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并非不努力,而是想不明白如何努力

举报 2020-06-02

穷人并非不努力,而是想不明白如何努力

原标题:穷的原因。

本文共计6100字,穷的稳妥。

穷人的穷来自于思维。本质不是“物质”上面的穷,两者是相辅的关系。

我在网络上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富人送给穷人头牛,穷人满怀信心的开始奋斗,可是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过得很艰难。于是,穷人决定把牛卖了,买了几只羊,吃了一只,剩下的来生小羊,可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变得很艰难了。穷人又把羊买了,换成了鸡,想让鸡生蛋赚钱为生,但是日子依旧没有改变,最后穷人只好把鸡也杀了。

这就是穷人的惯性思维,依靠妥协来面对生活的难题,因为害怕艰难而选择了放弃,导致最终错过了变富的机会。

当然现实生活中,我们手中都有很多筹码让自己变的富有,甚至于可以通过很多形式来把它折现,但是多数人陷入了“穷人思维”中。

一次一次不断地去妥协,最终在年轻的时候,选择那条最容易的道路去走,到了中年,而最终错过了很多机会。


一、阶层,基础思维模型

在打破穷人思维,穷人阶层之前,智远认为有必要了解下社会的人群分层结构,我原来曾经说过,社会分为3个阶层:“资本阶层”,“小资阶层”,“穷人阶层”。


1、社会当中的阶层自己在哪个部分?

(1)资本阶层:可以通过投资,买断,根据未来趋势,来运用金钱购买改变生态格局的人。

(2)小资阶层:你可以理解为,创业者,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一些人,有着稳定的房产,收入,居住头部城市,并且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能够花钱买部分的人的时间为自己做事的人。

(3)穷人阶层:存款不多,打工,或者靠体力去换取金钱的人,按照别人的要求,为别人实现价值,奉献自己的青春,工作方法论,来获得部分回报养活家庭的人。

所以,在我们突破穷人思维之前,务必要清晰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形态中是属于哪个段位,哪个阶层,我们上一个阶层是什么?

如何通过自己手中的门票,筹码,换取更多的财富,来突破阶层的固化,固然重要。

穷人并非不努力,而是想不明白如何努力


2、基础思维模式的不同区别:

抛去豪华配置,你出生就是一个富二代以外不说,如果我说,你毕业后拿到的学历只是你工作去谋生的一张门票,那么这张门票的筹码上面最大的价值就是:“你来自于哪个学校,学的哪些专业,考了多少分”,来判断你的底蕴如何,甚至于前期值多少钱,要去哪个赛道发展。

但是你要清晰一点:“社会是不断变化的,企业需要革新,个人也是一样”。持续的学习能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模型,才能让自己“迈向新的台阶必要的功底”

在工作以后,企业看的就不是你的“学历门槛了”,而是你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融入工作能力和快速的执行力。

所以,从后天性发展角度看来,你会发现:“成长型思维”大于“固定性思维”,阶段不同,企业要求的人和学历门槛,学习能力的门槛也不一样。


3、先看一下固定性的思维:

如果给它一个定义的话,作者认为是:“在步入社会后,每年甚至于每个季度,都不给自己提升的机会。并且思考方式一直存在于“我以为”,“我以前”怎么样,不敢接受新的挑战和承担的方式,叫做固定性思维。

固定性思维是一个人永远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尘不变的,有这几个方面的特征:

(1)做任何事情急于证明给别人看。

这种案例有很多,比如孩子非要考上大学是证明给父母看的,自己做的PPT有多好是为了得到领导的表扬,朋友之间非要证明自己是充满正义的。这种类型的人的特征你会发现,他围绕的目标始终是“给别人看”,总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观,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而取悦别人。


(2)不接受反驳,爱生气。

如果一个领导拟定了某个活动方案,你作为下属,看了之后有更好的建议给他提出,但是他觉得“你侵犯了他的权威”,或者你懂得知识比他多,那么这种领导你赶紧离开。

这位领导,显然是觉得自己坐在这个位置上,一定有着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他们就会觉得这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本质也是一种“固定性思维”,不接受新生事物。


