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中的社交距离

转载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0-05-06

近日,知名电影网站MUBI的电影评论作者Adrian Curry在每周电影海报推荐中,在疫情的大背景下,以“电影海报中的社会距离”为线索探讨了一些关于海报设计与距离感、空间感的问题非常有趣。「导筒」也带来该文的解读版,在等待电影的日子里,和各位读者一起从海报的角度出发,走进电影里。

1981年艺术家Jean-Michel Folon为塔可夫斯基《潜行者》设计的法国版海报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人们被要求在外出时与彼此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物理空间上的“社交距离”,这一点在电影海报中其实是比较难找到或者实现的。原因正是对于海报设计师们来说,一张电影海报中的空间是非常珍贵的。
电影海报是片方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手段,也是观众通过主观视觉去猜测一部电影的好坏并决定是否要看它的重要标准。往往要求稳,满足各方的需求,最后往往直接导致了人们经常会看到的、一般意义上以商业宣传为目的的电影海报,设计师们被要求把演员们PS的得更靠近一些,只是为了把更多的主角和配角们放进同一个又高又窄的框架里,然后按照咖位大小缩放人物大小;或者是标准的全明星金字塔或者倒金字塔,主演的头像被填满整个空间。
所以当我们决定在电影海报中寻找“社交距离”的例子时,会发现能符合我们所期望的作品远远少于预期。在电影海报中,除了标准的头像金字塔排布以外,还会通过让人物亲吻、拥抱、扭打、拳打脚踢或者以其他方式侵犯彼此的空间,所以你很少看到人物是分开的状态。
即使在那位关注人际关系与“社交距离”大师——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海报中,人物之间也从来没有像他的电影中描绘的那样彼此疏远。原因在于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出品方和宣传发行公司想要兜售的是“性”而不是“疏离感”,所以他的大多数海报都是人们为了生命而紧紧抓住彼此,而不是在雾中彼此保持六英尺的“社交距离”。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夜》 La Notte (1961)/《放大》 Blow-Up (1966)/《蚀》 L'eclisse (1962)海报
在电影海报的众多设计作品中, Vasilis Marmatakis可以说是擅长描绘“疏远的社会关系”的大师了,尤其是是他为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的系列电影创作的海报,都聚焦在人们之间的距离,以及对接触的未满足的渴望。 
 Vasilis Marmatakis为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龙虾》《圣鹿之死》《尼米克》创作的电影海报。
如果我们以“社交距离”为线索继续探索电影海报中,我们会发现好的电影海报设计师能够很好的抓住这些电影作品想要表达的一个核心——孤独的灵魂被困在某种空虚之中。






可能单个人物在电影海报中更加方便表现孤独感,当这个四方边框中出现两个或者多个人物时,空间马上就会显得捉襟见肘,所以往往需要的巧妙的构思与安排。

下面是一些双人/多人物的电影海报,这些电影海报的设计师在设创作时除了考量到了导演想要传达的内容与意图,还都遵循着“保持一定社交距离”的创作原则。

部分内容参考:https://mubi.com/notebook/posts/movie-poster-of-the-week-social-distancing-in-movie-posters

当下,所有电影人和观众比以往任何时间都需要更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共渡难关。
加油





「导筒」微信号   directube2016 

????庆祝“举报问题”被广泛讨论,导筒手机壳买一赠一


????异业合作 | 导筒2020年文末广告位招募



推广/合作/活动

加微信号:directubeee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