乡人来说,全家可能真的就像家一样温暖。

早晨的现磨豆浆,寒冷的冬夜里加班后买一杯关东煮再去赶地铁。熟悉的叮咚开门声,还有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真诚的微笑。

回到家乡三线城市后,马路边见到过山寨版全家,当时还一阵激动,以为是全家,走近一看却是山寨版,连座位也没有。不过后来慢慢发现当地的便利店品牌也越来越多,虽然没有全家、罗森、7-11那种感觉,但也不是小卖部的感觉了。

有一家连锁品牌在大家小巷常常看到,忍不住光顾一下。便利店店员也大多是年轻小姑娘小伙子,曾刻意去问过营业时间,在三线城市毕竟加班的少,外地人也少,24小时营业的店在少数。不过,干净整洁的陈列,相较于小超市小卖部这已经算是进步了。

有时下班后去健身房锻炼之前也会去便利店买个饮料坐一会,有那么一瞬间觉得生活在这座城市也挺好。


04、这城市太小,这世界也不大

回来没多久家里人便热心介绍一位听说形象人品都不错的单身青年给我认识,聊过天见过面,觉得话不投机便没再联络,也因为刚回来不久没有心思考虑这些事情。不过后来路上偶遇还是自然打招呼,没开始就不会尴尬,做朋友是没问题的。

后来无意中发现我们微信朋友圈居然还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忍不住感慨:这城市真小。他回一句:这世界也不大。很简单的对话,却觉得蛮有意思。

同小区的还有之前的高中同学,有次在超市买东西发现有点面熟,后来经过确认的确是同学,超市店主就是同学的岳父,再后来知道同学的媳妇也是高中校友。现在每次去超市同学的岳父和岳母都会和我打招呼。

工作中认识了一位同行的朋友,后来知道同住一个小区,偶尔也会在小区遛弯或拿快递的路上遇到。

朋友圈里的一些前同事或者因为工作关系认识的同事有一些去了国外工作或读书,但是他们还是和国内保持密切联系。像我,即便离开了上海,也还是会和上海的朋友联络。世界可能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05、小朋友真多,真的很多

现在工作不用常常加班,现在加班到深夜的经历是一次也没有。下班回家,小区里到处是小孩子打闹嬉戏的声音,后面跟着年轻的妈妈或者年长的奶奶。恍惚间觉得回到小时候生活在胡同里的感觉,热闹得很。可是这里明明也算是城区的社区。

在上海的时候除了周末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平时很少有机会目睹这种具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主要原因应该有两个吧,一个是在上海下班时间晚,常常加班,晚上回去小孩子早就在家里不出门了。还有就是感觉上海的小区里也没有那么多孩子。

夏天的时候,下班回来妈妈有时会在小广场乘凉,小孩子们嬉戏打闹着。我和妈妈说,这小区得有上百个小孩吧。真的,到处都是小朋友,从牙牙学语到十几岁的中学生。而且,还有待产孕妇一个又一个。这是正在快速发展中的一个三线城市新兴年轻小区的风景。

二胎政策放开后,在这座北方最南边的城市,生两个孩子是太正常的事情。想想在上海时,同事们都是独生子女,已婚的生孩子也大多就一个吧,之前身边还有好多结婚几年也选择不生孩子的。

你可能要说是因为在大城市生活压力大养不起吧,也许是那么回事。但其实在三线城市生活一样有压力,房价在蹭蹭往上涨。这里的大部分年轻人买房也是要还贷款的,毕竟富二代没那么多。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新结婚的家庭毕必定也要买一辆车,这里的公共交通只有公交车,没有地铁,而很多上班族的通勤工具是轿车。而很多年轻的90后其实根本承担不起这些。家里凑齐了首付年轻人们自己还贷款,每个月几千块薪水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样年轻的家庭再去养一个或者两个孩子,其实压力并不小,如此可能随之而来的就是要降低生活质量了吧。这是很必然的结果。

当然这还是城区的情况。而生活在乡的年轻人们更不用说了,90后们的孩子大概也快上小学了,这不是夸张,是事实。不过有一点不同,他们没有在城里买房,没有还贷压力,孩子业余兴趣辅导班、英语辅导班可能读得也还少。


06、大龄单身青年也蛮多

每个人离开一座城都有原因,于我也一样,也许会有人说大概是年纪不小还没结婚准备回家安稳下来吧,或者是因为工作不顺心吧。事实上,都不是。工作做得并不差,婚姻也没那么着急。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年妈妈生了一场病,觉得过去的很多年都在任性走自己的路,没有为家里做什么有些不应该。“明天和意外谁先来临谁也不知道”。都希望我回来,也觉得应该回来,那么就回来。

但是回来后被催婚的事情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婚恋这个问题从二十几岁就开始被催了,只是催了也没起作用。因为清楚知道早早结婚生孩子不是理想生活状态,想在可以继续提升的时候尽力先去提升自己。

周围操心的人还真不少。回来后被家里人安排过相亲。当婚恋这种问题变成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时,觉得一切就变得那么无聊和恶俗了。谢天谢地,终于在我的抗议下家里人开始妥协,不再那么热情了。

还是想说,单身青年们继续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不要被那些所谓的道德标准绑架,先做好自己,人生终究是自己的。当然,如果缘分来了也请珍惜。

不过说到婚姻这个话题,发现这个城市单身人群也还是很多。但是有一点大概和一线城市不同,一线城市是很多一直未婚的,而这里有很多结过婚又恢复单身的人群。老一辈的人为了孩子会继续维持已经没有感情的婚姻,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想开了,不再委屈勉强自己,不合适就结束。不确定,这是不是应该算社会的进步?


