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碎片化的时代,越需要深入的洞察力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1-12-31


最近麦青Mandy@HBG院长和许多的创始人深度沟通过一些实战问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创始人普遍不太关心执行层面的流量打法,而更关心品牌操盘与品牌成长的底层逻辑。尤其是当下时代,媒体、渠道都是碎片化的,而诞生于碎片化媒体和渠道当中的知识与信息也是碎片化的。有非常多创始人被碎片化信息和碎片化建议困住脚步,导致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非常系统的大脑思考与深度洞察。

但是,当下已经不是仅凭碎片化执行就能连续打胜仗的时代,短暂的一次胜利可能是由于我们偶尔踩中了一次热点,抓到了一次机会,但是想要持续增长和胜利,就不得不深入洞察其中的底层逻辑和底层规律。所以当下,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品牌与品牌之间的不同、创始人与创始人之间的不同,其中关键要素就是洞察力。

什么叫做洞察力?

不是表象归纳总结而已,而是基于表面现象,深度洞察背后的原因以及驱动要素。排除一切不相干的因素,尤其是以果推因的个人判断,才叫真正的洞察力。

为什么说越是碎片化的时代越需要深度的洞察力?这是因为如果没有深度的洞察提炼能力,很有可能就会被表面的碎片化执行,或别人的碎片化表象所吸引和诱惑,进而盲目抄袭,结果往往成功也不知道为何成功,失败也不知为何失败。

做企业和做品牌对于创始人而言,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风险。而平衡风险的关键要素,就是洞察力。

只有深入洞察,才能真正抓住机会,才能拨开花式迷雾,寻找到其中真正的底层规律,才能不被外界的任何信息所动摇,才能坚定不移得按照最适合自己的途径获得增长。

很多创始人以及同行也纷纷建议HBG品牌研究院可以多写一些案例分享或者执行层面的具体建议。坦诚来讲,HBG品牌研究院成立6年以来,甚至再往前推10年,确实很少写案例,也很少写具体执行层面的碎片化建议,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因为:

首先,非常担心大家会因为案例而碎片化的抄袭和参考。

其次,分析案例不是简简单单三句话的事,一个案例的结果背后往往有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的要素,而它是没有办法用一两千字的文章和内容去全面的表达,即便表达清楚也很容易有人会自动屏蔽所有信息,只看他喜欢的只言片语的信息。

因为人性的本质就是趋于捷径,趋于简便,人们宁愿去相信案例当中只言片语的信息,也不愿意花脑筋去深入洞察,提炼出适合自己的底层规律。

当然,最底层的原因是,HBG品牌研究院从十多年前校友们的基础研究开始,就一直更加专注于品牌案例表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和底层规律,因为底层逻辑才是不会随着时代变化变化而变化的。在变化当中探索不变的规律,是HBG品牌研究院成立的初衷,也是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匠心坚持的原则。

其实在过往,也有无数的新锐品牌甚至老品牌也曾拜托HBG品牌研究院写一些关于自己的行业深度文章。其实,非常理解大家希望有行业专家评论来为自己的品牌做一些品牌公关宣传,但很多时候都会婉拒,除了某些实战导师们亲自分享的一些实战案例会如实记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这是因为HBG品牌研究院本质上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专业的、第三方的品牌研究院,没有任何的商业目的或者财务压力,需要打着深度研究的名义去吹捧某些品牌或拉踩某些品牌,同时也没有多余精力去做太多碎片化的文字案例分享。

HBG品牌研究院从来不会给任何品牌下标签和定帽子,也不愿意因为部分碎片化案例而“以果推因”给出某些诱导性的执行建议从始至终,HBG更愿意纯粹专业的去输出一些底层规律和底层逻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创始人觉得HBG品牌研究院的内容非常之“干”的本质原因。

近期和许多不同的创始人进行沟通,也很欣慰发现,竟然有很多同仁已经关注HBG品牌研究院长达6年之久,甚至还有10年之前关注麦青Mandy@HBG院长个人账号的同行们,现在已经成功创业,或已经在大集团中担当内部操盘等关键角色。其实大家在实战的当中,也都面临一模一样的底层问题,比如品牌到底如何持续增长?品牌价值如何塑造?以及组织架构如何设计等等。HBG品牌研究院也期望大家能够抛开花式鸡汤标签迷雾,回归本质真相与底层逻辑,持之以恒的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的做品牌、做企业。

如何培养洞察力?

过往HBG品牌研究院做过无数基础研究,发现洞察力是一件需要不断训练的思维能力。比如大家都在做抖音,每个品牌可能不一样的打法,如果只是碎片化的抄袭某一个方法,很有可能就因为不适合我们的品牌而失败。

考验品牌最终竞争结果就是对于自我品牌以及竞争态势以及平台的洞察力。而这种洞察力往往是四者的结合:

1. 对用户的深度洞察

2. 对自己的深度洞察

3. 对竞争态势的深度洞察

4. 对平台的深度洞察

培养洞察的方式或许很粗笨,但确实十分有效。并且没有任何捷径,就是靠日复一日的深度研究与深度体验,不是简单复制文章,而是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研究角度,才能进行高效的洞察。

另外培养洞察力的关键就是实战,没有实战就很难有非常切肤的真正洞察。为什么自媒体同样在做内容,但许多内容只是众多信息来源的一个采编集合,而并非有非常实战和切肤的真实洞察,所以很容易浮于表面,就是因为缺乏实战洞察。媒体作为旁观者去搜集大量的信息进行编辑,更愿意呈现不同观点,因为媒体搞不清楚哪一个观点会吸引同行的目光,所以才会罗列和采编出来不同的观点将其融为一体。

所以对于做品牌实战的同仁们而言,必须要靠自己,而不只是靠外部去做深度的洞察,这种洞察是要靠日复一日的艰苦研究与艰苦实战才能真正获得,是要积累时间的。为什么很多职场人频繁跳槽行业就很难拥有完整的某个行业深度洞察?因为所有的洞察都是要靠时间去积累,大千世界当中不乏有一些天赋异禀的天才,但天才毕竟只是少数,对于平凡的品牌人而言,只能后天努力做时间的朋友,用时间来积累洞察。

碎片化的洞察和系统化的洞察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洞察不能碎片化,必须实现系统化?这是因为碎片化的洞察往往来源于碎片化的信息和盲人摸象的局部事实,很容易就会对人和品牌产生误导。

比如看到别人抖音直播做的好,就开始耗费重资去做抖音直播;看到别人融资,就开始想要创业等这样的人云亦云情况,在现实当中比比皆是——这里要注意,并非人云亦云一定是错,而是说我们做企业和做品牌,如果只依赖概率去做事情,就很容易让自己被动。

从做品牌的系统方法论而言,每一个品牌都想要定义自己的用户、产品、内容、营销大渗透和渠道大渗透的途径策略,但每个品牌与品牌之间可能并不一样。因为所有的打法背后都需要综合评判诸多因素再进行综合性的判断,而不是机会面前人人都能用同一个手势抓住。

有哪些角度、工具和sop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洞察?

可以参考经典的品牌建设3W1H等系统模型等来进行思考,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洞察模型框架。但要注意,所有的工具模型只是一个参考框架而已,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要有适合自己的一套落地体系。条条大路通罗马,并不一定要同一个姿势才能通到罗马。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