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牌如何选择品类赛道?10个创始人纠结的品类实战问题深度回答(下)

转载 1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1-06-23

当下品牌专业派的时代,最终考验不同团队水平的是筛选品类赛道的底层逻辑。


品类赛道选择是每个新品牌最惊险的第一关。太多新品牌其实从一开始就可能选错了赛道,而注定后面所有的努力都白费,假如没有投资人持续的资金支持,就会走上“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品牌被迫死亡之路。


即便一开始选对了品类赛道,在日复一日的品牌运营当中,也往往会因为一个又一个的品类问题而惊险万分,稍有不慎,又会踏错脚步,绕大弯路。


在上一篇HBG深度文章中,麦青Mandy@HBG院长分享了5个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圈层的创始人,关于品牌如何选择合适赛道、小品类如何大渗透、如何塑造多品牌等部分问题QA解答。

点击链接回顾全文:《品牌的首要问题是品类!10个创始人纠结的品类实战问题深度回答(上)》

受限于文章篇幅,这里继续分享5个经常被创始人们问到的品类问题,也欢迎更多创始人、CEO等品牌管理者加入HBG校友会,抛出更多关于品牌实战问题,一起交流!


问题1:筛选品类赛道时,都要看哪些维度的数据?


麦青Mandy@HBG院长:

品类赛道筛选时必须要先看三个维度的数据:


1. 渗透率


2. 复购率


3. 客单价


这里面的关键并不在于数据维度,而在于我们筛选品类赛道的底层逻辑。每个人的底层逻辑不同,即便面对同一波数据也会产出不同的赛道选择结果。


另外,实战当中经常有创始团队是先有结果、再去寻找数据支撑,这种以果推因的现象比比皆是,那么实际上,数据维度只是佐证自己假设的工具而已,并不是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数据维度。


除了数据维度之外,还必须要做竞品调研、以及深刻的用户洞察、如能获取一些行业趋势类的数据洞察,辅助我们的品类筛选决策则更好。许多趋势性的判断并非是基于数据而来,而是基于丰富的行业经验与前驱性的洞察,这部分可以借助专家或者外部视角的协助。


当下时代是品牌专业派下场的时代,已经不会存在过去那种“由创始人拍脑袋,或者基于自己个人的所谓消费者洞察而产出结论”的现象,每个人都是相当专业的,所获取的数据维度可能或多或少都类似,那么最终考验不同团队水平的就是底层逻辑。


如何去正确的利用数据维度,如何去做出正确的品类赛道选择是考验创始团队水平的关键。未来有机会我会专门为大家分享HBG的HWC品类赛道筛选模型。


问题2: 是否品类跨界是一个比较大的创新方式?

 

麦青Mandy@HBG院长:

理论上跨界是很美好的创新方式,但实战中很难驾驭,因为很多品类跨界其实是纸上谈兵、只是存在于逻辑上的美好创意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源自消费者需求的品类跨界。


所以实战当中要避免这种理论陷阱,先从切实可行的创新角度出发,对现有的品类进行微创新,更为实际。尤其许多竞争激烈的品类,其实已经不存在特别大的跨界创新机会,这时如果非要做品类跨界创新,往往就会损失惨重。


很多时候,理论派都喜欢创新,没有实战经验的创始团队,也常常会痴迷于过度创新,为了创新而创新,资本界也会热衷于谈创新故事。


但对于身经百战成熟的创始团队而言,就要避免这类为创新而创新的“纸面陷阱”,而要注重创新的底层逻辑以及底层目标。只有服务于最终目标的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创新,其他创新都可能只是个人情怀而已。


落在现实角度,即便我们想要做大的品类创新,但我们有这样的能力吗?我们的团队能否支撑所有的生意做到最后都不是靠创始人而已,而是要靠整个团队。团队的短板效应决定了实战结果。


问题3:我正在开创一个全新品类,但苦于无法教育用户,不知道有什么好办法?

