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说的话,只有20%的人在听

原创 1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8-07-20

二八法则: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确实次要的。

好像冥冥之中解答了“我的另一半广告费去哪了”

我们在发出信息源的时候,投入的资金就像是信息本身自带的能量,投放渠道就像是能量传递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耗能,抵达用户的时候,能量基本已经消失殆尽,留给用户的冲击力已不足以震撼心灵。

那么能量耗费在哪里?

1.通往用户的途径不只一条,总投入就那么多,只能分散能量到不同信息流中,扩大接触面。想想用户手机上接收信息的APP,新闻类、短视频类、社交类等等媒体种类,所以信息抵达,还存在着用户是否会点击的风险。

2. 去往用户的路上,不至我一个,一条路有无数种信息在冲向用户,还需要能量去与其它对手抗衡。

终于,我的招牌历尽千辛万苦走到了用户眼前,却没有办法在用户心中产生印象。于是信息的产生者开始不断的投放信息以加深在用户脑中的记忆。

信息本身有问题吗?

大段的文字,图文并茂的讲述着招牌的故事,用户内心OS:与我有什么关系。

这种“图文并茂”是建立在招牌一味的将自身认为有用的信息灌输给用户,自我中心太过明显,用户拒绝接受和认可就在情理之中。

在构建信息之初,就应该考虑到要给什么样的人带去什么样的价值,盯准群体后,也要融入和成为“这群人”,才能设身处地的以亲和的心态去服务这群人。要体谅 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那么,这个信息是有价值的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作为同类人,用户才会体会到信息的用心程度,从而达到你想要的有效传播数据,打动这类人,当然,也会收获口碑。

服务过程需要加强的,是持续刺激“关键人”。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中指出的法则,是在服务过程中可以参考的。其中流行三法则,第一就是个别人物法则,抓住这类人就抓住了信息携带者的那20%,这类人擅长社交、精力旺盛、在同类中有足够的影响力,最常听到的就是“KOL”,明星也算。他们能引导风向,嗯,去抓吧。

其实本质上,在于投放的精准度。如果觉得精准投放比较难,就先按照上面的试试看呗,确定一群人——寻找这群人——成为这群人——聚集这群人——找到关键人,整个过程不能缺少的就是要体现人情味

最后,媒体投放中图文形式进入各大平台算是比较平庸的,有一种形式夹杂了投放者的眼光——台网联动冠名综艺,节目在未来能给招牌带来多少曝光,就看投放者前期的眼光喽,就像一场赌博,压了大量资金在节目头上,节目往期的收视率沉淀、节目人物的吸睛效应都包含在你投的资金里面了,能带来多少意外收获,也就是节目开播后多少话题能真正全民互动走红,看运气了。


又以这种形式消化,让读者们受苦了。欢迎批评指正

——来自不排版的Ann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