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全国大奖,“人造神童”何时休?

转载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0-07-20

7月12日,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石通过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关注。紧接着,就有网友指出,这样的科研水平,远远超出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背后肯定存在严重的学术腐败,呼吁严查。”

7月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网站针对相关舆情发布了声明: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我所研究员之子。针对此舆情事件,我所高度重视,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

 1.png

7月15日,获奖小学生父亲发声明致歉,承认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过度参与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同时,他向大赛组委会申请上交该项目获得的奖项,并尊重和服从大赛组委会对该项目奖项的处理意见。

医学“神童”?获奖小学生科研水平过高遭质疑

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关键突变基因C10orf67......各类专业名词和研究方法出现在六年级小学生的研究项目中,不禁让网友感到惊讶与疑惑:该项研究的水平可以达到硕士甚至博士水准;且在实验记录中,该学生曾写道:“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不太了解基因”…

 2.png

社会上不乏天赋异禀的小学生出现,但就该项目而言,似乎有些超出小学生的理解和积累范围。尤其根据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初步核查,该获奖小学生为研究员之子,项目完成的背后愈发吸引网友“一探究竟”。

根据新浪舆情通大数据平台显示,事件在全网的热度指数峰值达到71.48,获奖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是否存在父母借工作之便代孩子做项目之嫌?青创赛的权威性去哪儿了?截至7月15日10时,事件在全网引发7.62万条相关信息,平均传播速度22295.41条/时,一系列疑问使得事件在全社会范围内热度高涨,并形成一定讨论规模。

 3.jpg

此外,有262家新闻媒体先后对事件作出报道,包括中央级媒体27家、省级媒体89家、地市级媒体95家等。各界媒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为“小学生研究结直肠癌获奖”事件的深入调查推波助澜。如人民网 发问,“是神童还是造假?相信真相会水落石出。”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官方微博@看度新闻 讽刺:中小学生都能随便使用国家级实验室了?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

 4.jpg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意义在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从广义上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而近年来,竞赛初衷发生一些偏离,获奖级别与名次在学生的升学或评优中被当作加分项,使得一些家庭对这类科技竞赛十分热衷。

站在研究员的肩膀上,靠如此“高深”的研究项目获奖,部分公众质疑学术不端的同时,开始思考:“学二代”拥有的各种资源,是不是靠公平竞争的手段获得的?是否存在将父母自身资源优势转化为子女“教育机会”优势,为孩子铺出一条升学捷径的可能?

“学二代”崛起,“资源垄断”成公众担忧

“云南小学生研究结直肠癌获奖”事件,正让一部分人将目光聚焦在“学二代”的“崛起”上。

前不久,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陈玉钰“修改成绩被保研”事件,已经让学术界、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展开关于“学二代”现象和“教育公平”问题的大讨论。据报道,陈玉钰的母亲是该校信息学院的教授,父亲也是同一学院的副教授,家庭经济条件好、父母受教育程度高,拥有天然的教育资源优势,陈玉钰可以说是一名典型的“学二代”。

但改分保研的发生,挑动起公众的敏感神经。在普通网民看来,陈玉钰在保研流程上“弄虚作假”,是一种“舞弊”行为,“教育公平”正成为普通网民的积极诉求。

 5.jpg

今年年初,有媒体发文报道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松奇长期在其担任主编的核心期刊《银行家》杂志开设“父子集”专栏,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数篇。而彼时舆论就充斥着不少负面声音,有网友“质疑”主编王松奇“违规”,《银行家》期刊沦为“以权谋私”的工具。

 6.jpg

像陈某石、陈玉钰、王青石这类依靠父母迅速成长的“人才”并不在少数,上到研究生、下到小学,父辈间的优势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传递到了下一代的教育机会获得、教育成就获得上。能够参加全国性大赛获奖、能够修改成绩获得免推资格,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每一起事件背后,都是学术腐败行为,都是对教育公平制度的肆意破坏。

一直以来,“二代”现象是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之一。“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俨然成为了耳熟能详的公共话语,如今“学二代”走进公众视野。人们借“二代”讽刺资本在家庭(家族)内部代际传递(代代相传)的现象的同时,也愈发担忧:优质资源将逐渐被少数人垄断,部分人会失去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走捷径让别人无路可走?人为制造不公需遏止

本次“小学生研究结直肠癌获奖”事件之所以令公众不齿,在于打破了公平竞争原则,依靠天然优势去抢占有限的教育资源。

现代快报 发表文章称:根据相关政策,未来,获奖者会在升学、择校上获得加分。这种做法,在人为制造教育不公,必须遏止。

光明日报 针对“小学生研究基因获奖”一事评论道,一些人的所谓“捷径”,却可能让其他人无路可走。这些通过不道德甚至非法手段获取的“隐形加分”,抢走的正是本应属于其他孩子的机会......该事件之所以引起舆论热议,也正是由于这种有恃无恐的“隐形加分”轻易戳中了公众的神经,在海量“太自卑了”等自嘲式留言背后,是许多人的教育焦虑与公平期许。多数人眼中那些刚性的“规则”“程序”“底线”,在现实中如此轻易被突破。

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流动共享,是现代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孜孜追求。而如何维护“教育公平”这股清风正气,让每个人拥有平等的机会,是当下避不开的话题。

数据说明:本文由新浪舆情通撰写制作,数据来源于新浪舆情通、微热点、铀媒等蜜度信息旗下大数据产品,部分引用外部公开数据与资料。欢迎引用及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章来源:新浪舆情通;免责申明:部分文字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