(3)关注限制,规避挑战。

有一部分人认为,我出生寒门,在努力也就是这样了,因为“我本基因就这样”,其实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方式就很典型,去的方向和命运完全在自己的手中。
有一些大的挑战,怕承担风险而不愿意去尝试,只注重于眼前的某个得失,而不做长线型的规划。

他们认为人的能力在出生时候便设定了的,要么聪明,要么不聪明,能力早已定型,拼命不如认命。

穷人并非不努力,而是想不明白如何努力

4、先看一下成长性的思维:

如果给它一个定义的话,智远认为:它们有一种激发性行为的动力,越挫越勇,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对于每个阶段的自己都要求主动学习,充电,来提升自己的认知高度,不自我设限,不活在昨天。

成长性思维的人,永远相信昨天的成就只是昨天,而今天只是崭新的答卷,自己会竭尽全力把答卷做到95分以上,有这几个方面特征:

(1)终身学习为榜:

有类人群,你可以看到他在毕业之后,还要要求自己不断地进修,读商学院MBA,考研究生等,他们把终身学习作为社会生存的底层逻辑,这是很典型的成长型思维。

他们不会因为昨天的小小成功,而得意忘形被局限在成就里,而愿意不断的突破高度,甚至于更高的目标。


(2)大胆尝试,敢于挑战:

在工作中,当有人对另一人做的PPT甚至于报告汇报,做的不是很满意的时候,他愿意接受批评,并敢于把脸皮放在脑后,只关注于成长,而不是想着”这得多丢人“。

你会发现他们的进步是最快的,往往得到的福利倾斜,领导帮助也是最大的,这类人的人脉也是最广的。

固定性思维会让自己更关注别人如何看待你,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你更关心自己能否提高自己,固定思维的问题在于,它拒绝了一切的可能性,成长思维的人认为,一切皆有可能。

而这三者(社会阶层,固定思维,成长思维)是决定自己能否突破社会阶层,穷人思维的前置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了解,在努力也只是在低认知的范围内做大量重复的动作。


二、性格特征,日常行为举止

除了基础的思考模式以外,作者结合大量的社会特征进行分析,贫穷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更是一种强大的思维定式。而这些定式后面,则是由日常的行为举止,性格特征造成的。

这些特征的养成,除了家庭文化背景的教育,还有从小到大生存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占比也不过是30%,而另外的70%是步入社会后养成的,当然是可以经过修正的。

作者大致总结了下,比如这些场景,都是形成“性格固化”的特征:


1、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喜欢依靠他人。

部分人是有共生意识的,这种共生意识的产生,是从小时候开始的,比如上学习惯性结伴为伍,如果没有伙伴,自己就感觉孤独。慢慢的到中学,大学也是一样,一旦突然没有人一起去分担自己的问题,或者开心快乐,就会形成“性格上”的缺失,而这部分是出生家庭教育的问题。

步入社会,他们在工作中便也是这样,基础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不差,但是一旦做任何决策,便会犹豫不决,拿不定主观注意,总想依靠他人来解决,就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2、以省为本,缺少开源的本事。

由于部分人是先天性出生贫穷,在小时候处于物资极度匮乏的状态,对于这部分人来说,穷怕了,便有了省钱的脑袋,在他们心中,最重要的就是节省,一切都需要节省。但是大多数节省了一辈子,还是穷困潦倒。

这类生活场景上的特征,造成了大脑的思考方式就是对于节省是“一刀切”的状态,什么都要省,有的钱是为了更好的投资,但他们分不清该花钱还是该省钱的机会,一律选择省钱。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自认为,攒下来才是最实际的事情,花3万块钱报商学院的人脑子都有问题。这部分人他们不敢拿着手里的钱去冒险,更不要说去做一些风险投资了,因为觉得输不起,那可能是几个月乃至几年的血汗钱。

