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听听北京2136家文化企业的声音

举报 2020-02-12

疫情之下,北京2136家文化企业经营状态

作者:首都文化智库,来源:首都文化智库
原标题:评估疫情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听听2136家文化企业的声音

导语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波及文化产业诸多领域。演出停摆、影院关闭、旅游订单取消、节事活动叫停,这些现象背后是产业上下游企业痛感传递。作为首都高端智库,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第一时间关注到整个文化领域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困难与需求,并面向北京文化企业进行调研。截止目前,受访企业总计2136家,涵盖文化产业九大类的大中小微企业。

疫情对所有文化企业都是一次大考。我们希望此次调研的一些发现能够让企业体会到自身困难并不孤单,让政府部门了解到企业的真实诉求,从而协助精准施策。


一、受访文化企业经营现状

1、受访企业主要来自于哪些产业类别?    

疫情之下,北京2136家文化企业经营状态

受访企业遍布文化产业九大类,其中属于文化核心领域的企业占82.29%,属于文化相关领域占17.71%


2、受访企业规模情况如何?  

疫情之下,北京2136家文化企业经营状态

49.63%的受访企业为小型文化企业40.4%的为微型或初创文化企业,中型及大型分别占6.6%3.37%


3、开复工情况如何?      

疫情之下,北京2136家文化企业经营状态

78.9%的受访企业处于完全停工状态,且开复工率企业体量关联度较大。

体量越小的文化企业完全停工比例越高,近九成微型及初创企业完全停工,大型企业中完全停工比例也超五成。


4、本次疫情对企业整体影响如何?    

疫情之下,北京2136家文化企业经营状态

超四成受访企业认为本次疫情的影响非常严重,事关企业生存。三成表示会导致企业生存困难,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恢复。仅有不到4%的认为影响不大或无影响。

规模越小的企业遭受负面影响越严重。从所属类别看,受负面影响最大的是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业、内容创作生产业,文化投资运营业影响相对最轻。


5、目前承受的最大压力是什么?

疫情之下,北京2136家文化企业经营状态

受访企业承受的最大压力来自于房租物业等支出日常经营收益减少、工资社保支出、市场不确定性、关联产业停工等因素也加剧企业痛感。


6、现金流还能支撑多久?

疫情之下,北京2136家文化企业经营状态

32%受访企业表示仅可支撑1个月49%受访企业支撑时长在1-3个月,两者合计81%。可见在疫情造成成本不降、营收减少情况下,三个月是绝大部分文化企业的生死线。

企业体量越小,可支撑时间越短。将近85%的微型及初创受访企业、81%的小型企业、76.59%的中型企业无法支撑过三个月。大型企业状况相对较好,三成以上表示可支撑6个月以上。


分析

研究显示,小微企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相对于大型企业明显较弱,以现金流判断能够支撑3个月及以上的文化企业并不多。

而从文化产业生态来看,不同规模企业上下游协作关联程度高,小微企业生存也关系到大型企业疫情后运营恢复周期,以及产业链能否快速运转起来,需要我们格外关注。


二、受访文化企业实际困难和受损情况

1、疫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情况怎样?

32.77%受访企业初步估计已经产生50万元以内的直接经济损失,26.87%的为50-100万元26.59%的为100-500万元。已产生损失超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合计超过14%

产生千万以上损失的受访企业所属大类前三位分别为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


2、疫情对项目金额的波及面怎么样?    

由于疫情影响,八成企业出现项目变更情况。其中43.91%受访企业项目变更涉及资金达百万级17.22%的涉及资金达千万以上级别。


3、预估本年度营收情况怎么样?

超四成受访企业认为全年营收会比上年度减少50%以上,其中微型企业占46.93%。超三成企业预期减少30%-50%19.94%企业预期减少10%-30%。

特别应该关注,预估营收减幅超过50%的企业所在大类前三位为内容创作生产、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其中,演出、文旅、会展行业分属上述三大类,都因为线下人群聚集消费受阻,以及市场不确定性强导致未来项目无法筹备等特性存在悲观情绪。


4、是否考虑以减员降成本?    