07、这里的轻一代,少

翻《新周刊》,还是去年的内容,看到专题“世界是轻的”。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在选择轻生活。“他们只租房不买房,只打的不买车;懒得存钱,不想养老;爱过多次,但从不为谁要死要活;不对别人嘘寒问暖,也不喜欢被人嘘寒问暖……”

也许某种程度上我也算是“轻一代”?别的不说,而很多时候的确不对别人嘘寒问暖,也习惯了一个人生活,甚至回到家都不习惯妈妈的关心。

而在这座城市里,这种想法对于一个已经到了适婚年龄甚至在一些人看来已经超出适婚年龄的成年人来说,是不被推崇的。

一直被家里人催促着买车,就像被逼着去相亲一样,但于我而言,买车这件事之前一直没有提上日程。他们觉得都工作这么多年了就该开车上班,而不该再去乘公交车了。当然,开车这个技能还是要掌握的,于是最终还是听了劝买了辆小车子,也是该提升一下实用的生活技能。

说实话,拿买车子这件事和去外面旅行或是学习之类的内容相比,我原本是会更倾向于后者。

而事实上这里的很多年轻人都不是轻一代。很多85后90后都已经结婚生子,背着房贷车贷,要面对家庭琐事,要面对双方家庭的问题。而这些,单身人士则是可以少考虑甚至不用考虑的,单身青年可以自由选择做轻一代,而有了家庭的他们则没有这么轻松和自由。


08、走出来,生活可以重回精彩

家里人不理解上海对于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前几年非要一个人去上海工作。如果非要说理由的话,可以讲出来。工作机会和提升学习的空间这些是毋庸置疑的,而另一个方面便是文化生活氛围。对于一些人来说,精神生活很重要,于我便是这样。

最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回来不适应,常常处于封闭状态,感觉没有归属感。曾被身边朋友批判:对家乡都没有归属感,真是太不应该了。

而对于一个20岁时就立志远走天涯的人来说,在走了这些年以后再重回家乡,有陌生感是不是也应该被理解,是不是也应该给一些时间和空间去慢慢了解和接受呢。

话剧,民谣,创意展览……在上海,这些多元文化给你足够自由的空间让你尽情吸收。这些对于广告人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当然家乡也有大剧院,只是没有小剧场,而民间自发性的文化活动更是少见。也不是没有。因为一起旅行,认识了同样爱旅行的漂亮阿姨,因为业余学外语认识了年近半百依旧努力学习的姐姐,在政府工作的上进青年,上班做科研下班去跑马拉松的活力少女……可以和志趣相投的人交流学习分享,终究是值得开心的事。

看过风景再回来和一直没有走出去的状态应该会有所不同吧,至少内心不会再有遗憾。

现在身处互联网社会,不再是多年以前的封闭状态,即便在三线城市依旧可以获取前沿的信息。

不同的是,之前在外地常常是参与就好,在这里如果你想做什么事情,最好主动积极一些,比如你想做个文化沙龙或小型交流会,最好做好当策划、统筹一体的准备,因为本来参与的人就少,主动去推的人就更少,否则就可能被搁置了。但是做起来之后发现还真的也有那么一些人是感兴趣的,只是相对少一些而已。

回来这段时间发现从一二线城市待过又回来的年轻人不少,他们有的选择继续在公司上班,也有的选择创业。

说到创业,对于有想法的年轻人或者即便已经不年轻仍旧想要创业的人来说,正在快速发展中城市的创业环境并不差,相反可能更有空间。

我的一些看法,并不一定科学有理有据。

现在说到逃离还是回归这样的话题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其实说起来就是迁徙吧。不同时期不同的状态,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城市也同样是。

每个人都在成长蜕变,城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城市社会的发展也给了人们更多的发展和成长空间。

我们不再片面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而更多时候开始变得客观冷静。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变成熟了吧。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这样的句子真是触动人心。

前几日和上海的朋友聊天,她问在家乡好不好,我停住几秒,没有直接说好也没有说不好,而是回复道:努力让它好啊。

在哪里都有得有失,好或者不好都要继续,都在于自己,你总得努力让它好不是吗。


数英用户原创文章,转载请遵守底部规范
作者公众号:文与路(ID:chenmobuyu77)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2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