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跳槽到创业团队?三点总结助你更好地做判断

举报 2018-02-27

要不要跳槽到创业团队?三点总结助你更好地做判断

数英用户原创内容,转载请遵守底部规范

年末,我所在的IP项目创业团队开始做年终总结,作为策划的我当时正在跟进的两项商务合作方案进展顺利却还未落地,正值员工全年绩效考核,我的平均分值在中上水平。

而在员工年末面聊期间,负责人以项目调整的原由通知我转岗,两周后协商无效被离职。在这个项目组里投入了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离职后半个月的时间里,渐渐想清楚了这个项目外部局势的变化和自己越来越尴尬的位置,慢慢放下了不甘心的执念,重新整理案例准备求职。

为这段戛然而止的创业团队工作经历画上一个句号。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



1.明确你的能力边界,确认老板对你的期待。

对于这段工作,我感触最深的问题是:作为辅助职能的我,单点作战,实在承担不了整个项目的线性增长,而上级对我有这样的期待。

在入职之初,作为公司策划组的一员,上级对我的初始期待不过是参与文案撰写促进官方自媒体的传播率和粉丝增长,与商家碰撞创意思路推进合作落地...

这些对从事三年多公关活动和品牌推广策划的我来说,可以说是力所能及,最初的方案和想法也得到过老板的肯定。

三个月之后,五人的策划组解散,我被分配到新成立的IP项目组,上级对我的期待从辅助性的项目配合到能独立承担数据增长的考核。

一开始的我倍感压力但干劲满满,非常看好这个在国内还未能找到对标成功企业的新兴项目,说不定是下一个独角兽创业公司。

直到自己意识到数据增长背后所需要获取的资源支持和团队协作都无法被给予的时候,接下来走的每一步执行都感到如履薄冰,有时候已经意识到了对数据增长无益,但迫于合作需求而计无付之。

领导放权时,的却是你大展身手的好时机,但作为一个在广告行业习惯了为甲方规划短效方案的策划人员,能否在一个一切以数据结果为核心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承担业务线性增长的重任,的确需反复审视自己的能力。

所以,明确老板对你的期待,能否为你提供相当的信任和支持,是一切挑战自我的前提。


2.搞清楚谁会为项目赋能。

这一年所设定的绩效基本上完成了所设定的目标,而在负责人眼里却是杯水车薪。

在一个未融资成功还在不断烧钱的项目,老板心急如焚的焦虑可想而知。

没能聘请到真正能够指引策略方向的职业统筹者,一切以结果导向的思维逻辑和资本投机心态不可能让老板对员工不紧不慢的工作进度保持足够的耐心,更无法从专业角度给予你肯定和评判。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员工去为项目赋能。

投资人的心态是:我看好这个产业,我出钱,你来帮我做起来。

但找不到合适的管理者为项目赋能,整个项目组是成员是一群松散的,各自作战的士兵,没有统一的发力方向。

上周听梁宁的产品经理思维课时提到一个案例让我深有体会:优酷被爱奇艺超过。

优酷的对外解释是,上市到了一个周期需要给投资人回报,所以减少了版权购买的支出。结果,爱奇艺抓住机会加大版权购买,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超过了优酷。

其实背后还有一个逻辑是,百度对爱奇艺的赋能。因为版权购买就是花钱,谁都能做。而百度用高效流量的和机房IDC(数据托管服务)能力,极大地为爱奇艺赋能了。

如果CEO总是对员工不满意,也许是他们本身找不到外部势能为项目赋能,所以员工继续拼尽全力的干活也无济于事。

毕竟,每一个人,就只是一个当下的“点”,资源都很有限。一个“点”,老板再抱怨,再压榨,也就只是一个“点”的资源而已。

所以,作为非大牛的我们求职时,了解老板是否有所在行业连续创业的背景和资源,能否给予你工作充分的指导和支持比给你开出一份高薪来得更加重要。


3.好的创业团队,对用户需求的感知力超过数据指向。

在这家规模不小的互联网公司,能够感受到最明显的浮躁就是迷恋风向而并一定是真正的需求。

无论是做线上课程还是做新媒体电商平台都无法切中痛点快速崛起,一年后该解散的解散,该瘦身的瘦身。

梁宁说,她在腾讯工作的几年,每次在做工作汇报的时候,大家很少谈论数据。大家坐到一起的时候,会花大量时间谈感觉,谈细节体验,谈不同场景的可能性 ,谈不同人群模式的不同体验。

为什么?——因为数据是水管里流的水,是一个常态,是一个结果。

一个男人月薪十万,名下三套房产,一辆奔驰一辆法拉利,但是女人相亲时可以凭借这些数据做就嫁给他吗?她知道这个人经历了什么,才成为今天的样子吗?

很多创业团队在决定做一个项目的时候,大都是看到了其他团队正在迅速增长数据而跃跃欲试,急迫地做数据调研,继而成立新团队;急迫地制作内容,等不及改良迭代继而迅速衰败。

也许资本优势能让公司再次去折腾其他项目,但对团队每一个和项目一起成长而甘愿默默付出的成员来说,着实是一次不见血的伤害。

我的感受是:不成熟的创业团队里耗光的热情和不欢而散的打击,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自愈。

风口下的创业团队雨后春笋一般快速兴起,至于能走得多远,除了知晓它的资本储量,也一定要分辨清楚团队对用户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是否能帮助产品更好地解决用户需求,持续迭代优化,提供更棒的用户体验。

自己去亲身体验一番,亦可借助朋友和用户体验后的感受,列出优势和不足,帮助自己更好地做判断。


总结篇

作为一个还未成熟的互联网新晋成员,从工作三年多的广告行业离职,明确自己想要真正参与到一款产品成功,一个平台崛起的战役中来,是一个比服务甲方后做一套看似完美却与我无关的总结更加有趣且燃的事情。

看到自己服务的用户有所增长,看见微信微博后台的留言反馈都会令自己干劲满满。

尽管有所缺憾,但是感谢这一年的经历对我成长的加持,也让我更加明确自己内心的诉求。正视自己目前的能力边界,寻找突破的手段和途径,希望下一次的判断可以更加高效而精准。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