为了应对即将出现的现金流危机,适度减员是企业自救途径之一。调研数据表明,54.68%的受访企业尚无减员计划。16.99%受访企业计划减员10%以内,13.95%的计划减员10%-30%14.37%的计划减员30%以上。

其中计划减员50%的受访企业所属大类,排前三位的分别为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和文化传播渠道。无减员计划的受访企业所属大类,排前三位的分别为文化投资运营、文化消费终端生产、文化装备生产。


分析:

文化项目的市场前景往往受到内容题材、创制周期、消费者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疫情导致人群聚集的线下消费受阻、市场不确定导致已有投资泡汤和未来项目无法推进,导致本次疫情痛感最强的企业集中在演出、影视、文旅、会展等行业。这种情况下,我们尤其要关注创制周期长、对市场投放时机敏感的项目,确保相关企业在疫情结束后仍有存量资金尽快投入再生产。


三、应对疫情期间受损,文化企业的需求与期待

1、对相关公共政策的期待有哪些?    

面对现金流压力,企业政策呼声最高的是“灵活性延迟社保补缴时间”。其次为“阶段性允许企业采用灵活薪酬制度”、“提供防疫支持防疫确保复工安全”。

对于不见面即可办理申报审批的电子政务系统,以及针对疫情导致的合同纠纷获得法律援助也有很强的需要。此外,部分企业在抗疫期间以技术、资金、人力等方式做出贡献,希望能获得政府层面的奖励,彰显荣誉感。


2、对相关金融举措有哪些期待?    

在各类财政金融措施中,文化企业呼声最高的是减免房租,需求度接近满分。对于政府层面减免税费、建立专项抗疫扶持资金,对于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贷款展期等宽松政策期待也很高。


分析

疫情之下,各方都面临巨大财务压力。如何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发挥金融财税手段的杠杆作用,以有限资金用于最薄弱环节,同时调动“多方抬”机制,确保文化企业“不寒心”,保有蛰伏渡困的能力,在疫情后仍能自身造血,应是施策重点。


四、应对疫情,受访企业的创新举措与发展信心

1、文化企业能够采用哪些创新手段止损?    

46.7%的受访文化企业已经采用远程协同办公解决疫期封闭问题;27%的文化企业正在通过创新内容题材等方式开发新项目;26.2%的企业对自身项目的市场档期进行变更;16.9%的企业宽线上业务板块16.2%原有宣传营销计划进行调整


2、政策帮扶下,受访企业的总体信心指数如何?    

面对近期陆续出台的针对疫情的产业帮扶政策,受访企业对于未来前景的信心指数总体比较高。其中,信心比较充足的前三位产业大类是文化投资运营,文化消费终端生产,文化娱乐休闲服务。

信心指数相对较低的三大类是内容创作生产,新闻信息服务,文化传播渠道。这对高质量文化内容生产不利,须通过精准帮扶提振其信心


分析

文化产业依赖于智力投入、创意劳动和无形资产。疫情之下不少文化企业已经通过项目内容调整、周期调整、工作方式调整来减轻损失,并为疫情结束后的“拐点”积蓄力量。

而文化消费市场根源于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待疫情平稳后很有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只要文化人才创新能力不停,文化企业自身动能不止,发展希望就在!

感谢北京市相关委办局、各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各文化行业协会,以及各界企业家对本调查的大力支持。我们将持续进行文化企业的深访,发出文化智库的声音。


*报告名称:《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北京2136家文化企业经营状态洞察》;发布时间:2020年2月10日;发布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单位);联系邮箱:bicicky@bnu.edu.cn


经授权转载至数英,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公众号:首都文化智库(ID:BNU-BICIC)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参与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