核心在于“太缺乏开源的本事了,脑子还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很少到学习区磨炼自己,及时面临一个接一个机会,他们也总是差一大截的能力,然后回首往事说,“要是我当年好好拼一把,抓住那个机会就好了”。

穷人并非不努力,而是想不明白如何努力


3、固执己见。

固执己见本质也是一种自我不强大的“内心保护措施”,除了先天性教育的影响以外,你可以看到,部分人他们是一根筋,习惯用非此即彼的思维看到实物。

评价一个人要么好,要么坏,看到一个事情也是从一个极端直接跳到另一个极端,缺少过度地带。你给他们说人不能懒惰,他们就给你说过度疲劳,而他们却不懂大多数人努力的程度远远达不到过度疲劳的地步。

事物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如果只从正反两面看问题,很容易出现固执己见的行为。有部分人是“经验论”者,觉得自己的经验之上,习惯以过来人自居, 比如我吃的盐比你喝的水都多,“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

这种情况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很容易故步自封,自欺欺人,凡是符合他们既有观念的,他们往往容易接受,凡事和既有观念冲突的,他们往往一盘子否定,这进一步就会让思维“单一性”,会让人更加固执。


4、愤青,嫉妒,各种看不惯。

在工作场景中,部分人他们是满身怨气的,喜欢倾诉,到处吐槽,只要你和这些人相处在一起,你会发现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喜欢说这个不是,那个不是等。

这类群体,他们有很多看不惯的人,事,物,每天都把自己弄得很犯堵,其实本质多半是自己能力的不足,反而还不想让别人“好过”,看到别人好过,自己便会妒忌。

这种习惯的养成多数是因为在某些事情上受到了排挤或者长时间的打击,产生的心理,时间久了,对一切就有了偏见,看人专挑缺点看事情专看负面,所以,他们待人接物并不愉快。

回头思考下,身边有无这种特征的群体,如果有,积极更换圈子,假设自己身上有,调整状态,把心眼放大,不要计较在所谓的小事之上。

出身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辈子延续着贫穷。有句经典的话:“凡事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事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典型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用来反映的社会现象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相比与富裕的人,穷人缺少的并不局限于”赚钱的渠道“,还有“开放的思维”和“独立的判断”,独特的价值和优秀的能力,开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

只要那些在生活,职业工作中,敢于承认自身不足和局限,发现和挖掘自身优势的人,勇于坦然面对缺点,调整状态,然后去持之以恒坚持的人,才能摆脱穷人思维的枷锁。


三、时间,决策,导向,眼界问题

时间换钱,本质不是一件错误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在用“时间换取金钱”,但是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区别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在重大事物需要决策的面前,穷人思维往往先看的是“自己的腰包”,而富人往往看的是“决策当中的沉默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三者的综合值所给自己带来的产出比。


1、穷人和富人眼中的“事物观”:

经济学当中有一个词叫做“沉没成本”,普遍的穷人认为,自己的时间不值钱,所以愿意用时间去换取金钱,当然,我在初期也是这样的想法,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是一种“经济行为”的表现。

穷人思维更看重的是“沉没成本”,而富人思维更注重的是“体验成本”。

买鞋定律:“假设你在商场买了双鞋,大小都没有问题,但是真正穿到脚上一星期后,发现夹脚,退也没法退,于是,你就会经历这种的心态:

(1)第一个阶段:不甘心

如果你买的这双鞋很贵,买都买了,穿着????不舒服,难免心理会有点不甘心,但是如果自己坚持穿,“脚就会受罪”。


(2)第二个阶段:侥幸,绝望

你确定这双鞋子穿不了,那么这双鞋越贵,自己放在家里占地的时间就会越长,最后不管放多长时间,你还是会把它丢掉,或者送给别人。

而富人思维则是不同,富人买鞋,心想的是:“花钱,要么是为了赚钱,要么是为了享受”,如果与这两个场景都不相关,其他的都不知道我去留恋和浪费精力。

而他们只会觉得“不舒服就丢掉好了,改天在买一双”,这个事情不是我重点关注的地方。

你看,“时间不值钱”的穷人思维,往往会因为某个事情,事物,只在过渡期产生影响,但是过了一个阶段后,才会摆脱,而“富人思维”呢?显然觉得没有必要,“丢掉就丢掉了”。

