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能拯救被填满的生活吗?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0-08-04

当生活被过剩的信息和物质填满,极简主义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生活主张。


从原始社会到今天,人类对衣食住行需求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我们并不需要过多的物质,也可以生活下去。事实上,很多需求确实是被人为激发的。


广告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你要对现在拥有的感到不满,你值得拥有的更好地生活。而他们的产品,就是带你感受美好生活的通行证。


∆ 商场广告招牌


作为曾经的广告行业的从业者,我对消费主义一直保持批判的态度,而极简是一个帮我从过剩的物质和欲望中解脱出来的良药。


过去我把极简等同于断舍离,并且尝试过把这种想法传递给爸妈,因为我发现爸妈似乎有着异乎寻常的囤物癖,家里用了多少年的老东西都不舍得扔,生活被凌乱感占据,活动空间也变得日益狭小。


本着能动手就不动口的原则,我直接上手把一些看上去无用的东西清理出去,结果爸妈还是会在里面挑挑拣拣,捡回来一大半,如此几次我放弃了努力。


∆ 近藤麻理惠整理宝宝相关的物品


我好奇为什么上了年纪的人,总是会异常的迷恋囤积物品呢?


但是当我无聊时,像寻宝一样在房间里探索时,却总会发现一些意外之喜,比如初中毕业的同学录、课间打发时间看的某期意林、曾经喜欢的某件衣服等等,连带过去的回忆和心情都鲜活起来。


大概活的越久的人,回忆就越厚重,一件件的物品,都标记着生命流逝的刻度,每一件都重要,挑拣也挑拣不出来,干脆由他们去吧。


但正是这件小事让我重新思考极简主义的价值。

我们的生活日益被工业品填满,这些工业品同质、繁多,每件物品都能找到无数的替代品,加上我们喜新厌旧,即使断舍离也不会像老人那样觉得心疼,但极简主义的存在真能拯救我们日益被填满的生活吗?


极简主义(Minimalism)最早产生于60年代的一场前卫艺术运动。那时候西方经济复苏,工业化进程加速,直接引发了西方人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忧虑和反抗,一些极简主义先驱最早开启了一场对传统现代艺术精神内核的颠覆。


极简主义先驱之一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曾说过:“极简主义不是新的创造,而是之前形式的精华和浓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优于以往,它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


∆ Carl Andre《未雕刻的木块》,1975年


相比艺术领域的先驱,我们更熟悉的,还是让极简主义进入大众视野的近藤麻理惠,她所带动的极简主义风潮,是一种追求简约,更喜欢、更关注已拥有之物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处置已有物品的生活理念。她的最基本戒条是抛弃一切让生活不快乐的东西,通过整理来改变对生活的态度。


∆  近藤麻理惠接受采访


在美国,也有一对活跃的博主约书亚·菲尔兹·米尔本(Joshua Fields Millburn)和瑞安·尼科德莫斯(Ryan Nicodemus。他们曾拥有六位数薪水,但负债和频繁消费摧毁了一切,所以他们开始转变生活方式,坚定地践行极简主义,并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博客,拍摄成纪录片,鼓舞了全球众多粉丝。


∆ Joshua和Ryan


近藤麻理惠,包括这些博主、艺术家倡导的极简主义,让卡尔·安德烈所说的“新的视野”衍生出了明显的视觉风格:中性的黑白灰色调、北欧中世纪现代风格的家具、原木风格、棉麻制品等等,生活似乎有了理想化的公式。


在他们和极简主义的拥趸者这里,极简主义从一种形而上的生活道德,开始有了具象化的符号表达,变得更好理解、更好传播,因此粉丝也越来越多。


一张室内家居图就能让你感受到,什么是极简。



这种理念确实有实际数据支撑。英国某项研究发现,一个英国孩子平均有238件玩具,但他们每天只会玩其中12个。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积攒物品给了我们充足的安全感,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不断加速传播的物质主义正在摧毁生活的平衡。我们的生活被无情的商业化,社会大环境的动荡,让每个人充满危机感,也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而在践行极简的过程中,我们重新找回了这种掌控感,重新建构自我身份,实现一种微观的,对物质主义的抵抗。


∆ 卡尔・安德烈,《Lever》,1966


但实际上,喜欢谈论极简的人,远比实践极简的人多得多,极简逐渐从一种实用的生活工具,变成了一种流行风潮。


行动上的断舍离,和标志性的视觉符号,也让极简主义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同质化的生活风格,和拥有大量同质化工业产品的家没有什么两样。消费主义窥见了这一逻辑的实质,极简主义也开始被收编。


近藤麻理惠的公司在销售昂贵的“近藤盒子”,好像拥有了近藤同款整理箱,就有了同款的极简生活,这本质上和消费主义的逻辑没什么两样,看看满大街的XX同款的广告语就能理解。


走极简风的品牌也越来越多,logo尽量做得不起眼、白色、原木色、所有繁琐的设计都变成了简约的线条,以迎合大众删繁就简的心理。


学习整理术太麻烦?借助极简思考生活,你有那时间吗?不如来买个极简风的产品,简单又省时。消费主义就这样巧妙的帮助大众实现了一种物欲的转移。


∆ 小米加湿器


问题在于:极简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甚至很多情况下是“形式大于功能”。


前一阵我打算买电脑,看到了华为出的MateBook13,也是极简风格,电脑做的极为轻薄,接口被精简为了一个充电口、一个type-C接口,外加一个耳机接口,这样的电脑在使用中,要自己配转接头。这意味着,我出门时不仅要带电脑,还要随时带转接头,以备不时之需。


形式的精简反而造成了复杂的结果。当我们把自己称为“极简主义者”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在享受着隐形的“不极简”。


∆  华为MateBook13的左侧接口


在消费主义这里,极简只是一种新的美学风格,当消费者的流行风向变了,工业品又会出现另一种不同的风格。


对个人来说,渴望极简不是病态,也不是良药,更重要的是,在践行极简中,对物质的附加属性重新审视,尊重环境和自我,建立起对“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的敏感度”。


-End-


用文字做胶片,封存三维生活

分享关于文案、生活、动画、品牌的思考和日常


主笔:寒生

自由职业者

微信号:DY92110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