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中国人的冰雪,开始了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2-01-17

距离 2022 年 2 月 4 日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 18 天,虎年的新春中,中国又增添一份奥运记忆。

冬奥来临之际,网易文创×网易体育联合推出冰雪燃情访谈类纪录片《冰雪·热爱者》,讲述冰雪运动爱好者、运动员的冰雪精神,发掘运动中的热爱与感悟,在赛场之外共创 2022 的冰雪记忆。


单板滑雪运动员张嘉豪、花样滑冰运动员闫涵、1979 冰球队,他们热爱着完全不同的冰雪运动,各自体会着迥异的体育际遇。

他们自己,就是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记忆与脚印。


单板滑雪·张嘉豪

“天王老子拦不了我”

“6 年以后的北京冬奥会,我是不是也有可能争取一下?”

“天王老子拦不了我,这事我肯定要去做。”

“我不服,我想再试一把,行与不行,哪怕我感染了受伤了,结果我是可以接受的,就是纯粹的热爱。”

张嘉豪是被雪点着的人。

在大部分单板滑雪运动员取得巅峰成绩的年纪时,张嘉豪才刚刚接触滑雪,他用练习次数来疯狂追赶这种差距。

2015 年北京申办冬奥成功,家门口的比赛让张嘉豪把“更伟大的想法”付诸行动——独自出国,一路追雪,打积分赛争取冬奥名额。他飞跃加拿大、瑞典、智利、瑞士,最终止步于荷兰的出发台上。但张嘉豪认为已经竭尽全力,自己没有遗憾。

“其实滑雪就当饭了”,拍摄当天直到下午 4 点,张嘉豪才吃上第一口饭,阳光照耀雪场的时间里他不知疲倦地跳起、翻转、滑行……这把火从 2012 年一直烧到了 2022 年,并将继续燃烧下去。


花样滑冰·闫涵

“我希望人们能记住花样人闫涵”

“当你起跳的那一瞬间,你就知道这个跳是好是坏。”
“整个冰场是我自己的,比陆地更自在,在冰上更自由。”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记住花样人闫涵,而不是运动员闫涵。”

拿下第一个全国成年组冠军的时候,闫涵 13 岁。之后几年,他横扫众多国内外赛事的金银牌,在 2012 年世青赛中夺得冠军,在索契冬奥会刷新了中国花滑男单历史最好成绩。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然而,没有人能在竞技体育领域一帆风顺。成绩的起伏是常态,多年伤病和注重技术的环境,令更擅长艺术表现的闫涵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随后,他选择退出比赛一段时间,尝试去体会不一样的花样滑冰运动。

去年,闫涵重回国际比赛,“站在赛场上的时候,感觉特别的踏实”。他冲开冰面上的雾气,向舞台中心滑去,属于闫涵的花样人生,从未落幕。


冰球·1979冰球队

“把球打进去,是这帮人的乐子”

“当天晚上一晚上没睡着觉,恨不得第二天就得找着这帮人。”

“场上我得先爽,我得把球打进去,是这帮人的乐子。”

“我们选择打冰球不是因为球技的好坏,而是因为由衷的热爱。”

1979 冰球队的前身是什刹海业余体校冰球班,1979 年因种种原因被迫解散。近 40 年后,这群人又因为冰球重新聚在一起。

拍摄那天我们遇到了刚刚归队的老吉,他几乎是噙着泪告诉我们,以为再也见不到这群人了。队长梅春晖笑着说他们一眼就认出了老吉,“一点没变,就是老了点。”如果说以前打冰球是为了成绩,那现在更多的则是因为情怀和喜爱。

每周三周六的晚上,他们都会聚在一起训练。虽然力量和技术大不如前,但他们还是会为场上的一个小失误较真,会为精彩的进球举杆欢呼。对他们来说,年龄可能会影响技术,但不会成为阻碍他们打冰球的理由。

“冰球只要能滑就能打,打到七十八十也没问题。”曲正云淡风轻地说。


网易文创冰雪燃情访谈类纪录片《冰雪·热爱者》正式上线。

1 月 18 日《张嘉豪·少年雪行》

1 月 21 日《闫涵·花样人生》

1 月 25 日《 1979 冰球队·冰刀未老》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

    作者
    网易文创

    网易文创

    北京 海淀区

    西北旺东路10号院中关村软件园二期西区7号

    行业: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