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看见”、B站“破圈”,看互联网公司的品牌营销怎么玩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0-06-12

“我们虽是世间的尘埃,却是自己的英雄”。

继朋友圈被B站的《后浪》、《入海》霸屏之后,快手也不甘寂寞,推出了自己的九周年品牌宣传片《看见》。

《看见》是由快手的内部运营团队制作完成,从形式上,与《后浪》有很多相似之处,相信是快手看到后浪刷屏之后的有心之作,整个制作周期按照时间倒推,估计在一个月左右,反观B站,则请了业内大佬,胜加广告作为出品方,后浪作为全年campaign的一部分,前期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单从成片的制作质量上看,《看见》远不及《后浪》与《入海》精致,但就最终的传播效果而言,用户对《看见》却有着近乎一致的好评,这也让我感到,作为互联网公司的inhouse团队,只要行动迅速,时机精准,在预算有限,专业能力与外部团队比并无优势的情况下,也是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打造一个现象级营销案例的。

下面我们结合AIPL模型,从品牌角度,分析这几个案例产生的底层逻辑,以及互联网公司的内部团队做品牌营销,优势在哪里。正常来说,一个传播方案的打造,需要先确定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目的:

从去年B站被吹爆的跨晚开始,B站破圈的决心已经暴露无遗,破圈意味着流量,意味着新增,意味着资本市场对B站前景的预期,与抖音的下沉与快手的上突不同,B站企图用年轻化的定位去打开更大的市场,所以,后浪与入海可以看作B站破圈战略的延续。用一句简单的话说,B站的需求是,希望通过某种形式,让更多的人能够关注B站,转化为B站的用户。目标用户:需求明确了以后,要去哪里找这些目标用户呢,这里就要提到AIPL模型。简单解释一下AIPL,这是阿里巴巴总结出的品牌人群量化模型,与AARRR增长模型有些类似,都是通过漏斗的方式,筛选核心用户的过程,A(Awareness)指的是品牌认知人群。可以看作接触过品牌或对品牌有一定认知的群体;

I(Interest),品牌兴趣人群。对品牌感兴趣,与品牌有过接触的群体;

P(Purchase),品牌购买人群。指为品牌付费的人群;

L(Loyalty),品牌忠诚人群。具备品牌忠诚度,愿意主动传播品牌的群体;

A-I-P-L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对B站而言,首要的就是找到里面的A在哪里,实现A-I的转化。所以,他选择了央视,这个全国覆盖面最广的电视媒体,在五四青年节的新闻联播前,作了品牌广告投放。

从投放频次来看,根据广告的7次有效原则,要想让消费者产生行动,必须广告触达7次以上,而B站这仅1次的广告投放,显然就不是为泛用户群准备的,他不指望那些从来不知道、不了解B站的人能够有所行动,而是希望那些对品牌有认知的人群,能够上B站来看看,现在年轻人的样子。

概念:

明确了目标人群以后,就需要抛出一个他们容易接受的概念,“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这种没有态度的浓鸡汤,也是所有群体都容易接受的真心话,与针对90后的独立、个性、自我、“全凭我敢”“不燃怎样”而言,这种朴实的大白话,更明确了B站出圈的决心。

创意:

在创意层面,选择通过演讲表达观点的形式,一是与五四青年节的气质对位,二是这种强烈的观点表达,能够形成反差,引起舆论的跟进,为下一步的传播埋下伏笔。从后浪在知乎上被黑的情况来看,舆论成功的让这一波后浪,延续到了6月,也就有了后来《入海》的跟进,带起第二波浪花。

传播预期:

从传播预期上看,后浪的刷屏,入海B站上千万的点击量,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但如果到这里就结束了,多少有点出道即巅峰的意思,并且没有闭环、少了转化,好不容易引来的流量就浪费掉了。作为三段论的簇拥者,我坚信B站在未来两个月,还会有一波操作。

所以,总的来看,只要按照目的-目标用户-概念-创意-传播预期的逻辑,就能够形成一次完整品牌营销,当然在落地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打磨、费时费力的细节,但按这个逻辑执行下去,至少能够保证品牌传播的准确及有效。可以看到,快手及B站的品牌广告,都是这个逻辑,而作为互联网公司的inhouse团队,在品牌传播运作上有什么优势呢。

节奏快:

在B站发布后浪的一个月后,快手的内部团队发布了看见,而这一波营销如果由广告公司来做,估计还在走快手的内部流程吧,在快速变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传播动作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快”,通过内部团队,品牌可以对机会点有更快速的反应。

理解准:作为内部团队,对品牌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有着先天的理解,不用反复沟通,容易达成共识并形成有效决策。这次看见的口碑比后浪好这么多,就是内部团队基于对用户的理解。

用户近:

因为产品有触达用户的渠道,所以在做一些灰度测试、用户调研上,更为方便直接。

玩法多

投放品牌广告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内部有运营、产品、体验、市场团队的支撑,在品牌传播的玩法上,特别是与产品结合的方式上,有着更多的可能。

数据与闭环:

在传播的过程中,品牌可以根据用户数据与反馈,对传播方案进行分析与迭代。相较于把钱一次性付给广告公司,根据用户的情况,把费用付给用户,既提升了用户体验,又能给产品带来转化。

总结:

依照目的-目标用户-概念-创意-传播预期的逻辑,就能够形成一次完整的品牌营销。而把更多的资源和决策权下放给内部团队,则有可能产生低成本、高回报的效果。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