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不活“你”,那我跟谁交流互动?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6-09-09

641.webp.jpg

最近,身边几个做微商的朋友,遇到了一个同样的问题:朋友圈内存有限,僵尸粉多不胜数!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加进来的好友,删除了觉得可惜,不删除又觉得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到底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

僵尸粉是如何产生的

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僵尸粉是如何产生的:

你们都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吗?和一群人一起吃饭,有些人是认识的,有些人是不认识的;当你们在吃饭的过程中,你不认识的朋友可能需要互相介绍认识一下,彼此感觉聊得还挺好,挺投机的;然后,你们彼此可能就会说:“你好,来,我们互相加个微信吧,以后可以常联系。”

然而,等到吃完饭之后,你们就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明明说好的常联系,却变成了再也没有联系,就像是死了一样,彼此只是安静地躺在彼此的朋友圈。我们暂时可以称这样的关系是:临时社交关系。

临时社交关系转化成互动性更强的情感关系大概有三个条件:

真实的面对面互动交流;
不间断地在微信平台上沟通交流增进了解
寻找与他人的共鸣区。

如果你很难做到以上三点,那么这种临时关系就很容易变成“僵尸关系”。

除此之外,另一种能让微信上的社交关系变成“僵尸关系”的情况则会发生在朋友圈信息分享阶段。

在信息分享阶段,你们的大脑对朋友圈其他人分享的信息有一个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接触信息—过滤/筛选信息——感知到信息并留存/未感知信息到并抛弃”。

如果你们经过信息的过滤和筛选,感知到了某某朋友发布的信息并留存在大脑中,这时你们便对这个信息有了理解甚至是认可,紧接着还可能会有意愿跟这个人进行朋友圈交流和互动,此时“共鸣区”就产生了。

如果这种“共鸣”时常发生,那么你们双方关系便会因为信息的分享而变得更加熟悉或紧密。

朋友圈分享

那朋友圈的分享产生了问题?

这样看来,决定着你的朋友圈里谁是“长久沟通的朋友”“谁是无信息互动和交流的朋友”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你对朋友圈分享信息的过滤和感知,以及你筛选后留下的信息和自己的匹配程度。

那么该如何过滤你们朋友圈的信息?

我来举个典型的例子,我一个做服饰微商的朋友,暂且称呼为Y吧!Y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卖衣服的微信信息,然后,X先是看到了这条信息(视觉上的看见),紧接着这条衣服的信息开始进入X的心理层面进行过滤,此时便有了以下几种情况发生:

1、X不感兴趣(X的兴趣),然后,自动忽略了你衣服的信息,X与Y不想有互动或交流。
2、X很讨厌推销信息(X的态度),觉得推销信息都是骗人的,所以忽略信息或删除Y。
3、X很爱美(X的本能),对衣服的信息有需求,所以X点击打开查看详细信息,Y和X有了交流互动。

当然这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却说明,X对Y发的衣服信息有不同的过滤和感知方式,不同的过滤和感知又决定了X对这条信息最终的处理方式,以及X和Y的关系和互动情况。

正视心理失衡

如何正视“僵尸粉”带来的心理失衡感?

当你们面对僵尸关系以及由此造成的信息处理压力,你们会产生强烈的不舒服和焦虑,这种焦虑其实就是心理的一种失衡状态。

你们为了缓解这种失衡感和消极状态,也许多数人会选择一种处理方法,就是逃避朋友圈,打开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从心理学上讲,逃避是可以减少失调心理的。

而另一种缓解僵尸关系带来失衡感的方法则是弥补这种失衡,只要你更理性(微信产品本身已经具备了这些功能):

更在意和注重自己分享的内容,控制发帖数量,谨慎地撰写评论,以迎合自己所属的圈子;

有筛选性地分享发布一些内容,多数人希望自己分享的内容能赢得某些圈子成员的互动;

不断与他人在朋友圈建立互动(点赞、评论、甚至转发他人发布的内容等),以此提高双方关系的黏度,最终减少僵尸关系带来的不良感觉。

更注重使用微信分组功能,提高自己分享的信息在不同群组里的活跃度。不过这样的时间成本还是很高的,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分裂?

所以,相比于逃离朋友圈,这是一种比较积极对待僵尸关系状态的方式,但长期来说,更易引起身心俱疲和患得患失心理,比如,如果不时常刷朋友圈就会感觉不安。

所以某种程度上讲,你在朋友圈进行信息分享也是积极转化“僵尸关系”为更紧密关系的一种手段。

通过分享信息,我们获得更多在圈子中曝光的机会,获得并寻求更多的肯定,从而希望产生更多互动,失衡感得到缓解,最终也就维护了这种关系。

作者|蓝梦
来源|镖狮(ID:biaoshi51)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