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在家,无法言说的五大矛盾心理

原创 1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8-02-13

有时候广告很难打动人心的原因大概是真心话很难讲,毕竟有些真实想法说出来是“违背品牌认知”的。

所以一到春节等与“聚餐”相关的节假日,各大品牌商便开始打亲情牌、友情牌、爱情牌,就好像最美好的亲情友情爱情永远都在他们的镜头里,看得受众只在心脏表层迸发出一种浅浅的感动,随之就被“今天中午吃什么”这个哲学问题所取代。

1.jpg

就春节回家这件事,除了广告营销迈不出的“被七大姑八大姨围攻”“等待”“团圆”的洞察定式,已在家潜伏好几天的我,有了一些其他感悟,希望能给创意策划人员一些洞察支持,下面我就说说春节在家的这五大矛盾心理:

1. 发自内心想陪长辈聊聊天VS知音难觅的无奈

一年未见,按道理会有很多话互诉衷肠,尤其是孩子和父母这么亲密的关系之间。

有时我也觉得自己一年没有陪在父母身边,应该好好陪他们聊聊天,于是坐了下来。母亲开始问之前的工作情况,我跟她说我要创业了,并在内心勾画了一个关于母亲听到这件事后的惊讶或者关心的场景,然而并没有,母亲的思维跳跃性很强,从这个话题跳到了隔壁老张家儿子的工作跳到了他们老同学之间的攀比作态跳到了七大姑八大姨的生活琐事,最后在唱歌软件中唱起了歌。

两代交流,从一场自说自话,转场到倾听长辈无穷无尽的吐槽,草草结束。

2.jpg

2. 出门在外想被关心VS在家被过分关注

在外摸爬滚打常常想得到被关心的温暖,尤其是遇到挫折的时候。可好不容易回家,父母的过分关注又直让人想一人静静。

吃饭的时候,不管你能吃多少,碗一定要大,饭一定要盛很满,吃完一碗会“劝君再饮一碗饭”,不吃爸妈会生气。一觉睡到清晨的时候,会被音乐、打扫卫生等声音惊醒,这些声音好像在故意在耳朵里寻找存在感,就像在家加班码字时,爸妈一定要进来和我说话、让我去干点什么。父母总用一些想象不出逻辑的方式,去说明存在感。

于是在家待着,前两天是幸福,从第三天开始就感受到一些束缚。

3.GIF

3. 发红包的阔气VS发红包前的痛苦

可能能告诉长辈自己这一年在外打拼得很好、不用他们担心的最具说服力的时刻,就是过年发红包的时刻。

红包要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弟妹外甥外甥女一个都不能少;红包还要够大,给长辈的红包厚度要够,出手阔气,这样父母有面子,大家也都觉得你真的在外混得不错,没什么可担心的。《小王子》里有句话大概意思是说:大人们很喜欢数字,数字能让他们对一个事物产生认识。大概就是如此吧。

但只有自己心里非常清楚,节后返工又值3月,那是交房租的日子。

5.jpg

4. 聚在一起的初衷VS聚在一起的结果

一到过年,各种亲戚必须要一大桌子聚一聚,初衷是很感人的:一家人团团圆圆吃顿饭。

然而真的坐上餐桌了,一场无形硝烟便蔓延开了:他家孩子变美了没,你家孩子工资多少,他家孩子年终奖怎样,你家孩子男朋友多高……不是真的关心,就是想争个面子。长辈们比来比去,年轻一辈虽也鄙夷,但也不乏内心窃喜者。

一顿饭吃得热闹,也让人心累。之前看到一个广告说:我们一年为您拦截了N多条广告,但是爸妈为你做的广告我们拦截不了。也不知道是在传达感动,还是在抒发无奈。这些是爱,但未必全是爱,真的值得宣扬么?

6.jpg

5. 在家时想离开VS离开时就开始想家

不管在家多少次感到烦躁、束缚,神奇的是,一旦要离家返京的前一天,内心肯定是万般纠结不舍,走之前一定要抱一抱爸爸妈妈。

这种牵挂之情回到北京也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我仔细想了一想原因,大概是只待这几天就已经渐渐习惯了他们的唠叨和关照,突然又要独自打拼,内心总要一些时间重新建设。另外,每年回家一次,每一次爸妈都老一点,性格变得弱了一点,我内心的担心牵挂也会多一点吧。

7.jpg

真希望再看一些春节广告的时候,能少一些套路的热闹、亲情、团圆、催泪、感动。多一些微小的感动,这些感动表面上看起来不美好还有点糙,可后劲十足,直戳内心深处。新的一年,愿广告人遭受虐的同时,财运旺旺旺吧。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