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松:用“纪实摄影”,浓缩中国土地上的鲜活历史

举报 2020-09-08

原标题:18/100艺 | 如果对社会厌烦了,就创作两件摄影作品_王庆松

本文约 5000 字,阅读完需 10 分钟。 

如果说到拥有蓬松的头发,并且让你过目不忘的艺术家,小T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王庆松老师。

TJARTRIP精选艺术家 100 —— NO.18:王庆松。

王庆松(1966 —— )

王庆松:用“纪实摄影”,浓缩中国土地上的鲜活历史

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出生于大庆,生活在湖北,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93年定居北京。一路走来,见证了50年来中国由一个社会形态封闭、生产方式落后的国家发展到如今具有广泛全球影响力的大国的过程。对社会题材的关注,对自身经历的描述和内省,是王庆松的创作主题。他的作品一方面强调了中国社会大众对新崛起的物质财富的梦想,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中国对商业价值毫无顾忌的拥抱,以及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作品被西班牙Billstone基金会、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美术馆、2005年德国杜塞尔多夫K20和K21、美国迈阿密Cisneros基金会等收藏。

如果你不经意间看见王庆松的作品,你会觉得很戏谑。但走近细看,你会发现里面呈现的都是现实生活中戏剧性的呈现。

—— 小T


王庆松,也许你并不知道,但他却可以称为是当今身价最贵的摄影师。在2008年他的一张摄影作品《跟他学》,就拍卖出千万人民币。与一般的摄影师一年能出无数作品相比,他25年来,只创作了99张照片。但一张照片的拍摄,他却甚至要准备三五年后才迎来快门“咔嚓”的那一秒。

他,到底是行为艺术家,还是摄影艺术家?王庆松到底是怎样炼成的?小T与你慢慢道来。


1、1980~1988:青春 > END

1966年,王庆松出生在大庆,在湖北荆州长大。他曾经说,他的青春期就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之后就终止了,那是发生在1980年中的一个星期。

那年14岁的王庆松初三毕业了,青春懵懂的他血气方刚,有一次,跟父亲较劲死磕。父亲非常生气,狠揍了他一顿后,父亲就走了。之后,再也没有回家,父亲出差坐的车出了事故。从知道这个消息的那一刻,王庆松就觉得自己的青春一下结束了。从此很少跟人沟通,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人呆着,慢慢开始了画画。高中毕业后,因家庭生活压力,他顶了父亲的职,去父亲的油田钻井队上班。他一边上班,一边考学。经过八年抗战,在1988年,终于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

后来他说,“我的所有的学习,所谓的上进,其实都是给家里人看的,告诉周围人,王家还有一个孩子比较争气。”


2、1993~2001: 活着 > 希望

1991年,王庆松在四川美院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留在四川,也没有选择回老家湖北。1993年,带着仅有的“巨款”1200元,只身来到了云集从全国各地涌来的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的首都北京,选择当时人气最旺的圆明园画家村开始北漂。

期间,不断地搬家,被赶来赶去,生活穷困潦倒,1200元钱很快用完了。1993年,在生活压力下,王庆松画了一些暴力、艳俗题材的作品来发泄。关于那段艰难的日子,王庆松说:“1995年时候,朋友就说买我一张画,我说行,你说多少钱就多少钱,他说100块钱,我说行,拿走。”

后来反省自己,都不知道画的是什么。随着物价上涨,然后琢磨让普通的东西高雅化,以萝卜白菜为题材,在绒布上进行创作。1995年11月,贵人驾到。栗宪庭看过王庆松的的画之后,有了转机,老栗说,也许我们可以办个展览。1996年4月的一天下午,刚洗完片子的王庆松把片子带给栗宪庭看,赶上了在北京云峰画苑举行的名为《艳妆生活》的当代艺术展。

96年底开始,王庆松感悟到不应该把民族的文化简单地荒诞化、简单地讽刺和调侃,而应去思考这种民族文化为什么变得破碎。于是开始关注观念等抽象性的东西,用摄影图片表达。96年底以来,在艺术界出现摄影热,而王庆松也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艺术道路,开始坚持用镜头来讲述身边发生的变化。