穷人并非不努力,而是想不明白如何努力


2、穷人和富人眼中的“决策筹码”:

你知道有一个词叫做“决策疲劳么”穷人总是在一些小的事物上,犹豫很久而无法选择。比如“买一个iPhone”要少吃几顿饭,租一个5环外的房子少100块和多一千块选择一个离公司近的房子,早起多休息一会。

而富人根本不会把这些小的决策放在眼里,他们只关注与“对自己的成长,身体,或者是体验,价值互换得到更多的东西”。

例如:这个手机方便我拍照还是那款,住离公司近的房子,省下的时间,能不能让我做一些额外投资的事情等。

穷人思维更愿意把“精力”放在精打细算的小事上面,而浪费很多的时间成本,富人思维更愿意用时间成本思考如何赚取更多的资金,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想要的东西。

穷人并非不努力,而是想不明白如何努力


3、穷人和富人严重的“目标导向”:

如果你现在要在市区买一套房子,那么你会思考哪些方面的问题,前几年我买房的时候就掉到了这个深渊当中。

穷人通常会这样思考:“我需要多少钱的首付”,月收入多少,每个月要还多少的房贷,再倒推过来,看看自己手中的资金,余额,工作发展,然后判断该不该买房,买什么类型的房子。

而富人的思考模式:“我要不要买房”,“我想要买什么样的房子”,这个房子大概多少钱,我现在有多少钱,然后在算一下还差多少,差的这部分我该怎么快速把它解决掉?

你看,两者完全是不同,前面是“路径的依赖”,还没买就担心自己还不上,考虑工资能不能够支撑自己还房贷,还不上怎么办?而后者是我定了这个目标之后,怎么才能把它快速的解决掉,穷人思维的特点是“量入为出”,即“我腰包没有这么多,我就不能去行动”。

富人思维是“目标导向”,目标定了,只要合理,那么就不能用“资源不足,腰包没有那么多”为理由,去否定这个目标,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件事情搞定。

穷人并非不努力,而是想不明白如何努力


4、穷人和富人的“眼界问题”:

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赚的钱,本质就是“认知圈层”,从做生意角度,我们无法赚取比自己认知更高的人的金钱。“眼界高度”和“认知盲区”是相辅的作用,眼界高度并不是好好思考就可以完成的,他需要自己大量的阅读,对于“未知的事物敢于学习和探索”。

而认知盲区指的是“自己在一个环境或者圈子里面呆久了”,环境,文化,事物的影响,自己的认知就形成了“固化”,懒得去改变。

穷人思维认为,我去一个公司,早九晚五的工作每天9个小时,过的很舒服,那么你日复一日重复这样的生活,脑中就会建立这种潜意识:“这一切都是合理的,正常情况应该就是这样的”。

富人思维则是,“这样安逸,我还能享受多久,如果我做的事情一旦容易被替代,或者重合性高,我该怎么办?我需要赶紧去学习哪个模块的内容,扬长补短,找到自身优势,建立壁垒。

拥有穷人思维的人淘汰之后,只好再次找工作,但是你会发现,他们做的工作还是日复一日大量的重复,本质没有带来“认知深度”的提升。富人思维的人其实早就看到这一切的结果,跳槽后,不仅仅综合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岗位也会得到提升。

富人思维之所以逃离的,只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画下和看到的圈子罢了,然后不断的一层一层去迭代圈子。

从性格方面,不断优化自己,从成长上面,不自我设限,而穷人则做的更多的是:“重复昨天,懒于思考,不学无术,时间换钱”。

核心观点:穷人并非不努力,而是想不明白如何努力。之所以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和认知,缺乏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思考模式的改变。很多生活在底层的人,每周工作时间也比我们长,但是他们的付出永远停留在用“劳动力换取收入”层次上,这个就显然没办法增值的。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