 

麦青Mandy@HBG院长:

诚如我在之前反复提过,新品牌要谨慎去做全新品类,因为新品类的教育用户非常困难,而且新品类往往无法证实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会让我们损失惨重。


但如果大家坚持要做全新品类,且坚信自己的全新品类决策是正确的战略,那么在教育用户上面,还是有许多战术上的方法可以参考。比如:


1. 对标法


2. 联想法


3. 对立法


4. 公关法


......


如上所提的方法都是有具体案例的参考,未来有机会我会为大家分享《如何去做新品类教育》的内容。


问题4:我开创的新品类,结果来不及宣传,被其他人先宣传了,要不要维权?

 

麦青Mandy@HBG院长:

这个问题在现实中太常见了,我把它统称为“创新者窘境”。许多创新者虽然是自己一开始进行创新,但往往受限于大渗透的水平跟不上,导致竞争对手通过抄袭模仿加上大渗透,反而比创新者更早一步捷足先登,占据消费者心智。


我曾经亲自见过一个创始人,在微博上吐槽竞争对手抄袭了自己的原创设计以及原创品类想法,他特别想要维权,但是苦于没有途径,只能在微博上吐槽。吐槽归吐槽,现实当中没有半点用处。


这是商业社会最常见的一种现象,这就是创新者必须要准备好付出的代价,假如自己没有足够的大渗透水平能力支撑,就要谨慎成为创新者。或者可以提前准备好足够的资金团队等背景支撑,再开始进行创新,也许更为现实。


另外一个问题是维权,很多所谓原创设计或原创品类想法,其实并不具有法律意义上面的知识产权,也就是说创始团队一开始并没有去注册相应的专利或知识产权,导致想要维权也很难。


即便自己有专利和知识产权,现实当中也不建议去做维权这件事情,因为耗时耗力耗金钱,用同样的时间精力可以再继续加强自己的大渗透水平。或者干脆大方包容一些,让整个行业都去帮助自己一起开拓新品类,如果整个新品类盘子越来越大,我们即便作为其中的跟随者,也会获得极大的增长。


问题5:集团内部不同品牌其实在做同一个品类,是不是自己和自己竞争?


麦青Mandy@HBG院长:

这是每个大集团都会遇到的问题,集团内部不同品牌往往品类相似,或甚至同一个产品配方,只是换包装设计,分不同价位档次,放在不同的品牌当中。这种操作方式有他背后的根源,因为大集团往往有自己所熟悉的品类赛道资源禀赋优势,所以天生就会趋向于做同一个品类的不同品牌。


不同品牌之间肯定会存在相互竞争,但这不是关键问题,如果集团内部相互竞争的收益大于相互竞争的坏处,那么就可以继续。如果相互竞争的坏处大于收益,那么就要采取手段改变这个局面。


战当中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大集团主动为自己的单一品牌创造对立品牌,作为竞争对手,宁可自己和自己竞争,而不愿意让别的企业获利。另一种情况是集团没有想清楚自己不同品牌的布局,内部资源也相当有限,同时也忽略了外部竞争,所以产生了严重的内耗。


所以我们要具体分析自己集团到底是哪种情况,如果是前者就放心大胆的去互相竞争,如果是后者就要谨慎一些,可以先聚焦精力做好少量品牌后,再进行多品牌发展。


-END-


最近许多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品牌创始人来找麦青Mandy@HBG院长咨询如何选择品类赛道、品牌增长模式、商业模式、开品思路、定价模式、营销模式等各种各样的实战问题。


发现不论公域还是私域、传统品牌还是新锐品牌,不少创始人纷纷开始孵化自己的品牌,但是如何建造品牌、如何选择合适的品类赛道、如何打造多品牌......依旧是长期困扰创始人的重要课题,接下来HBG也会推出更多专业、系统、深度课程,也欢迎各位同仁加入HBG校友会共同探讨。


HBG近期课程预告


课程均精品小班制,限额报名,HBG校友享受优先预约报名。




扫码添加可可,发送“入群

立即加入HBG校友会

0元畅听全年品牌公开课!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