都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其实在王庆松身上并不见得。他在机会平等面前就常显得很不平等。在圆明园画家村解散后,王庆松搬到附近的香山,又被当地的警察赶走。正值他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时,一位久闻了王庆松的大名的无名氏在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下,为他在宋庄花4万巨资给他置办了工作室。王庆松当时甚是感激,选了几件当时的作品作为感谢。而戏剧性的是,三个月之后,无名氏由于资金问题破产了,之后,王庆松再也没见过这位命中贵人,甚是唏嘘……也不知道这位贵人后来有没有保存好王庆松的作品。

2000年,王庆松下定决心,把自己所有的近20张油画统统打包卖了1万元,加上母亲去世国家补发的10个月工资,凑了2万元,请了栗宪庭(现主持宋庄艺术村和美术馆,为当代艺术界公认的“艺术教父”,诸多当代艺术大腕的推手)和一堆群众演员,模仿《韩熙载夜宴图》摆拍出了《老栗载宴图》

王庆松:用“纪实摄影”,浓缩中国土地上的鲜活历史

《老栗夜宴图》随着长卷的开合,故事的中心不断移动,一种流动的、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开始出现。它取自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典故,将原本不同时空发生的情节,汇集在一起,不分主次,彼此围绕。

王庆松:用“纪实摄影”,浓缩中国土地上的鲜活历史

我一直在思考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在这个缺乏理想的时代,人们都对过去的英雄和理想都失去了兴趣,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可以唤醒人们的理想,揭露我们的社会和人民已经被金钱、欲望和权利搞昏了头的现象。仿造《韩熙载夜宴图》,我把现在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和过去以及知识分子的颓丧的心情描绘了出来。

—— 王庆松


自此开始,王庆松凭借自己独特的摄影题材,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王庆松的摄影作品先后参加国内外各类群展200多场;个展50余场;他的摄影作品先后被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30多家美术馆收藏。卧薪尝胆近十年之后,王庆松终于迎来了希望。


3、2002~2015:坚持 > 梦想

在创作完《老栗夜宴图》之后,王庆松延续了这种讲述故事的摄影方式,大场景的叙事汇聚在一起,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旅程。之后的几年,王庆松进入了创作的高潮期。

王庆松:用“纪实摄影”,浓缩中国土地上的鲜活历史
《罗曼蒂克》,55×300cm,2003

王庆松的工作方式就像一位电影导演,他经常制造比较复杂的情境,邀请众多的模特,在电影棚里进行摄影创作。传统的纪实摄影相比,王庆松并不是用照相机记录下现实中的某个瞬间,而是呈现产生这个瞬间的现实背景。他不是在做减法,而是在做加法。从一个瞬间的感受开始,追溯到一个场景,一段历史。

王庆松:用“纪实摄影”,浓缩中国土地上的鲜活历史
《国色天香》,120x280厘米,2003年

我选择牡丹因为它是中国的国花,象征了国家的荣耀和富强。这些花的花瓣都是用新鲜的蔬菜、牛羊肉片做成的。当它们很新鲜时,拍了一张,随后把这些蔬菜肉花搬到冷冻室里冷冻起来,每隔几分钟喷些水,直到产生霜的感觉,然后又拍了一张。这种从茂盛美丽到腐烂霜冻的转变,表达了想将由肉欲代表的俗世的物质,腐败冰冻起来。

—— 王庆松


左小祖咒台版《庙会之旅》的内页就是王庆松的作品《中国之家》,王庆松用中国模特表现我眼中的西方美术历史长卷,作品尺寸为12米长,高1.2米。

王庆松:用“纪实摄影”,浓缩中国土地上的鲜活历史

国人影像艺术的巅峰之作,非王庆松在2003年创作的《跟我学》莫属。其实,《跟我学》是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个英语教学节目。80年代,很多人通过学习《跟我学》,走出了国门,这是中国从闭关政策走向开放过程中了解西方的渠道。20年后,中国的经济开放带来了全面的巨大变化,这此变化赋予了当时的王庆松创作《跟我学》的灵感。2008年伦敦佳士得秋拍中,王庆松这件《跟我学Follow Me》以1175.1799万元人民币成交。

王庆松:用“纪实摄影”,浓缩中国土地上的鲜活历史
《跟我学Follow Me》,120×300厘米,2003年

2003年,我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搭了一个长8米、高4米的黑板,上面写了很多中英文的词汇和句子,有些是明显的错误,而我自己演了片中的教师。从早期的《跟我学》电视节目到我的摄影作品《跟我学》,我的梦想就是看到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

—— 王庆松


王庆松:用“纪实摄影”,浓缩中国土地上的鲜活历史
《盲流梦》,170×400厘米,2005年

王庆松:用“纪实摄影”,浓缩中国土地上的鲜活历史
《宿舍》,170×400厘米,2005年

《宿舍》中,传统摄影需要多年拍摄的系列,在王庆松一件作品里汇集。几十个钢架床,变成了几十个不同的现实空间的隐喻,像集装箱一般“同框”堆砌。他们象征着不同的家庭,不同故事,空间在这里被浓缩,时间在这里被拉近。《盲流梦》则把家庭情景剧里不同的剧集,汇编在同一个舞台中,“七十二家房客”在这里上演各自的悲欢离合。

我希望我的摄影作品能够模仿和旁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荒诞故事,并表明我的态度。

—— 王庆松


延续着《跟我学》,王庆松随后创作了跨度十年的三部曲中的另外两件作品:《跟他学》与《跟你学》,是对国内近些年来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

王庆松:用“纪实摄影”,浓缩中国土地上的鲜活历史
《跟他学》,130×300cm,2010年


《跟你学》,180×300cm,2013年

在《跟我学》中,“我”象征着混乱教学秩序的“教授”;《跟他学》中,“他”是由王庆松扮演的“书呆子”;《跟你学》中,“你”是由王庆松扮演的“老学生”,带着吊瓶依然坚持上课。显然,这几个都不是值得倡导学习的对象。作品借助夸张的手法,辛辣讽刺了一直在中国推行的“应试教育”对广大学生的异化。

也不一定是要批判,只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看,所谓的欣欣向荣背后,到底是什么东西”。希望通过作品找到这种感觉的东西。

—— 王庆松


4、2016~2020:回顾 > 未来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近日举办了艺术家王庆松的重要大展“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出艺术家1999至今二十余年创作的重要摄影、拍摄现场等作品二十余件。

王庆松的镜头记录了19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种种变革。他的作品集像是一本浓缩的历史,鲜活的画面,记载着现实和欲望的改变,希望和田野之间,永不谢幕的舞台剧。


《问它》,400×600cm,2020年

在2020年创作的最新的作品《问它》中,是对过去创作的一次总结。作品中的商标全为手工绘制,反复出现的广告和字符元素,延续了王庆松创作中最为核心的对象“消费主义景观”。作品以纪念碑般的体量,在展厅中央出现时,巨大的问号,揭示了艺术家20多年的作品中的一贯立场 —— 在他每件作品中,提出的对世界的怀疑与疑问。

作为亚洲摄影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王庆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启了摄影的另一种讲述方式:后现代的语法,大场景的摆拍,震撼的视觉,通俗易懂的大众美学和平民视角,其间混合了绘画、舞台、电影等多种语言。

而这次在展览现场,也展出了一件互动装置作品。

艺考生的模特写生的场景被王庆松直接借用,但艺术家巧妙地将模特变成了自己 —— 一位“盲流艺术家”,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一丝不苟的样子。每个参展人员都可以拿起画笔,肆意绘画,成为展览中的一部分。

因为迷恋着身边急剧发生的变化,王庆松并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观念艺术,而是希望自己能像一个记者,用新闻图片带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这也是他选择摄影这种方式的原因。


《过去、现在和将来》,C-print,175×800 cm,2001

王庆松的作品中,题材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问题、房屋拆迁问题、消费问题以及各种异化现象,并对这些现象发出深层质疑。

我没有什么创造力,我觉得是社会提供了我一种视角,社会存在的在不停地提示我,我才会去做。

——王庆松


作为一种现代的记录信息的手段,摄影术比传统的艺术形式更贴近现实。他貌似虚假的现实,正是其吸引观众的魅力所在。

在王庆松的创作中,始终有一个核心价值观:强调艺术创作与社会现实的联姻,因此,他称自己的作品为“纪实摄影”。通过他长达几十年的“纪实摄影”,形成了一部在中国土地上浓缩的鲜活历史。

我是没有方案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一顿操作哗哗哗把方案给我看,我头皮发麻。方案是什么东西,是没有温度的,没有你个人的体温,是你编出的。对我来说很难,我根本不可能去做方案,我就像记者,我不用去想,它发生了,我才去进入。没有发生没有现场,我进去干什么?

—— 王庆松



向王庆松老师顶礼致敬(图片源自ins:#dingart)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
artron.net
王庆松微博
刻画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